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平脉辨证、平舌辨证,无异于刻舟求剑

2022-03-27 00:48赖道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平脉辩证,平舌辨证對症下药,就应该面面具到,通盘考虑才能提高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1

引言:自古以来均有以脉诊学、舌诊学为主题的学术专著问世,神话病理状态下的脉诊、舌诊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认为只要懂得切脉、观舌,则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可以天马行空于中医界,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这只是单相思,脉舌之变化如果不结合具体病情、临床症状,以及患者自我感觉,单平脉舌之变化,就犹如盲人摸象,是不能观其全貌的。

正文:中医诊断以寒热虚实为刚,我认为这只是代表4种不同的属性而已,在一个病情之中并不是单独存在,往往4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属性同时相互纠结在起,有点象四不像,医者要真实了解其病情,不被其迷惑,单凭脉诊与舌诊是不能观其全貌的。因为这4种机制相制约,一日不解决,其矛盾就日趋深入,使虚者越虚,实者越实,寒者越寒,热者越热。这种矛盾合并在一体,在脉象或舌象上是不能单独表现出来的。比如虚证,其脉象不一定都表现为虚细微弱无力,实证不一定都表现为沉实弦滑有力,寒证不一定都表现为沉紧迟缓,热证不一定都表现为洪数疾急。因为在寒热虚实之病理演变过程中,看哪方实力更强则表现为哪方脉形,实力弱的一方则被掩饰。这个势力弱的一方不能在脉象上崭露头角,必定会在症状上初露端倪。因此辨证比辨脉更重要,更全面,更具体。在脉象上所诊断的寒热虚实脉形,在不同的疾病中所代表的病性是不相同的。比如伤寒之寒,痹症之寒,胃痛之寒,胸痹之寒同是浮紧之脉,但其性质有天差地别,用药配伍也各不相同。再比如温病之热,伤寒病寒郁化火之热,阴虚阳亢化火之热,消渴病之口干口渴,饮不解渴,均可见到洪大数疾之脉,但其火热之性质,火之起源完全不同,单凭脉象之变化不能说明很多问题。再如一切实中夹虚之病症,因虚之一面胜过实之一面,脉形可见到虚细微弱之脉,但其实的一面脉象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从具体症状去寻找蛛丝马迹,才可发现其绵里藏针,若只知一味补益是会适得其反的。再比如实证患者,多可见到沉实弦滑有力之脉,在许多患者中多是实中夹虚的,但脉象上只表现实的一面,虚脉则不会出现,此时若一味攻克导泻,其所虚之一面是承受不了的。要识别其虚之一面,还是只有从患者自我感觉上去了解,只有虚实兼

顾,补泻结合才能解脏腑间老死不相往来之尴尬局面。一般认为沉细无力之脉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若未见到神疲乏力,语音低微,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肢冷恶寒,脘腹冷痛,口吐清涎。口燥咽干,面色娇红,腰酸耳鸣等证则不宜作虚证论治。无四大虚证,而单凭沉细无力之脉,则误用补气补血,滋阴温阳之品,必犯实实之误。如消渴病人,脉滑数大,舌苔黄燥,大渴不止,饮不解渴,食不充饥,多食仍饥,又自感疲乏无力,此时不宜完全认为是胃热火旺,此火热症是阴阳失衡之病理产物,单纯泻火是不行的,脉舌之变化仍不足凭,应在滋阴以配阳,补气以升阳之基础上,再配以清气泻火之品为宜。一般认为脉浮弦数,或脉沉滑数有力多半是实证,这样之认识仍是片面的。有些肾气虚患者,腰酸腿软,精神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肢凉,黑眼圈,记忆力减退。治宜滋肾填精,温补肾气,则易见效。但因诸多原因,误服苦寒泻火之品,伤其肾精,损其元阳,败其相火,致病情加重,可见腰部僵硬胀痛,此寒伤肾气之故也。烦躁欲死,此是苦寒败其相火,心肾不交之故也。虽误服苦寒伤肾,但脉并非沉细无力,反见浮弦数急,或沉而滑数有力,四肢由凉转变成温和,此是阳气浮越,肾不潜藏之故也。

舌象之诊断固然也很重要,若单凭舌象诊断也是片面的,必竟舌苔之黄白厚薄,干湿润滑,腻腐粉垢,以及舌质的之红赤紫黯淡白,舌形之肥胖尖瘦,在很多疾病中其所代表的病变性质,病理矛盾并不完全一致。同样是白腻苔,在不同的疾病中其含义不完全相同。如痹症白腻苔,其寒湿

