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自然、社会、自我生活中的问题开展活动,《改进弱势群体路口通行效率的探索与实践》活动通过任务单的引导,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将问题整合,并把问题微缩成微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中,使用翻转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微课视频及自学任务单,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深度学习;再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实践任务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用技术实现解决微项目的办法,学生在项目中不断突破自己,不仅在思维上不断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不断进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主体;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常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学生常常被动的接收老师的活动指令,为了活动而活动,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主动性不高,久而久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目标难以达成。经过反思学习,我在以交通红绿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大胆尝试,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状态,让我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必须转变育人观念,并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才是新出路。
一、以育人目标支撑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在教学设计中写下教学目标,并绞尽脑汁用各种办法“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以此来评判谁的教学技艺高超,这正符合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书匠。如今我们成为信息时代的移民,要去“教”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再单纯的以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了。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必须转变角色,将教学过程变为育人过程,成为学者、研究者、导演和教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学生为综合实践活动翻转教学设计的活动主体
《改进弱势群体路口通行安全措施及提升通行效率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活动采用考察、采访、体验,思考、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将学生作为课程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能力,在老师的启发、唤醒、启蒙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真实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活动设计了观察路口红绿灯变化的考察任务,以及对交通参与者进行采访,从多角度了解不同人群对现有红绿灯变化规律的看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生活现象中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整合,形成微项目,有重点的进行实践探究,将实践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二)紧扣活动目标,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
活动过程以任务单为导向,老师设计紧扣目标,螺旋递进的任务学习内容。先实现路口车行红绿灯的变化,再加入该路口人行红绿灯的变化,同时增加红外遥控器模块,实现当按下遥控器,执行延长人行绿灯时间,以此来帮助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安全的通过马路,适当时间后恢复执行原有红绿灯变化程序。最后由一个路口延伸到完整的十字路口。
(三)充分观察学生活动,适时介入,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成长空间
在具有真实情景的微项目探究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微项目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学生带着强烈的实践动力开始实践,一方面老师引导学生让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是学生真正学到的;另一方面在学生遇到自主和合作都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老师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进入深度思考,解决困难,成就感更强。
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老师提供恰到好处的指导,将思考时间还给学生,老师做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引导者、点燃者、幫助着、合作者,更是学习者,不能要求课堂中“齐步走”。
(四)引导学生将实践成果应用于生活,凸显核心素养
本活动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并从中微缩成主题微项目,学生经过思考、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返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环节,不仅能够让本课程服务社会的理念落实,同时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随后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学生经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对自然、社会以及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意识”“科学精神”得到发展,凸显“责任担当”“研究意识”“问题解决”“合作学习” “实践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素养。
课后,学生和老师发自内心的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老师,我成功了!”
“老师,我能把它(作品)带回家吗?”
“老师,自习课的时候我能来这里研究吗?”
“老师,我可以去帮助别的同学吗?”
“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看到他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信自豪的笑容。”
“作为他的任课老师,我从来没见过他这么投入的学习,还主动说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