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

2022-03-27 03:26王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问题提出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王玥

[摘  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批判性思维性质的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需要逻辑推理,还需要教学抽象。作为教师,要夯实基础、鼓励质疑、授之以渔,形成問题发现与提出的经验储备、适性氛围以及科学方法。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问题发现与提出能力的培养,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问题发现;问题提出

著名思想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崭新问题,则需要想象力,这也标识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解决,而忽视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学生创新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的开始。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培养。

一、夯实基础,形成问题发现与提出的经验储备

俗话说,“无知必然无能”。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主动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学生要拥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经验储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学生就不能发现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驱动器。夯实基础,不仅仅是指教师要有意识地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是一种客观性的基础,而认知基础则是一种数学思考,探究策略、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相比较于知识基础,认知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与提出能力更重要。

数学问题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基础作为支撑。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认知基础的积淀、夯实,从而为学生的问题发现提供营养丰富的“土壤”。有了“发现问题”的“土壤”,就能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产生“提出问题”的动力。比如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前,笔者让学生提前与“时钟”亲密接触,比如让学生观察、记录每一天起床的时间、吃早餐的时间、上学的时间等,并让学生记录起床花费了多少时间,吃早饭花费了多少时间,等等。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学生对时、分、秒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并且产生了深入认识这一知识点的积极学习心理。在这种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时分秒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时分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判断做一件事情是用‘时’还是用‘分’‘秒’来计时?”在唤醒、激活经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关键性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所提出的相应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深入研讨价值、研讨空间、研讨意义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是其求知欲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音乐等激活学生的多种感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鼓励质疑,形成问题发现与提出的适性氛围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鼓励学生求证未知,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性校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要创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发现与提出的“质疑点”,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能力。

比如教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对于“分数和百分数如何互化”,教材采用的是一种“迂回战术”,即让学生先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将小数化成百分数,从而达到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目的。因而教材中对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改写是这样表述的:先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对于这样的教材编写的结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机械地执行,将学生的思维“框死”,而不是“激活”。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出示了一般性的分数,还出示了这样一些特殊的分数,如3/5、4/25等,引导学生直接将其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而直接转化成百分数。通过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教材结论中的问题,进而对教材结论主动质疑:“教材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应当加上‘通常’两个字,从而说明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教材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应当加上‘一般情况下’几个字,从而既表明一般性的情况,又表明有特殊的情况”,等等。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识和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创设合适的学习契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理质疑,从而让学生主动对已有知识结论进行深度理解。如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批判性、创造性。

三、授之以渔,形成问题发现和提出的科学方法

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提出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大脑考量世界”。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主动地猜想、验证(证明和证伪、证明与反驳等),需要学生主动地归纳、推演,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比较、类推,还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科学的方法,能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既包括严谨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的方法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方法。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提炼,从而让学生将内部语言外化,形成清晰化、条理化的逻辑表达。比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舍调商、五入调商) ”之后,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初商不合适、调整初商的过程而积累了一定的计算经验,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计算体验,因而,有学生在提取、检索自己的计算感知及体验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运用四舍法、五入法试商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初商偏大或偏小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初商偏大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初商偏小的情况?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交流。于是,有学生发现,如果我们在试商时,如果将除数看大,初商就有可能偏小,因此必须调大;如果将除数看小,初商就有可能偏大,因此必须调小,等等。

对于一些问题,有学生一开始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提出来的,而随着学生的认知深入,他们就有可能从逻辑层面进行推想,进而进行科学而理性的思考。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比较,并积极地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形成学生对问题的理性认知。在围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试商”“调商”产生了理性化认知,最终不仅掌握了“怎样调商”,还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调商”。

“授人以渔”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问题,而是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探究。问题的发现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问题发现的源头不仅存在于敏锐的直觉思维之中,更存在于适当的合情推理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提出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要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更要求教师要渗透、融入一定的问题思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批判性思维性质的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需要逻辑推理,还需要教学抽象。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诱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和灵感。从而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深度思考、探究。

猜你喜欢
问题提出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实验导引法进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