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是人自身道德修养、礼仪修养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高中生而言,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用语;如何准确且不伤害别人情感的表达自身的想法;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获得别人对自身的认可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懂礼仪,知进退,从而避免不当的言论出现,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但实际上,我国的高中生并不擅长做一个优雅、文质彬彬的人。从日常的口语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喜欢用网络热词来进行表达,在面对教师时也缺乏礼仪性问候,甚至一些隐性的校园暴力都是源于学生间交流的“不当言论”;在课堂表现上,学生也存在习惯性沉默,或者喜欢以一些带有“歧义”性的语言来挑拨课堂秩序,在回答问题时也缺乏逻辑性语言。而语文教师对这些口语交际现象,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并没有持有足够的反对态度或重视态度,反而认为这种“平等性”的交流对话是师生沟通的基础,导致学生口语交际中缺乏一定的人文修养,口语交际能力自然难以提升。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口语教学中礼仪内蕴
要转变高中口语教学不被重视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从我国的语文教材编排及课程标准来看,口语教学都属于较为重要的模板,但由于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口语教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末位。
首先,“应试”与“素质”的理念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很多教师古板地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存在的,要实现素质教育便要推倒“应试教育”的大山。但目前我国的国情并不具备推倒这座大山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便被弃置一旁主要是围绕“应试”而行,口语交际并非高考的内容自然便不会得到重视。所以要使得口语教学真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教师必须要转变刻板的对立观念,将口语教学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创建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的引导、说教。
其次,对于“应试”与“素质”的问题,实质上便是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探究,从新编教材来看,教材单元结构上采取了与旧教材所不同的“双线结构”,将人文素养与语文要素相串联,以此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但在教学中,教师依旧按照旧教材的思维进行教学,导致人文教育始终难以融进到课堂。对于口语交际而言,语言内蕴的人文性才是助推口语交际能力进步的动力。语言表达与书面文字不同,书面文字是一种间接性的表达,而语言表达则是直接性。语言表达的适当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别人的观感与想法,此时文字已经不再是评判语言好坏的标准。就如孔乙己嘴边长挂的“之乎者也”不会是评判其个人涵养的标准一样,口语中文字的工具性难以成为体现人学识涵养的唯一标准。而礼仪作为最直接能够反映学生口语交际中人文素养的部分,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此外,礼仪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在进行施行礼仪时蕴含着对他人的关怀及尊重。在高中口语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的认为“礼貌用语”便是“谦敬词语”的使用,片面追求谦敬词语最终只能是使得口语交际中的礼仪变成矫揉造作。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重视礼仪背后的人文关怀。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秉持这种“和”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秩序的敬畏,对人的谦让包容及对社会的礼貌。
二、注重情感关怀,学会换位思考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一种交际环境下所诞生的产物,因此要了解及提升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势必要分析口语交际主体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上,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中生的语言交往更依赖于网络交流,导致口语交际环境发生变化,直接性的社会接触减少,口语交际能力难以得到训练。二是课堂上教师并未创造更多的语言交际空间给学生进行表达。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任务,导致口语交际时间缩小。
从主观条件上,学生口语交际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学生在生活中习惯用随意性语言进行表达,缺乏口语表达技巧及交际思维,部分学生由于地区口音问题,普通话不标准,心理上不够自信,在进行表达时也很难组织有效且逻辑清晰的语言进行叙述。基于此,融礼仪教育于口語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情感关怀,学会换位思考,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其表达兴趣。
生命关怀是礼仪教育的基础,也是对人类终极需求的关怀。在施行口语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内在品质,重视学生的内在本真要求,是激发学生倾述欲望,激发其表达兴趣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的口语交际并非只是工具性的追求,不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学会说冠冕堂皇的话,也不是让学生学会客套、惺惺作态。
在目前,高中口语教学中教师普遍会认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学生无法组织完整的语言,难以在语言表达中准确表达,难以渲染周围环境取得认可。但融礼仪教育的口语教学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双向关怀,增加相互间理解与尊重。
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尽量组织足够的言语进行表达,而不是提出“是与否”这类判断性语言,而是要让学生陈述,尽量组织言语进行叙说。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应提出建议并鼓励学生下次作答。同时,教师还要观察学生日常性用语,例如,一些男学生在日常交流时有着不尊重女同学的一些言论,喜欢讨论女同学的样貌、动作等,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播放一些关于校园冷暴力的新闻事件,然后穿插关于礼貌性用语的PPT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让学生从心理上建立一道礼仪界限。
此外,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学生平时的日常表达,例如发起“一个星期不说脏话挑战”“一个月内与陌生人沟通三次挑战”等等,让学生在这些竞赛规则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教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三、营造言语交际语境,拓展口语交际资源
学生的口语交际通常都是止步于生活,而缺乏特定语境下的口语交际。基于此,语文教师应增加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口语交际次数。
例如,不定期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开展课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等,营造特殊语境让学生在環境氛围引导下进行语言表达,稳定学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融礼仪教育口语教学不应当是在繁文礼节下的产物,如何“优雅”沟通表达才是融礼仪教育的目的。普通话基础不好、口齿不清虽会造成言语交际时的障碍,但这种障碍是可以通过技巧性训练进行克服。教师在进行融礼仪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言语表达技巧,提升语言协调能力。
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新闻主持、演讲、辩论赛的视频来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信、雅、达,为学生树立口语交际中的礼仪意识,还可以播放关于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的一些礼仪性用语的要求来让学生知道“礼貌用语”的真实内涵并模仿学习。
此外,许多高中生尚未树立起规范用语的意识。礼仪交际作为口语交际中的一种,是极其重视言语的规范性。例如,我国儒学的传统中,夫妻、孝悌、前辈、导师、君王间都有着特殊的称谓形式与交谈用语,相如今虽一些礼节性的问候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一些礼仪交际依旧应该有所保存。
例如,出行与长辈问安、课堂与教师问好、同学间相互恭谦等等,这些言语上的文明礼仪能够为学生塑造一种“谦谦公子”“迢迢淑女”的文明形象,使人不由得从内心中肯定及信任他们,从而增强个人魅力,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立足。例如,在向父母索求时可以有条不紊的发出自己的请求,不必再撒泼打滚,以死相逼;在与人维护权利时可以据理力争,能说会辩论等等,帮助学生能够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通过沟通化解尴尬,使人心悦诚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求存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生命发展的需要。融礼仪教育于一体的口语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言语表达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语言的情感性、有理性、有序性,让学生能够将礼仪教育见于口语交际具体规范,最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怡.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16).
[2]杨荣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浅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4):19.
[3]万爱琴.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000(001):15.
[4]杨磊.高中生礼仪教育的新方向[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6):1.
李江华,海南省昌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