新课标理念下 培智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2022-03-27 14:49徐晓燕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培智生活化生活

■文/徐晓燕

由于培智学校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立足社会的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要基于《标准》,从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将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指导他们掌握语言逻辑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抽象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一、基于认知特点,制定 生活化教学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听说读写

《标准》提出,在生活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倾听与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初步的阅读、写话能力。教师要结合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听说读写,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悯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并让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场景。如,有一名学生说:“这幅画上有太阳、禾苗、农民伯伯和一碗米饭。”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根据视频内容,你们能说出粮食的由来吗?粮食来得容易吗?”一名学生有所感悟地回答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来之不易。”然后,教师可以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他们体会这首诗想要传递的情感,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感知体验,掌握语言逻辑知识

《标准》提出,教师应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熟悉语言逻辑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强化他们的感知体验,借此完成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四季》一文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在学生有了深刻的感受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逻辑,提出问题“在春天,我们看到了哪些植物和小动物呢?它们是如何与人‘打招呼’的”,学生要仿照书上的例句,利用春天的标志性景物,自主造句。如有一名学生尝试表达:“在春天的图画里,我看到了柳树、迎春花,它们飞舞着枝条,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通过情境体验活动,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语言逻辑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合学生学情,渗透抽象情感

《标准》提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通过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育,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抽象情感融入其中。

《我生活的地方》一文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用“我生活在……,那里有……”的句式造句。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具有浓厚的情感,于是就调整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按照特定句型造句,还要有感情地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如有一名学生尝试表达:“我生活在南通,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美丽的风景、干净的街道、绿油油的树木……”

教学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学情,抓住教育契机,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激发学生的 情感。

二、组织主题活动,丰富 生活化教学内容

(一)小组活动,尝试人际交往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技能和语言知识进行人际交往,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我是值日生》一文时,教师设计了“看图了解值日内容”“小组讨论值日分工”“实践活动检验成果”这三个活动。在“看图了解值日内容”活动中,教师展示了一些与劳动有关的图片,包括擦黑板、扫地、丢垃圾等,让学生了解劳动内容并试着模仿相关动作。在“小组讨论值日分工”活动中,学生要一起讨论自己擅长的劳动项目并自主分工。在“实践活动检验成果”活动中,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打扫班级卫生,再展开讨论,说说哪组分工最合理、打扫得最干净。在该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有所增强。

(二)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教师设置亲子类主题活动有助于放松学生心情,增进亲子关系。以《打电话》一文为例,教师开展了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模拟各种打电话的情境。学生先和家长讨论,在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用电话联系家长。然后,家长和学生模拟打电话的场景,学生尝试给家长打电话,清楚地讲述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和遇到的事情。在学生学会给家长打电话后,教师还可以拓展活动内容,让他们尝试给其他人打电话,让他们知道电话不仅可以通知事情,还可以联络感情,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爱。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话与他人联络,且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规则

生活语文课程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交通规则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个主题,设计与交通规则有关的实践活动。

以《红灯绿灯》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模拟演示”活动,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交通信号灯图片,让他们结合路口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走。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警察的指挥手势(直行手势、停止手势、左转弯手势等),让他们猜一猜这些手势对应的内容。通过逐步探究,学生渐渐掌握了交通规则。

三、指向有效学习,创新 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训练感知能力

《标准》指出,生活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直观教学是培智学校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采用直接展示、多媒体辅助等方式,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以《它们都会跳》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物飞、游、叫、跑、跳的活动特点,并掌握生字“会”的音、形、义,用“会”字造句。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课文中的五幅插图,让他们说出动物名,并让他们观察这些动物与小鸟、青蛙、猫、狗等动物在形貌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让他们试着运用“……会……”的句式造句,如袋鼠会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开展了自主活动,让一名学生上台做出动作,其他同学利用句式对该动作进行描述。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法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游戏教学,传承民族文化

游戏教学法指的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培智学校的学生强化技能、掌握知识。尤其是在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游戏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教师结合《重阳节》一文,设计了“登高探秘”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在楼梯上悬挂了一些卡片,卡片上绘有各种不同的风俗活动,有的是重阳节的风俗活动,有的是其他节日的。其次,学生要一边登高,一边摘取卡片,并思考卡片内容是否与重阳节有关,如果有关则取下卡片。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登高速度、收集卡片的准确率来评选出优胜者。在该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看看其他卡片并说说它们代表的是哪个节日,拓展其对传统节日风俗的 认知。

(三)融入自然,渗透审美意识

审美感悟法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获得丰富的审美感悟。在体会美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想要表达美、赞扬美的想法,此时再融入语言应用知识,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以《花园果园》一文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识桃花、梨花、苹果花,并知道大部分果树一般都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知春天。在花园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桃花的形状和颜色,并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有一名学生尝试表达:“桃花的花瓣圆圆的,颜色粉粉的。”然后,再让学生调动嗅觉感官,闻一闻桃花的香味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说:“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培智学生的特殊学情,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方式符合新课标理念,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培智生活化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