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民族融合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

2022-03-27 23:17温永斌
民族文汇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柳州市民族

摘 要: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地区,在这里除了汉族之外,世居着壮族、侗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52.3%,各民族之间能否和谐相处,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对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術学校而言,当下已经摆脱了最初的控辍保学目标,现阶段更多的是力求发挥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坚持做好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将民族教育融入教学工作的点滴中,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生活在一起,将民族风俗融入课堂内外,让学生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意义,为目前的乡村振兴做好前站工作。

关键词:民族融合教育 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校园内民族氛围浓郁。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坐落在柳州市柳东新区,在校生规模1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约占66%,农村户籍学生约占81.5%。学校在校级、系部、学生会等多个方面营造民族特色,给学生家的归属感。学校根据整体规划建设有民族风情园、民族长廊等民族特色园区;依托生源地归属成立了三江同乡会、融水同乡会等少数民族同乡会方便学生沟通友谊;借助同学们兴趣爱好成立了芦笙队、舞狮队等民族特色浓郁的学生组织。校园民族氛围在学校内遍地开花。

发挥技能优势,助力乡村发展。学校与柳州市融水县保江村为定点精准扶贫帮扶点,安排有驻村教师定点帮扶;学校成立有继续教育部,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教师到柳州市附近乡村开设教学点,发挥职业学校优势,传授当地村民刺绣、叉车、挖掘机等技能,帮助村民实现技能脱贫;学校与保江村成立有“柳州市民族刺绣技能提升培训基地”,通过把刺绣带进乡村,把绣娘带出大山,让绣娘的作品得以大放光彩。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向

在1986年张敦安发表的《国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探究》中提到:“国家”的概念先于“民族”形成,且国家对民族起型铸作用,国家的利益比民族的利益更根本、更直接、更实际,随着历史发展,民族的界限绝非不可逾越,国家与民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在该论文中,过多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与贯彻,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但对于现在的民族环境而言缺少了民族共同体的担当与责任。[1]

在2016年,王希恩发表在《学术界》中的《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中指出,民族融合指的的进行时态或过程,而非结果。民族理论界一致认为不宜用政策推动民族融合,融合的基本特征是自然发生,且不宜强力推动。我们党和国家提倡的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且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2]

在2001年,梁茂春在《广西民族研究》中发表的《广西各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中对广西12个少数民族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及城市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受教育程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同时也影响到科技人才的储备,以及收入情况;这四点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导致各民族间不平衡状况越来越大。因此,制定因地制宜的制定民族政策非常重要。[3]

(二)研究中存的问题

不同民族的和谐稳定对乡村振兴的工作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现有研究大多围绕民族融合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在教育过程中将民族融合的研究分析较少。

柳州多山,之前因交通道路、教育资源等原因,山中贫困人口较多。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现在基本做到村村通路,大山中的资源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但是要想做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要“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也要“扶贫先扶智”。因此,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就凸显了出来,但是在这一方面分析、对策方面比较缺乏。

三、民族融合教育的定义

(一)民族融合的定义

根据百科定义: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从时间上看。融合是一个需要时间缓慢发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甚至需要几代人去共同努力。从空间上看。融合不是单纯的将不同民族的人集中在一起生活,不然早在忽必烈远征欧洲之时,中华民族就会扩融成一个更大的民族。民族的融合更多的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相互尊重,相互适应。

(二)民族融合教育的含义

“民族融合教育”顾名思义,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得多个民族实现彼此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但与民族侵略教育有明显差别。

四、民族教育对乡村振兴的目标及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关系着中国能否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举措。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分为七大内容,分别是:重塑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7步。初看之下,视乎与民族教育并无关系,但是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民族教育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民族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重塑城乡关系。民族教育重点在融合,通过民族教育使得城乡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贴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带动城乡彼此关系的融汇,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如何用好、用活制度则需要依靠具备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人才。尤其当制度需要在乡村扎根时,更是需要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的人,作为一线的执行者和制定者,执行和完善相关措施。

3.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湮没,而民族教育所做的就是让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

(三)民族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1.民族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铺路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先扶智。技能的获取离不开教育,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不了技术开路,缺不了民族技能搭台。对于乡村振兴这项伟大的工程而言,民族教育是为乡村的未来在铺路。民族教育需要时间去传承,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致富的道路上不能丢下“乡愁”,要想守住“乡愁”最好的办法就是民族教育,鼓励学生既要沿着这条路“走出来看世界”,也要沿着这条路“走回去助发展”。

