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乔
摘要:职业兴趣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后发展到霍兰德从有关的职业生活的知识中建立了职业人格理论,提出了“职业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的观点,认为个体对职业的选择受到动机、知识、爱好等因素的支配,最主要的是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其人格和兴趣的影响。对于当前的学生群体来说,了解职业兴趣理论,对个人的升学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生涯教育;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
兴趣的差异使学生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倾向,不同的人对某件事、某项活动也会有着不同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而涉及与职业相关的活动的兴趣则称之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它直接影响了个人职业目标的确定,职业的选择,有利于个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一、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的发展
职业风格兴趣指导理论的技术研究最初的应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二十世纪初期,在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时期,瑟斯通斯特公司(thurtone)员工开始了最初的技术试用,编写了瑟斯关于通公司职业风格兴趣论的研究理论表(TurstoneVocationalInterestSchedule)。一九一五年,霍尔和梅乐(SHall&JMiner)一起向他提出了另一个关于兴趣能力测试学的问题。这些都可能是早期的美国兴趣测试研究者的工作。
库德(GFKuder)在20世纪30年间,编写了库德个性反映嗜好调查记录表(kuderpersonalpreferencerecord),办法主要是对一个德国大学生施测,选用大量描写各类不同社会活动的英语短句,从一名被试的个性反映中选出决定句型的使用类型,不再按要求使用对照组,采取“强迫筛选”等的技术手段用来记载一个被试的嗜好反映。一九六六年该版的测量方式改为库德职位上的兴趣爱好范畴测量,主要还是用来用于检测库德人们的某种专业职位上的兴趣爱好。一九八五年库德版的测量kois由一百组三择一项目强迫法和项目弹性选择法的模式所结合组成,以百分比整数比例按职业级别顺序排列,有高、中、低三种不同职业职位兴趣爱好范畴,最高精度达到七十五百分为中位数,低则精度少于二十五,在以上二者之间为中等者。
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初他开始深入广泛研究他对人类测评职业风格兴趣,他以人类职业兴趣人格理论著作为研究基础,分别先后撰写了人类个人测评职业兴趣偏好选择测评风格量表(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i)和自我测评职业偏好选择风格量度列表(self-directedsearch,sds)两个符合职业风格趣味的偏好测评风格量表。
一九六九年,Roe给出了关于职位兴趣与职位选择构成的八分仪模式。在这种计算模式中,八种不同职位类别按照它们彼此之间相似职位关系的复杂程度,被平均分摊地放到了某个圆中。后来,人们又将Holland与Roe的学说一起综合了出来。gati(1991)是他针对了研究holland的正六维多边形功能模式中关于其他各种不同职业群相互之间中心距离必须相同这一基本假定的巨大局限,得出了他自己的三层次模型。
Prediger(1993)在研究霍兰德六维多边形功能模型的三维基石上,增加了二种功能维度-一是人与物间的维度、数据与科学观念间的维度-从而基本建立了一个多维度功能模型,如此一来,职位的功能类型与各个职位的功能特性就完全可以有机地直接组合在一起来。美國国家考试中心(act)把关于Prediger的职业个人兴趣取向研究这个领域更进一步地地推向了一个纵深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他在研究个人趣味取向的二维基础上,将技术工作者和职业所在群体的各个具体位置更加标注地放在了一个坐标系的地图上,并据此得出了工作世界图。该地图分为十二个区,共计二十三个主要职业群被标记到地图中。一旦受试者掌握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类别后,就能够根据统计和查表明确了自身的职业兴趣在该图中的定位,并且进行与各个职业群的远近情况的对比,能够更进一步扩大职业兴趣的搜索范围。
通过几年持续地研究进展,各个职业兴趣理论研究领域呈现了一个交叉吸收、彼此融合的趋势,并随着他们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入而愈来愈完善。
二、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霍兰德在对相关的个人职业生涯的认识中形成了职业性格学说,明确提出了“职位兴趣只是性格的表现”的观念,指出了个人对职业领域的选定受动机、知识、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支配,最重要的观点是一个人能够选定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其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共同因素。而职位兴趣爱好又成为人性格的一种重要方面,它也同时有着稳定能力和多样化等人的特征。它的产生过程也同时深受遗传因素和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人在成年之后,由于年纪的增加,自我意识完善,心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不断增加,在社会探索和现实中逐步抛弃、选择,从而对某种职业领域的兴趣爱好就更加鲜明、坚定了起来。因此,职业兴趣学说为个人职位选择提供了参考基础。