多痹于头项腰背四肢关节间。治宜风药胜湿散寒以蠲痹,则可退白腻之苔。胃病白腻苔,其寒湿多蕴结于脾胃间,必见脘腹痞满疼痛,治宜温中燥湿,理气解郁方可退其白腻苔。消渴病见白腻苔,其湿虽也在脾胃二经居多,但多无脘腹痞满疼痛症。治宜健脾燥湿,升阳解郁以退其白腻苔。咳喘患者也多见白腻苔,其寒湿多以痰湿气滞,肺郁不宣的形式存于胸肺之间,治宜宣肺平喘,化痰理气以退其白腻之苔。中风患者也可见白腻之苔,其寒湿多上闭于机窍神明,下阻于肠胃之间,故可见神昏不识人,喉中痰鸣,口眼歪斜诸证,治宜祛风化痰,芳香开窍以醒神,通腑泻火以降气逆,上下分消,则腻苔可退,神清气爽,有起死回生之效。以上四种不同之疾病中,均可见到白腻苔,从此分析可知,白腻苔在许多疾病中均可见到,其内在之病理机制完全不同,选药配方各异,若单以舌论舌,以苔论苔是不能观其全貌,知其原委的,不知其病之来龙去脉,则不知其所喜,又不知其所恶,怎能解决其矛盾、退其白腻苔、治愈其疾病呢?白腻苔代表体内一定有湿,但不一定就是寒湿,湿与热合,苔未必变黄,湿与风合则成风湿,湿与风寒合则成风寒湿,湿与痰合则成痰湿,湿与暑气合则成暑湿,湿与浊气合则成湿浊,湿与疠气合则成湿毒,湿与水饮合则成水湿。如此等等错综复杂之变化,单凭一个白腻苔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白腻苔只代表一种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宜祛除的病理产物,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理中虚的一面,其舌苔也是不能完全辨别出来的。在带有湿邪之病体中,往往见有阳虚,气虚,阴虚。这些兼并出现的虚损病因,在白腻苔之舌象中是区别不开来的。这就须要通晓各科,熟谙各科病理机制,才能找出虚而不足之漏洞,适时填补之。脏虚腑实,阳虚寒胜,气虚湿阻,阴虚湿郁均可见白腻苔,能在病邪中找出其内奸,切断其内应,避免虚处藏奸,标本兼治,开门逐贼,驱敌于国门之外,则可安享大平。

用药如用兵,战机稍纵即逝。病情之变化如流水,瞬息万变。脉诊随病变而变,舌诊也随病变而变。单纯的平脉辨证,平舌辨证都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之行为,不知通变,何以应万变?要知通变,就不能以一种脉形去通套所有病症,不能以一种舌象去认定所有病症之性质,要达到如此境界,就必须博览群书,通晓各科。每一科疾病,都有其独特性,病情之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危害层次,均不尽相同。病如流水,脉如船,船之运动是随着流水之变化而变化的。若刻舟求剑,认定脉理,以不变应万变,都会导致误诊的,纵有千般脉理又何应万病之变化。只有证脉舌并论,以症为主题,结合脉舌作参考,病理机制才会逐渐明朗。脉舌之变化在无穷无尽之病理变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要探索其真正含义,只有脉舌证结合才能提高脉舌之诊断价值。若病症不明,脉舌之诊断几乎无多大作用。这就是中医之整体观念,中医学术界大讲中医之精髓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但在现有古今中医文献中,几乎很少谈及,对具体病情之讲解只是轻描淡写,选其一二而谈之,大多避其精要,粗略而论之。详尽而周到之论述几乎是见不到的。中医界人高举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旗帜,确很难得到其真传,真是一大遗憾。比如用药如用兵,良医良相本相同,又有谁人能把这二句话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呢?我认中医学之理论源泉就是象形医学,古医书云:人是天地之缩影,人生于天地之中,感应天地之气候变化而变化,故可以以自然界之变化规律(自然科学)来讲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用社会人文关系来讲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用药如用兵,良医良相本相同,这不是社会人文关系学吗?古书(内经)、(易经)讲得比较多,真正用于临床医学上之讲解的却很少,单停留于理论是不行的,读者最须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之详尽讲解。不能以经书论经书,要把经书之理论用到各科疾病中去,最好要用到具体病例中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思想。如中医之用药如用兵,在中医中药之辨证施治、组方用药之理论中是极其相似的,如果能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用兵思路用到中医临床上去是完全可以讲得通的。良医良相本相同,良相讲究的第一是民生工程,怎么样治理好国家,使人们安居乐业。第二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民生工程就是治其本,调解民事纠纷就是治其标,只有标本兼治,国家才能强大,人们才能大平。这二句话自古至今在中医界流传甚广,但很少用到实际病例中去讲解。明代中医大理论家张景岳,也没有详尽讲解这二句话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难怪中医难学,行医治病若能做到以整体观念为刚要,辨证论治为法则,而不以脉舌作刻舟求剑之治,则是病者之万幸矣。

作者简介:1962年11月10日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油石乡淸溪村赖屋组赖道文。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如饥似渴,刻苦钻研中医40年,写有中医心得笔记200多万字,正式书稿80多万字,不久将来準备出版。 研究方向: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城民间传统中医诊所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