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媛
【摘 要】华应龙的化错教育思想多年来经过不断完善和提升,从关注知识教学逐步升华走向学科育人的高度,将教育思想融入教学活动汇总之中,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化错育人润物无声,教学点化尽显学问。
【关键词】化错 化错教学 化错教育
多年前,华应龙就曾执教过“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经过多年对教学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在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化错教育”的思想主张后,其教育思想更加凝练,教学技艺日臻完善。
所谓“化错”,华应龙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认知是学生建构正确认知的必然过程,即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过程。随着“化错”教学思想不断创新实践,源于教学,高于教学,从知识教学逐步走向学科育人的高度,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
近期,华应龙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节课做了创新阐释,笔者有幸听到两个不同的版本,特别是新版的教学现场师生融为一体,知识学习与育人思想浑然天成的氛围,使“化错”思想走向了新的高度。华老师在“化错”思想的指引下,教学艺术不断精进,化错育人润物无声,课堂指导点石成金,教学点化尽显学问。
一、小中见大:将化错育人的教学主张渗透在教学中
华应龙始终追求“化错”思想的实践研究,其“化错”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并且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多届有影响力的“化错”思想专题研讨活动。“化错”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华应龙作为专家型教师的品牌内核。“化错”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小错误,深入分析造成错误的成因,将学生的错误转换为新的必要的教学资源,根据错误适时调整教学的进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华应龙从趣入手、以趣引思,将自己的“化错”教育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谈话时,华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学习单上,每个字大约1平方厘米。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名字中哪个字容易被老师读错,就请注上拼音。学生被华老师的第一个学习任务逗乐了,师生之间初次见面的情感交流便立即冰释温润了。华老师把教师的身份降得很低,这既是一种示弱于生的智慧,又营造了人人会错的情境,小中见大,不露痕迹地融洽了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华老师将“化错”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通过一个小小的课堂谈话环节生动地体现了其教学主张。“化错”首先要让学生敢于亮错,课堂上只有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才能将学生的想法顺利地转化。因此,“化错”教学需要营造平等、安全的教学氛围,转化的是知识,渗透的则是育人的理念。华应龙将个人的教育追求通过课堂实践诠释表达,既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又体现了求真育人的教育理念。其课堂實践,让“化错”理论更具有教育的张力和厚重;根植于科学理论的实践探索,让“化错”思想更加可亲可感,富有生命力。
二、慢中显快:将自己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创生在教学中
华老师的课堂仿佛是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他给予学生的是顺势而为的指导、顺其自然的点化,看似平常,没有煽动性的语言和炫技般的长篇演讲,却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和生长。华老师的课虽然看上去节奏慢,但能让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一环接一环,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不断思考、碰撞、再思考中。正如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课堂教学的时间应用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活动上,使教与学的活动指向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华老师的这节课以“魔术表演”的方式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张长方形纸条折成两条边、两个面。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折成一个圆柱体。华老师紧接着顺势深入:如何折成一条边、一个面呢?魔术游戏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入环节的慢,恰恰是为了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思维更活跃,以趣入手,慢中显快。
“化错”教育思想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科育人。华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掌控学习活动的进程和节奏。他既不会让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带快整体学习的节奏,也不会因为追求似是而非的结论而打乱教学的流程。他在教学中总会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他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尽量得到挑战和提升。课堂上,一个小男孩第一个完成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其他同学甚至还没有找到入手的方法。华老师便笑着说:“有研究表明,先想到但又能憋住的学生,未来学习成就更高。”同时,华老师顺势走到这个学生面前,鼓励他进一步探究,并且给了他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沿着这个纸圈的中间剪开,想一想,图形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自然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既教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素质。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得出知识和结论,而是继续潜心思考和探索更高阶的规律和知识本质。这个学生在关照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深度的学习体验。
“化错”教育注重转化,教师教学时最常见的疑惑是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学生还是不明白。教师觉得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生的简单。“化错”教育思想不仅关注将外在的知识转化,而且蕴含了将育人的思想和价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这是“化错”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力,让知识与育人情理相融。华老师以莫比乌斯带创生了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知识,更学会了创造和想象,把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
三、错中有对: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追求落实在教学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呈现标志性的微笑,学生答对了,他笑;学生答错了,他还笑。学生在华老师的课堂中犯错,不必担心会受到批评,如果错有价值,还会受到华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进而生发一场随机生成的深度学习讨论。在华老师眼中,学生不是等着被雕刻的石头,而是即将唤醒的种子。教学中,学生认识并制作了莫比乌斯带后,华老师先让学生想象:如果沿着带子中间一条线把莫比乌斯带剪开会怎么样?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会变成两条莫比乌斯带。华老师不置可否,用眼神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学生剪完后惊奇地发现,莫比乌斯带剪开之后竟然还是一个环。华老师接着问:“现在的这个环还是莫比乌斯带吗?”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剪开后的环就不再是莫比乌斯带了,它既有正面,也有反面。华老师继续质疑:“如果把这个环再沿着中轴线剪开,会是什么结果?”学生的思维总是被华老师积极调动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数学思维在课堂中不断升华。学生不再因差错而害羞,而是被华老师带到热烈的积极探索、争鸣辩驳的学习现场。当数学课堂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而是让学生关注数学活动的本质和理解时,课堂就从教学走向了更高层次的教育。
“化错”教育重在“化”而不在“错”。“错”是资源,“化”是手段,最终都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服务。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显错而错,如果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错,不能为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服务,那么这种“错”宁可不要出现。良好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亮出差错,深入分析差错。只有化错为对,提升认识,出错的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为集体学习“做出贡献”,其他未错的学生才能从中产生分辨正误认知的“免疫力”。因此,鼓励学生亮出差错只是前提和条件,课堂教学中随机处理学生学习生成的差错并转化为正确认识,这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学步骤,这也是“化错教学”的核心要素。如果教学中只是暴露学生的差错,“错而不化”,那么学生的认知将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说,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从教学走向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化错”教育倡导将学习中的“事故”转化为生动、难忘的学习“故事”;“化错”教育培养学生直面差错、超越差错、追求真知灼见的人格和勇气。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中善于点化学生,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为了做好一个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化错”教育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度的学习,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得到发展,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自觉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