以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为例,一般而言,女子长大于记忆、计算,直觉思维比较强,语言能力也比较强,且富于感情细腻、耐心性好,但语言能力却比较弱,因此人们往往把某些职位划分给女子,例如打字员、护士、小学老师、学校班主任、纺织工人等;而男子则成长于抽象思维、机器操作,且勇于冒险,较理智,有语言能力好,但耐心性比较弱,感情不够细致,人们也往往把另一部分职位划归于男子,例如技术工、砌筑工、锅炉工等,久而长之便形成了一个传统,而这个传统也成为人们产生职位兴趣不同的另一个原因。
职位管理工作由于兴趣的不同也由此产生了众多的不同职位管理工作中的兴趣划分种类,霍兰德理论提出我们可以把当前职位管理工作中的兴趣种类区分开成为六大基本类别:真实型(realistic)、调查型(investigative)、美术型(artistic)、社区型(social)、公司型(Enterprising)和企业常规型(conventional)。现实类教学活动主要是如木工、修理、机器组装等,如绘制描图、木工、开车等;美术类教学活动主要是美术、建筑、音乐等需要创作和想象事物及其对美的认识的艺术教学活动,如摄影创作、观看音乐或话剧、学习音乐等;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寻找、钻研事物机理规律等的逻辑思维教学活动,如解算式或数学游戏活动、探究自己选定的特定问题、在实验室工作等;社交型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与人交流,关心、关注与别人的幸福关系与事务,包括关心别人的社会性活动,如参与某个社会组织教学活动、关心儿童、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等;企业式经营活动,则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影响、操控和管理别人的社会,如说服鼓励别人、卖东西、或在社会组织中兼任职位等;而常规形式活动主要是有规则的,琐碎细致的工作,如抄写文件、打字、会计等。
三、职业兴趣理论的应用
职业兴趣理论研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编制成职业兴趣量表,由于欧美进行职业兴趣理论研究比较早,所以职业兴趣理论在这些地区应用得比较广泛,职业教育开展得也比较早。例如在美国,由于有近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历程,有关组织已经累积了非常宝贵的管理经验。国家高等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目前每年可为一百八十个国家的教育领域、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客户完成1100余万人次的教育测验。
而在美国国家考试中心(ACT),则是把学生升学辅导放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并和招生过程密切的结合了起来。而目前在美国ACT机构中,在ACT的Assessment环节中,也就是当学生入学时,在报名表上就列有九十道的兴趣测验题目,而每个学生都要先将这九十题目全部做完,然后再和学生的活动以及成就报告一起填好,这样学生才算入学成功。而后当ACT的Assessment成绩报告出来时,除ACT的前四项得分以及预测结果之外,还有对学科选择方面的意见,而这种意见的主要来源便是兴趣测验的结果。由此可见,职业兴趣理论已经在海外教育服务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在海外的高等教育服务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地位与影响。
在中国,一是由于职业兴趣理论研究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故其应用范围主要取决于新引入与修订后的国外的职业兴趣量表,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二是我国过去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个人职业也属于计划分配,所以职业兴趣理论的应用没有受到重视。但现在由于改革与开放等市场化的推进,工作人员也从稳定转为自由流动.个人开始可以自己选定职位、选择就职的工作场所,但同时又开始初次尝试到职场竞争压力.就这样,职业兴趣理论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当前的学生群体来说,了解职业兴趣理论,对个人的升学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冯伯麟研究了马库德一般兴趣爱好测试量表和霍兰德的VPI与卡特尔十六种性格因素图(16PF)之间的关联,并试图研究高中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心理因素。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个人职业性格、兴趣爱好性格类别与直接职位性格类别间都长期存在着互相对应性的关系,根据凌文辁、白利刚、方俐洛等的全国大学科大学本专业系统的学生职业性格兴趣爱好职位类别类型图进行研究,把高考中个体的学生职业性格兴趣爱好性别类型和大学科专业大学系直接职位联系了结合起来,对我国高中学生如何选择就读大专业大学系统或者大专业职位有了具体的参考指导意义。
參考文献:
[1]陈琳珏,范为桥,人格特质对初中生职业兴趣的影响.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6(1):39-49.
[2]郑文忠,林培玲,方舒婷,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