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雪
摘要: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探究后得出策略:教师要注重提问环节的趣味性,注重将提问和实际相结合,关注提问环节,关注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探究 提升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导学要依靠提问来完成,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创新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崔允漷教授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师的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有效教学的策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课堂中的有效提问,通过提问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益。
一、营造自由氛围,增添提问的趣味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营造出趣味性强,活跃性高的课程,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例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钟表的认识》时,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直接让学生认识钟表,那么最后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差强人意的,因为学生知道的时间是他们生活中的时间,一旦放到钟表上是难以识别和区分的。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感知、领悟钟表上的时间,实现玩中学的目的。首先,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时间理解的偏差,产生认识钟表的欲望。“熊大和熊二都喜欢看电影,他们约好了8点在电影院门口见。熊二非常高兴,吃完早饭,兴冲冲的赶去电影院了。可是到8点的时候,他没有见到熊大,电影院大门紧紧的关着。9点的时候也没有见到熊大,10点还是这样……熊二郁闷极了”。教师问道:“小朋友,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这时教师的追问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问题上来,促使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信息:“为什么8点熊大没有来,电影院也没开门?”其次,依托故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对钟表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故事情节中的漏洞。“熊大与熊二只说是8点,可早上有8点,晚上也有8点,他们是不是没有说清楚呢?”;“为什么会有两个8点?我们该怎样来认识这两个8点呢?怎么区分这两个8点……”老师一连串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学生思考的深入,更让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钟表认识的学习充满情趣,更充满活力。
二、注重提问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合理的设计提问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生动,既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讲解“如何借助2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的养鸡场”这一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确保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最大。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说“需要围成一个正方形”,由此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借助操场上的一面墙量出20米长的距离,让学生分别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进行实践操作,比一比哪种形状围成的面积最大?在亲自实践中,学生对“平面图形,如果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数学于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让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能使提问环节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三、关注提问环节,准确设计探究问题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将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发挥到极致,在提问环节的设计上就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能够在学生精神疲劳时帮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更好的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教具——三角板,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三角板的角指是什么吗?谁来指一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指角,无一例外,学生指的角都是三角形的顶点部分。教师继续提问:“这个三角板只有一个角吗?你能在黑板上对着三角板,把它的角画出来吗?”与教师的预设一样,学生画的角只是一个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的想法和这位同学一样吗?”这时教师把三角板移开,让学生观察对比点与角的区别。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明白点不是角,要想确定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不仅要看它的顶点,还要看它的两条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深化学生对角的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角的概念,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通过提问题,从直观到抽象地进行教学,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关注核心问题,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只有通过有效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而有效提问最有效的模式便是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例如教學《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半个圆’是怎样得到的?怎样用具体的数量表示‘半个圆’呢?”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半个圆’可以用0.5或1/2来表示,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的原因并不清楚。教师接着问:“以粉笔为例,怎样得到半支粉笔?”一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得到了半支粉比,教师问其他学生:“他分的是半支粉笔吗?”有学生说:“不是,因为他没有平均分,所以分得的两只粉笔不一样长。”可以说,这时的学生对1/2这个分数表示意义已经真正理解了。整个课例,教师通过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实现举一反三出、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数学知识,而且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保证。
总之,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就是教师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来激起学生主动地思维、积极地思考。这样的训练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