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蓉
【摘 要】“勤奋感”是因自己勤奋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感,能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乐观自信,更能有所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榜样,明确勤奋目标,加强其积极的情绪体验,消解其负面情绪,用智慧帮助孩子增强勤奋感,使其成为勤奋向上、自信阳光的孩子。
【关键词】勤奋感 成功体验 负面情绪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和生活,将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如“向阳花”一般乐观自信并能有所作为。那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怎么帮助他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勤奋感”。那么,什么是勤奋感?勤奋感有什么作用?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勤奋感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一、勤奋感的含义
“勤奋感”不同于勤奋,它是孩子因自己勤奋努力而获得成就所产生的自信、愉悦感。这种成就感来源于勤奋,所以叫勤奋感。
二、勤奋感的意义
为什么说勤奋感能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乐观自信、更能有所作为呢?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6~12岁学龄期孩子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具有较强的勤奋感,那么他们在学习中一般也会游刃有余,而且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也会更加自信、更有幸福感。反之,他们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性格内向、胆怯,做事畏畏缩缩,很难有所作为。
很多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培养出了较强的勤奋感。比如说小语界泰斗、人师楷模于永正先生,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很勤奋,一心一意只想把工作做好。”的确,执教55年,他从一个普通教师,打磨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就是因为他勤奋感很强,一直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一线。而促使他成功的这种勤奋感,正是他小学时养成的。他刚入小学时,就从他的启蒙老师——张敬斋先生身上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张老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能写一手好字,会画画、唱歌等,他想要成为像老师那样优秀的人,所以努力学好他的每一门课,想获得他画的“红圈圈”“红波浪线”,得到他的肯定,而他也的确通过自己努力做到了。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这个黄金时期,去培养孩子的勤奋感。
三、勤奋感的培养
要想培养出孩子的勤奋感,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一)树立学习榜样,明确奋斗目标
有一句名言说“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所以说,培养一个具有勤奋感的人首先要帮助他们找到勤奋的目标和动力。孩子经常会受榜样的激励而设定目标,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能够驱动他勤奋的学习榜样,树立勤奋目标。那么,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呢?
1.观察他人优点,挖掘榜样
榜样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各界名人、身边的优秀人物。有些榜样是孩子自己发现的,而有些则需要“人为植入”。因此,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应多留意他们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多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及做某些事情的意义。例如老师,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根据我们自身的经验,如果我們喜欢某个老师,那就可能更喜欢、更擅长他所教的科目。我们孩子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老师,他们风格不一,各有所长,有的可能并一定喜欢,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也不大可能自由选择老师。很多家长总爱问孩子:“你喜不喜欢这个老师呢?”这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我喜欢,所以我才努力去学好。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喜欢就可以不去做,而是我们要想让自己活得有意义就必须去做,比如学习。当然,如果能让孩子感兴趣就最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问孩子:“你最喜欢老师身上的哪些特点?你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什么?我们要怎么向老师学习呢?”尽可能帮助孩子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积极向教师学习,让孩子树立对教师的尊敬感、崇拜感,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
2.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
榜样也可以是家长自己。其实家长的影响远远大过教师,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偶像,是模仿学习的对象。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还未上学的小女孩,一天随父亲去朋友家做客,进门后,小女孩往沙发上一坐,脱掉袜子扔到一边,腿一跷,直接把双脚搭到了茶几上。这一连串的动作非常自然、娴熟。小女孩的父亲一下子呆住了,这个“经典”的动作正是他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后会做的第一件事!可见家长的言传身教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家长要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首先,要不断提升自我,比如你想让孩子做一个勤奋的、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工作之余,你就可以努力学习英语、书法、摄影等。其次,要从生活细节开始做好孩子的表率,比如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讲卫生的人,当你和孩子外出游玩时,发现地上有垃圾,你主动上前将垃圾捡起比吩咐孩子去做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先把自己变成怎样的人。
(二)增强成功体验,消解负面情绪
帮助孩子确定目标之后,我们要引导孩子朝他的目标去努力。如果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比较容易产生勤奋感。这时我们就需要加强孩子积极情绪体验,消解负面的情绪体验。
1.增强成功体验
(1)体验成功快乐,激发成功欲望
要想加强积极情绪体验,首先要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孩子成功的欲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分担家务,比如洗洗碗、擦擦桌子等。不过,第一件指派孩子要做的工作,应当是他力所能及并能使他做得满意和有兴趣的工作,让他尝试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最终按要求完成了任务时,家长要及时、恰当地肯定他、鼓励他。如给他一个微笑或拥抱他一下,告诉他:“我很感谢你的合作,你通过自己努力做好了这件事,你一定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2)掌握正确方法,增加成功几率
加强积极情绪体验,还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努力方法,增加成功的几率。好的教师应该是“授人以渔”,好的家长也是这样的,我们既要给孩子明确的预期,也要花心思准确、耐心地教给孩子努力的方法。比如辅导作业,我们希望孩子作文完成卷面整洁、正确率高,但不能过分参与甚至替代完成,否则孩子最后的成绩就不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而是家长的功劳;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孩子如果总是不能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可能会因为被教师批评、同学嘲笑而影响自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大于勤奋感。我们应该适度给予方法指导,当孩子遇到难题寻求帮助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反复读题、理解题意,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假如孩子还是不懂,我们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所在,是没有掌握好课堂所授知识,还是缺乏课外积累等,找到根源后对症下药,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学会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断通过自己的勤奋、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成功时,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勤奋感也会越来越强。终有一天,他们会破茧成蝶、无须依赖,自己寻求、探索正确的方法,自信、开心地迈向成功。
2.消解负面情绪
消解负面情绪,其实就是提高孩子的耐挫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免于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有些孩子常常因为一些负面情绪做出过激行为,这其实就是缺乏耐挫力的体现。一个孩子不可能总是成功,总会在某个方面不尽如人意,如果屡遭失败,孩子脆弱的心灵没有得到足够的呵护,他们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甚至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家长和教师都要积极面对孩子的失败。
(1)承认差异,接受“不完美”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并且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障碍。很多孩子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会让家长失望,他们常常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养观念和方式。首先,给孩子的预期要适应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過高的期待不仅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孩子。其次,我们要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运用恰当的方式鼓励孩子,激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出孩子不被别人的负面观点所左右的自信。比如说,平时我们鼓励孩子时,不能只针对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孩子做得不尽如人意时,也要给予认可及正确引导其进行自我评价,如:“看得出,你很努力!”“你对自己的成果感觉怎样?”
(2)正确归因,探寻解决方法
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怎么面对呢?笔者反对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去削弱、抑制、消除孩子的“不良”之处,家长应学习正面管教法,做温和而坚定的家长,打造“无恐惧”家庭。很多孩子一出现问题,最先想到的是如何辩解或撒谎,以减少或推卸自己身上的责任,而不是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这是因为,他担心毫无尊严地被责罚。《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让孩子感觉更糟并不能让孩子做得更好。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不要急于责骂、追究责任,而应该冷静地聚焦于“解决问题”上。只有真诚、友善地尊重、理解、同情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使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正确归因,让孩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探寻解决的方法。不怕输的孩子才有机会赢,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运用正确的方法让缺点逐渐减少甚至转变时,孩子就会重新燃起信心,增强勤奋感。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朝目标努力时,应该多给予锻炼的机会,适度指导,授之以渔,加强孩子的成功体验,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失败。
总而言之,我们家长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应该协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榜样,树立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和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加强其积极的情绪体验,消解其负面情绪。以此,帮助孩子增强勤奋感,使其成为勤奋向上、自信阳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