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 浩,吴丽萍,耿乃志,杨斐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相当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的范畴,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心,发病机制与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因素紧密相关,他脏功能失职,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普济方》为明代周定王朱橚主持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其中《普济方·针灸门》[2]涉及针灸内容的有16卷,几乎将明朝以前针灸专书及其他医书中的针灸文献收罗无遗,但该书丰富的针灸精华未被后世医家广泛重视,鉴于此,本研究深入挖掘《普济方·针灸门》中有关针灸治疗胸痹心痛的条目,探究其用穴规律,以便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以2013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济方·针灸门》为资料,对其卷中条文进行综合分析。
1.2 检索方法 两人查阅《普济方·针灸门》原书中卷之四百零九至卷之四百二十四中涉及针灸治疗胸痹心痛的针灸处方。参照《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3],将冠心病对应的“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中医病名作为检索对象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 ①《普济方·针灸门》中关于针灸治疗胸痹心痛且含有腧穴的所有针灸处方;②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4],所选腧穴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
1.4 排除标准 ①单纯方药治疗胸痹心痛的条目;②治疗胸痹心痛只有经脉,而无具体腧穴;③仅用于讲解经穴定位及主治的文献;④治疗其他疾病的文献。
1.5 文献录入 将符合标准的条文逐条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7电子表格,统计资料提取表格,包括条文编号、出处、病名、症状、针灸取穴(包括腧穴名称、归经、分属部位、穴性),腧穴名称与定位参照《中国针灸学词典》[5],形成《普济方·针灸门》胸痹心痛针灸处方数据库。
1.6 统计学处理 对《普济方·针灸门》胸痹心痛针灸处方数据中的腧穴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对腧穴、归经、分布及属性进行描述性统计,探析录入条目中腧穴的选穴规律。
2.1 《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选穴数目分析 通过统计《普济方·针灸门》治疗胸痹心痛针灸腧穴数据库,针灸处方共96个,组穴数目最少为1穴,最多为9穴。由1个腧穴组成的处方居首位,使用频次多达68次,占比70.83%;其次为由2~4个腧穴构成的处方,频次为24次,占比25.00%;由5~9个腧穴构成的处方,频次较少,仅为4次,占比4.17%。详见表1。
表1 处方选穴数目情况
2.2 《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选穴使用频次总结 通过统计《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针灸处方所涉及的腧穴,发现63个不同的腧穴使用总频次高达153次,其频次排名前9位的腧穴依次为巨阙(6.54%)、中脘(5.88%)、曲泽(3.27%)、大陵(3.27%)、然谷(3.27%)、太溪(3.27%)、行间(3.27%)、建里(3.27%)、涌泉(3.27%)。详见表2。
表2 取穴使用频次情况
2.3 《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选穴归经统计 通过统计《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腧穴的归经情况,共选用13条经脉,其中有11条正经和2条奇经,经脉应用频次最高的为任脉,占腧穴总频次的24.84%;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再次为足太阳膀胱经。针灸治疗胸痹心痛所用腧穴归属阴经总频次为116次,占比为75.82%,而所用腧穴归属阳经总频次为35次,占比为22.88%,阴经与阳经之比约为3∶1。详见表3。
表3 取穴归经情况
2.4 《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选穴部位分析 通过统计《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的腧穴分布情况,上肢和胸腹使用频次最高,均为48次,各占总频次的31.37%;其次为下肢部,腧穴使用频次共43次,占总频次的28.10%;再次为腰背部和头面部。详见表4。
表4 腧穴部位分布情况
2.5 《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特定穴分析 通过分析《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的特定穴,发现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共76次,包含28个腧穴,占腧穴总数的44.44%;募穴应用频次较高,频次为 27次,包含6个腧穴;其次为八会穴,共使用21次,包含5个腧穴。详见表5。
表5 特定穴选用情况
