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留旧宅
——《杜甫和草堂》之四

2022-03-26 04:00赵丽宏
青年作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草堂杜甫成都

赵丽宏

襟抱向谁开

杜甫在草堂,时时感受着人间友情的温暖。

一天,杜甫收到来自成都官府的一封信,信中是严武的七律《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直到使君滩。

严武是杜甫的老朋友,时任御史中丞兼成都尹,是四川的最高长官。他一上任,就以诗代简,表达了对杜甫的关心。严武比杜甫小十四岁,他钦佩杜甫的才华,在长安时,他们就志同道合,是政治上的盟友。尽管官职比杜甫高得多,但严武敬重杜甫,处处帮着杜甫。杜甫诗中,有不少赠友的篇章,赠严武的诗有35 首之多,是他一生中赠诗最多的朋友。严武一定也为杜甫写过很多诗,《全唐诗》中,只收入严武六首诗,其中三首是“寄题”“酬别”“见忆”杜甫的,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可见一斑。严武一到成都,就写了《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送到草堂,表达了对老朋友的关心。他在诗中希望杜甫不要迷恋于垂钓懒眠、吟诗闲游的隐居生活,劝他出来做官,实践济世报国的理想。杜甫马上写了一首诗回复严武: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杜甫在这首诗中对严武的话题做了回答:我在朝廷做左拾遗时,确实很认真地向皇帝进言,但却被贬斥流放。看来像我这种性情懒散之人,适宜在河畔竹林闲居。为朝廷做官我是不能胜任了,现在幽居闲钓是我真心喜欢的状态,并非摆架子。诗的后面四句,是邀请严武来草堂做客:如果你像谢安那样喜欢登临观景,那就请你赏光来草堂,不必计较我像阮籍那样不拘礼节。你出城前来做客时,我要请人锄草开路欢迎你。杜甫盼望见到严武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夏日的一天上午,草堂前忽然热闹起来,一小队人马从远处过来,引起四邻八舍的注意,很多人过来看热闹。人马簇拥的访客正是严武,从城府到草堂,路不近,沿途花树繁茂,能和老朋友相聚,严武心情很好。尽管他身居高位,但来草堂,完全是知心好友间的私访。两人相见,把酒畅饮,说不完的心里话。严武又提起向朝廷举荐他重新出山的话题,杜甫再一次婉言谢绝。杜甫在七律《严中丞枉驾见过》中叙写了严武对草堂的这次访问: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

这首诗,描述了严武来访的情景,也表达了杜甫婉拒严武要自己出任官职的好意。严武劝杜甫重新出山,并非一厢情愿,他了解杜甫,知道杜甫一直忧国忧民,满怀济世报国的理想。而且,杜甫赋闲草堂,没有俸禄,生计也是问题。严武是想帮助他。殊不知,历尽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苦难的杜甫,心绪已经大为改变。在草堂定居后,闲适的田园生活,美妙的自然风光,纯朴的邻居乡亲,安抚着他疲惫的身心,他不想再回到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去。他在诗中以两个历史人物自比,一个是东汉时为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而辞官的张翰,“莼鲈之思”,已成为思乡归隐的典故,另一个是三国时不肯做官的隐士管宁。

严武是杜甫的知音,他理解杜甫,不再坚持,只能以其他方式帮助接济老朋友。他常常给杜甫送钱送物,并关照地方官员保护善待这位隐居的大诗人。严武不只一次到草堂来看望杜甫,有时还带着酒菜来,和杜甫一起在草堂畅饮抒怀。杜甫诗中有记: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此诗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严武来访,并无急事征求,只为访友叙情。听着门外风吹竹林的低吟,看着江上日照渔舟的光影,两个人举杯对酌,肺腑相照,言无不尽。严武的来访,给杜甫带来的是安慰和喜悦。严武还把杜甫请到官府,设宴招待,一起饮酒赋诗,杜甫也有诗描绘:

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

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

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

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

(《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

严武知道杜甫爱喝酒,一次去青城山,在一个道观得到两瓶乳酒,他喝过觉得醇香可口,马上想到了爱喝酒的杜甫,便派人专程把剩下的一瓶乳酒送到草堂。酒虽非名贵,但礼轻情重,杜甫开瓶斟酒,一边喝一边吟出七绝《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公元762 年,严武奉诏入京。离开成都时,杜甫和严武难分难舍,写《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表达心意。杜甫送严武,一路互相作诗相赠,一直送到三百里外的锦州,又写《送严侍郎至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得心字》。仍难以分舍,又送到锦州外三十余里的奉济驿,才挥泪分别。临分手,杜甫含泪写《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这首诗,是杜甫送别诗中特别感人的一首,写得情深意挚、苍凉凄楚。古人有这样的评论:“上半叙送别,已觉声嘶喉哽。下半说到别后情事,彼此悬绝,真欲放声大哭。送别诗至此,使人不忍再读。”

严武离开成都之后,成都发生战乱,杜甫不得不离开生活了两年多的草堂,又开始过流浪不定的避乱生活。他在梓州、阆州一带寓居了一年半,其间朝廷人事更替,叛乱平息,杜甫的一些被贬朋友相继被启用。更令杜甫喜出望外的是,严武又回来了。公元764 年初春,严武率兵西征,击败进犯的吐蕃,收复失地,以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的高职重新镇蜀。杜甫得知严武归来的消息,写诗表达了他的满心喜悦: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奉待严大夫》)

杜甫此时的心情,岂止是欣喜,而是有点狂喜了。“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严武是最了解他理解他的人,杜甫愿意向这位知音敞开心怀。这时,杜甫已没有了隐士的清高和矜持,他又启动了为解国难出力的心念。流浪的生活可以结束了,杜甫打点行装,直奔成都,分别了一年半的草堂,时时在他的梦魂牵绕之中。在回成都草堂的路上,杜甫诗兴大发,写了五首诗寄给严武(《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诗中怀念草堂,“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回到草堂,杜甫写了长诗《草堂》,描绘久违的草堂景象和归来后受到欢迎的盛况:“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杜甫眼里看到的一切,松竹、犬、人,都在欢迎他归来,邻居为他摆酒设宴,官府派人来问寒问暖,城里拥来迎接他的人流堵塞了道路……眼见自己没有被人淡忘,杜甫感觉很好,在此诗的结尾处发出感慨:“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杜甫回成都后,严武再次请杜甫出山,这次杜甫没有拒绝。公元764 年6月,严武上表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他被后人称为“杜工部”,便缘于此。于是杜甫离开了草堂,搬进了成都的官府。官场的生活,杜甫其实已经不习惯。他领薪受命,为严武出谋划策,出席各种官场的应酬,也陪严武游山玩水,赋诗酬唱,但心里却更怀念草堂自由散淡的生活。杜甫不断在诗中表达辞幕归隐的心思:“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独坐》);“暂酬知己分,还入故林栖”(《到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立秋雨院中有作》)。杜甫的辞呈终于被严武接受,他搬出官府,又回到草堂。这次生活的跌宕变故,使杜甫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实在巨大,要想有所作为,陈规陋习处处羁绊,寸步难行,昏庸糊涂度日,实在无聊苦闷。在朝心绪烦乱,无官一身轻松,还是草堂的生活更适合自己。回到草堂后,杜甫写诗寄给严武,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

野水平桥路,春沙映竹村。

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

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

府中瞻暇日,江上忆词源。

迹忝朝廷旧,情依节制尊。

还思长者辙,恐避席为门。

(《弊庐遣兴,奉寄严公》)

在这首诗中,杜甫还期盼严武再访草堂,和他一起把酒论诗,重温友情。然而两个老朋友分别不久,四十岁的严武竟猝然辞世。杜甫得知噩耗,痛惜不已。多年的交往,多少回雪中送炭,多少次嘘寒问暖,一切都历历在目,那些情意深长的诗篇,犹在耳畔回旋。然而曲终台空,天人永隔,杜甫真有天地失色的感觉。杜甫和严武交往时,一直认为自己老病无力,离死神不远,而严武英年有为,来日方长。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令人唏嘘。严武去世后,护送灵柩顺江东下的,是他悲伤欲绝的老母亲。杜甫无法送别老友,只能以诗倾诉哀思,诗题为《哭严仆射归榇》:

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

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杜甫在后来写的《八哀诗》中,有一首《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杜甫以这首五言长诗为严武立传,记叙了他的生平事迹,刻画了他的性格,也表彰了他的功绩。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杜甫把严武的英年早逝,比作颜回和贾谊的早卒,把严武比作他倾心敬佩的诸葛亮。严武对杜甫恩重如山,杜甫难以忘怀。此诗的最后两句,“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写出严武去世后杜甫心中无限的伤感和寂寞。失去了严武的成都,不再是杜甫可以久居的福地。

严武去世,是公元765 年4月。一个月后,杜甫告别草堂,离开成都,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五年的流浪生活。

天地留旧宅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成为一座空宅。然而人人都知道这里住过一位大诗人,而且草堂宅园的设计风雅别致,周围的景色如画,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神往之地。杜甫离蜀第二年,崔宁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到任后,纳任氏为妾,而这位任氏,本是家住浣花溪畔的民家女子,也算是杜甫草堂的邻居。任氏以前也许曾到过杜甫草堂,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当上了节度使夫人后,她设法将草堂据为自己的宅邸,并在里面大兴土木,整修扩建,把简朴的草堂装潢得富丽堂皇。崔宁常常在这里宴请宾客,来这里的宾客,都以能一睹杜甫旧居为幸。任氏后来放弃了这个宅园,将它送给了寺庙,在这里修建了梵安寺,又称草堂寺。这位任氏,也是一位巾帼女杰,几年后率民众抗击叛军,免遭生灵涂炭,保卫了成都。后人为纪念她,在草堂寺中为她立祠,名为浣花祠。今天的杜甫草堂中,浣花祠犹在。不过,在人们的心目中,这里还是杜甫旧宅。

公元827 年,成都诗人雍陶经过杜甫草堂,写《经杜甫旧宅》,描绘了草堂的景象: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雍陶写这首诗时,杜甫已告别草堂62 年。这里人去屋毁,水坎崩塌,树木颓倒,一派荒凉,当年的美景,已不复存在。雍陶在诗中表达了无数人的心声:“万古只应留旧宅”,杜甫草堂,应该保留下来。然而在那个时代,谁有能力来做这件事呢。此后将近百年,荒凉在这里继续蔓延。

杜甫草堂的第一次修复,是晚唐诗人韦庄的功绩。那时,离杜甫辞草堂过去了146 年,草堂已经无迹可循。公元901年,韦庄任职四川,后应西川节度使王建之聘为西蜀奏记,在成都定居。韦庄沿浣花溪考察,寻得杜甫草堂旧址,命人在这里建造一间茅屋,“诛茅重作草堂”,他还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浣花集》纪念杜甫。韦庄去世后,他所建造的茅屋仍被保存,成为公认的杜甫草堂遗址,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如来成都,都要来这里寻访诗圣足迹,感受草堂诗篇的意境,表达对杜甫的敬慕。杜甫草堂被确认并成为文学的圣地流传至今,韦庄功不可没。“万古只应留旧宅”,不再是一句空话。

韦庄重建草堂之后将近两百年间,不断有人前来寻访杜甫足迹。人们可以看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遗址上有一间草房。风雨使之歪斜倾塌,但总有人将它重新整修好。晚唐和北宋的不少诗词和地方掌故典籍中,都对杜甫草堂遗址有描述。北宋诗人赵抃曾长期在成都为官,他曾以《题杜子美书室》为题作诗,诗中写道:“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赵抃写这首诗时,已是杜甫辞别草堂三百年之后。公元1078 年,吕大防出任成都。吕大防崇拜杜甫,到成都后,即去寻访草堂故居。在浣花溪畔,找到了梵安寺,但已不见茅屋,只见“松竹荒凉”。吕大防在草堂遗址重建了草堂,并请画家在墙壁上画了杜甫的像,供人瞻仰。这使杜甫草堂有了纪念性祠宇的雏形。十多年后,胡宗愈任成都知府,他赞赏前任重建杜甫草堂的举动,并有进一步举措:扩大草堂的范围,并命人将杜甫的草堂诗篇勒刻于石,形成诗碑,陈列在草堂宅园中。北宋这两位官员对杜甫草堂的贡献,应载入史册,杜甫草堂能流传后世,成为一个文学圣地,是他们两位打下了基础。此后,杜甫草堂虽屡有废兴,但这里成为杜甫的一个最重要纪念地,已被世人公认,再无法更改。