2.民族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而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因地制宜。根据柳州市乡村振兴局报告,2020年县区发展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12%,可见“特色”二字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特色”如何发展,离不开“民族”,只有当“民族特色”融合的时候,乡村发展才能大步前进。而民族教育在民族特色中起到了传承、发展等重要作用,助力乡村的民族特色越走越好。

3.民族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乡村振兴特色在民族,民族内涵的注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民族教育做的则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它慢慢发芽,待到必要的时候让产业的振兴插上翱翔的翅膀,让乡村振兴模式带着具有民族特色四字,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五、民族教育中存在缺陷

(一)教育过程中“民族”二字特色不够明显

民族教育中根本在教育,但是重点在民族。在育人过程中,“民族融合”多体现在课外,如“侗族大歌”“芦笙排练”“民族舞”等小众课外服务课程;课堂内多出现在“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在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中,工科学生占比约达65%,但工科类专业较难将民族特色融入课程体系中。

(二)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组织参与度不够深入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从精准扶贫工作伊始,就始终在融水保江村进行工作。定期会由学校的继续教育处安排专业教师到村上对当地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有叉车、挖掘机、刺绣等技能,累计培训人次约达万余人。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不曾缺席,但是职业学校毕竟师资有限,教师的主要工作重心在学校内,去开展技能扶贫多为假期时间,故“教育”未曾缺席,但缺乏相应的机制,鼓励职业教育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

六、民族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成果

(一)做民族技能的传承者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是最直接的改变生活的方法。广西属于西部地區,柳北三县多山。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中不乏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大多见惯了父辈们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早就向往着城市的世界。职业学校的主要业务就是职业技能的传授,因此在职业学校学习技能的同时,给他们传授民族的传统技能,如服装专业的侗族刺绣、旅游服务专业的侗族大歌等偏向民族的技能,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选择去工厂,也可以回家自主创业,为乡村民族振兴注入活力。

(二)做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民族走向世界是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努力的目标。2018年,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围绕侗寨风俗打造的的“侗寨五娘”服饰惊艳奥克兰国际舞台,让世界认识到了侗族的民族魅力。2019年,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推出“苗翎嫁娘”系列服饰并作为新西兰文化时装周压轴大秀,闪亮登场。柳州二职校将侗族、苗族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剥离出来,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让作品完美地呈现在璀璨的舞台上。

(三)做乡村沃土的播种者

柳州市二职校的老师不光在学校内教书育人,还坚持到乡间地头给农民传授技能。据《2020年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质量报告》,仅2020年开展送技能下乡技能帮扶就达4000人次,并成立春花合作社,助力开展产业振兴。

七、建议对策

(一)加强教改力度,引领民族内容进课堂

学校的教改过程中一直注意将民族美学教育融入课堂,但是在工科的领域,融入程度明显不足。根据国家提出的对“五育融合”的概念,德智体美劳等将进一步融合进入课堂,如果“民族”元素能够加入其中,那么民族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将大幅加强。例如,工程类通识课程中加入民族美学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机械加工的实践中练习一些民族图纹或民族配饰等内容,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将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加强德育教育,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校内融洽相处

据2021年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籍信息显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约60%。因此在学校内将民族融合的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对于学生走出社会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成型阶段,可塑性较强,因此有意识的在校内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加入民族内涵,可使学生们的彼此民族风俗、理念得到相互印证。

(三)发挥职校特点,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围绕蓝领工人这一领域,也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基础保障。对于乡村振兴而言,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技能人才回乡为乡村做贡献。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将一些已经逐渐淡化或逐渐没落的民族技艺进行新的播种或移植,从而让民族文化重新得到传承和洗礼。

八、结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民族融合教育的则是为各民族和谐共同发展做好基本保障。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民族融合三者彼此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作用。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融入好民族教育,如何在民族教育的过程中上好民族融合的思政课,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张敦安.国家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探究.民族学研究[J]. 1986,(00).

[2]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学术界[J]. 2016,(04):33-44.

[3]梁茂春.广西各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 广西民族研究[J].2001,(02):42-47.

[4]郭仕惠,林国清.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努力探索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中国民族教育[J]. 2021,(11):36-37.

作者简介:温永斌(1986—),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助理讲师,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柳州市民族
般若自在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一口气喝完
MINORITY REPORT
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