由表1可知,《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的条文中,在选穴数目上以单穴居首,腧穴数目为1或2的处方占比达88.54%。巨阙和中脘应用频次较高。由此可知,该书治疗胸痹心痛选穴讲究少而精。正如《普济方·针灸门》云:“治心痛周痹,痛无常处,穴临泣”[2]。朱现民等[6]指出:心绞痛急性发作时,仅针刺内关穴症状会有所减轻,并且单刺内关穴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胸痛症状效果显著。国医大师贺普仁也认为:“所列治疗条目,精集群法,择善从之”。临床上胸痹心痛发病较急,症状较重,单穴多适用于急症、痛症,具有急症多、痛症多、治症多、治病少“三多一少”的特点[7]。
表2提示,《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治疗胸痹心痛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巨阙和中脘。巨阙穴属于任脉,为心之募穴,心为君主之官,巨阙上临心界,犹如宫殿大门,因此,多用于治疗心痛、惊悸、胸痛等心系疾病,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8]。中脘穴属于任脉,为胃之募穴,且为八会穴之腑会。中脘穴常应用于胃失和降、心神不宁所致的心悸、失眠等多种心系疾病,以及脾胃运化失职导致的胃痛、泄泻等多种胃系疾病[9],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络止痛之功。一方面,《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伤寒论》也有“胃不和,烦而悸”,因此,采用调脾胃与宁心神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强调“胃和则愈”。另一方面,由于古代解剖知识发展的局限以及诊断手段的缺乏,致使古人对“真心痛”“胸痹”与“胃脘痛”不能很好地区分,误将“胃脘痛”归于“胸痹心痛”的范畴,故选取胃脘部的中脘穴进行治疗[10]。
由表3可见,《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任脉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且重视阴经取穴。任脉的主干行于前正中线,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思想,主治胸腹部、头颈部的局部病变,故常选用任脉中的中脘、巨阙、建里等穴。《普济方·针灸门》云:“心寒胀满不得食,穴鸠尾”[2]。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中医学认为心包络为心之外围,起护卫心脏的作用,因此,外邪客心,首先心包受累。《灵枢 ·邪客》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并且现代研究表明,心包经与心肌缺血类的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关系密切[11]。可见心包经在治疗胸痹心痛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以阴经居多,故应重视阴经腧穴。如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因此,涌泉、然谷、太溪应用频次较高。
由表4得知,《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选穴部位主要集中于上肢部和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上肢部腧穴所属经脉多条循行经过于心中。曲泽、大陵、间使、阴郄均是频次出现较高且归属于上肢部的腧穴,正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的应用。据统计,心系病证治疗以内关单穴为主[12],故有“心胸内关谋”之说。《普济方·针灸门》云:“治心痛不可按,烦心,穴巨阙”[2],《玉龙歌》道:“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灵枢·五邪》篇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发作时出现心胸疼痛的症状,主要部位在胸膺部,选取胸腹部位的腧穴正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体现。
由表5可知,《普济方·针灸门》治疗胸痹心痛选穴资料中,善于运用特定穴,以五输穴、募穴的应用最高。古人从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的观点出发,将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变化特点,呈向心性流动,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手足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形成了五输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心包络外包于心,并附有气血运行之脉络,故针刺中冲穴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之功。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类经图翼-经络》:“募,音幕。”意指腧穴定位与体内脏腑临近,与脏腑背俞穴功效相似,与各自所属脏腑联系密切,在治疗内脏病变中有重要地位[13],故《普济方·针灸门》多次选用心包之募穴膻中与心之募穴巨阙,通脉中之气血,止胸中之痹痛。
纵观《普济方·针灸门》治疗胸痹心痛处方的选穴,撷各家之精华,拾民间之遗法,选穴善用巨阙穴、中脘穴,注重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注重上肢及胸腹部腧穴,善于运用特定穴,尤其以五输穴、募穴为重。通过研究《普济方·针灸门》中治疗胸痹心痛处方选穴规律,以期为现代针灸临床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