北宋诗人黄庭坚,是杜甫的崇拜者,他曾贬官入蜀,在四川住了六年。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影响,竭力推崇杜甫。黄庭坚是宋代大书法家,曾听说黄庭坚手书杜甫在四川创作的全部诗作,刻石为碑,陈列在杜甫草堂。但今天的杜甫草堂中并没有黄庭坚的书法杜诗碑。其实,这是误传,黄庭坚是被贬官至戎州,他手书杜诗刻碑建堂,不是在成都杜甫草堂,而是在戎州。然而可以肯定,黄庭坚一定来寻访过杜甫草堂,他熟读杜甫的草堂诗篇,对杜甫的草堂生活了如指掌。到草堂遗址实地探访,让他百感交集,前贤身影,如在眼前。寻访草堂遗址后,黄庭坚写了《老杜浣花溪图引》,诗中对杜甫的草堂生活作了生动描绘:

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

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

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

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

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鸡犬。

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

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

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南宋初,杜甫草堂因无人管理,屋颓园荒,又开始变得荒凉。公元1139 年,吏部尚书张焘任成都府兼安抚使,张焘到成都后,即来杜甫草堂拜谒,只见荒草杂生,屋宇颓败,墙上的杜甫画像斑驳不清,四周的诗碑也已破损毁坏。草堂败落的景象,使张焘愤懑,作为地方长官,他也感到自愧。从草堂回来,张焘马上决定重修草堂。这次重修,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大兴土木,重起炉灶,不仅把草堂整修一新,还新建了亭台,新种了竹子和松柏。更大的动作,是“断石为碑”,将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刻在二十六块大石碑上,置陈于草堂四周。这次工程,花了四个月时间,“虑工一千五百,计泉(钱)八万有奇”。这次重修,使杜甫草堂面貌一新,具备了纪念性祠宇规模。三十年之后,陆游访问杜甫草堂。站在杜甫的画像前,陆游感觉自己和诗圣心心相印,遂写《草堂拜少陵遗像》:

清江抱孤村,杜子昔所馆。

虚堂尘不扫,小径门可款。

公诗岂纸上,遗句处处满。

人皆欲拾取,志大才苦短。

计公客此时,一饱得亦罕。

厄穷端有自,宁独坐房琯。

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

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

宋代之后,杜甫草堂一直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书院。公元1251 年,元人纽璘入蜀,为成都最高地方长官。他倡议在草堂建立书院,并为杜甫请谥“文贞”封号。杜甫草堂在这一时期又得到整修扩展。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曾来寻访杜甫草堂,并留下诗句:“浣花溪上草堂存,会见能诗几代孙”。可见杜甫草堂当时深入人心,已是成都重要的人文风景。

明代二百七十多年间,杜甫草堂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草堂不可终废”成为代代相传的共识。公元1500 年,钟蕃和姚祥执掌四川军政大权,他们合力倡议并主持重修草堂,扩大了园林,新建了屋宇,重立了书院,从此奠定杜甫草堂的建筑群分布和风格。之后,草堂不断得到维修和扩展,建馆、盖亭、造桥、刻碑、开园、植树,“辟廊庑,起甍栋,引流为池,易甃以石”,杜甫草堂,逐渐扩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园林。

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成都,一把大火烧毁了杜甫草堂。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 年),川湖总督蔡毓荣到成都,在草堂寺侧找到了被毁的草堂遗址,只见“草披荆,以入荒地,断碑犹存焉”,即与四川布政使金俊、成都知府冀应熊商议重建,并很快付诸实施。重建过程中挖出杜甫遗像断碑,碑上的杜甫像“全躯俱存,一尘不染”,命工临摹重刻。原刻杜甫像和临摹石碑,今天仍陈列在杜甫草堂。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到成都,拜谒草堂,以楷书题“少陵草堂”并刻石立碑,保存至今。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 年)春,杜甫后裔杜玉林入川主持邮政,多次勘察草堂,并建议重修草堂,还“贮银二千两于成都府署”,用于草堂维修。之后一百多年中,草堂又经过多次扩大重修。1793年,四川总督福康安曾入住草堂,亲自布置装修草堂,并命人绘“少陵草堂图”,将当时草堂园林建筑布局清晰绘出,刻石于壁。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 年),四川总督常明和布政使方积重修草堂,对草堂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修缮,并在工部祠塑陆游像配祀杜甫。光绪十年(公元1884 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推行每年春秋两季在草堂举行拜祭杜甫的仪式,并创立杜祠基金,为祭祀专用。在工部祠中,又添黄庭坚塑像。这样,祠内三尊塑像,正中为杜甫,黄庭坚和陆游分列两旁。这样的格局,一直保存到现在。让宋代的黄庭坚和陆游来陪伴杜甫,是因为这两位诗人都崇敬热爱杜甫,虽隔了一个时代,却都是杜甫的知音。杜甫若地下有知,定会欢迎这两位后世知音的陪伴。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草堂几经危难,呈颓坏之势,虽有几次民间出资的修缮,但一直风雨飘摇。有一段时间,草堂被军队占用,成为军队驻地,禁止游人进入。杜甫草堂变成兵营,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住进草堂的兵士,对草堂的建筑大肆破坏,拆门窗,卸匾额,毁廊柱,砍树木,只要是能燃烧生火的,都被他们当做柴薪烧水做饭取暖,草堂里火光熊熊,斯文扫地。可怜杜甫的塑像竟失去了屋顶的遮蔽,暴露在风雨中。隔壁草堂寺的僧人眼见不忍,用斗笠覆盖塑像,使杜甫免遭风雨侵袭。近人曾延年曾写《成都草堂》记当时景象:

茅屋秋风昔所哀,草堂今之间蒿莱。

洗兵梦觉人何处,遗像尘封迹已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甫草堂得到保护和全面修整。1954 年,成都市政府筹建杜甫纪念馆,1955 年正式开放。此后数十年,杜甫草堂不断得到维护和修葺,破屋重建,旧房翻新,河塘清疏,花树再植,成为名扬天下的历史文化名胜之地。1961 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这里依然是诗歌和文学的圣地,成都人珍视它、爱护它,也用心保护它。1985年,杜甫纪念馆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浣花溪畔,这个历尽千年沧桑的诗人博物馆,吸引了海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成都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坐标。

1997 年,经过精心设计,草堂重建了杜甫茅屋。茅屋的位置、形态,周边的花草树木,全都设之有据,这些根据,来自杜甫的草堂诗篇,这是最真实也是最权威的根据。杜甫茅屋建成3年之后,在草堂园内发现了两处唐代遗迹,一处在正门西侧,为唐代石灰坑,另一处在工部祠北面,为唐代民宅遗址。唐代民宅遗址中,有房舍、水井、灶坑,很清晰地展示了当时农舍的结构和生活场景。这使重建的杜甫茅屋在现代人的眼中更为真实可信。2004 年,在唐代遗迹的考古发掘原址上,建成杜甫草堂唐代遗址陈列馆。在通体透亮的现代化大展厅中,地下的唐代乡村民宅遗址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从残存的柱桩、墙基、井台、牲圈和院落中,可以想象杜甫时代的乡村生活。这被发现的遗址,也许是杜甫的“北邻”或“南邻”,也许是曾经让杜甫流连忘返的黄四娘家,是“邀我尝春酒”的“田夫”之宅,是送来樱桃“相赠满筠笼”的“野人”之家,都有可能,读着杜甫的草堂诗篇,任你想象吧。

猜你喜欢
草堂杜甫成都
草堂旧事
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颁奖
穿过成都去看你
杜甫改诗
数看成都
薪草堂由来
杜甫与五柳鱼
成都
杜甫的维稳观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