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蔚
【摘 要】古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的根基上,发展孕育形成的书面语。古文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文的教学能引导师生追本溯源,继往开来。语文教师应当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古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格。
【关键词】古文 教学 传承
一、 古今对话,厚重的古文学起来
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文的教学在帮助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找到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鉴赏阅读能力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传至今的古文都是不可磨灭、千古传诵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思想内容上、语言形式上以及艺术技巧上都具有典范意义和代表意义。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但能提升个人素质,而且精神品格、家国情怀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陶冶。同时,学生的民族气节能得到熏陶,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能更深刻。
此外,简洁精练是古文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学生熟练读背以后,有利于打好扎实的语言功底。
二、多措并举,文明的篇章“活”起来
古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熟读成诵,寻古文之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篇拗口饶舌的古文,让教师和学生望而生畏。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能看明白,但是一读就很容易出错,所以若是经常诵读,节奏停顿的问题会得到更正,并且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的敏锐性也能得到增强。
诵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人一样去谱曲吟唱,和诗以歌,但是可以做到配乐朗诵、放声朗诵、合作朗诵等。合理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方法,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加深感悟。
2.文白对照,探古文之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语言积累和语言习惯这两方面。因此,要学生轻松理解这些精练、含蓄的古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古文肯定会存在困难,教师应当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文白对读。例如,诵读《精卫填海》时,先让学生阅读白话文,重温故事内容,之后再读文言文。这样借助白话文教学,在学生大致了解古文意思的前提下,再进行古文教学,就做到了文白对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理解古文的难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欲望,避免产生畏难情绪。
3.多元形式,品古文之妙
古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和兴趣。
首先,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这是小学生喜欢且感兴趣的形式之一。以绘画为载体,以想象为指引,以古文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幅画。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绘画这种形式的优点。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后,就可以引导他们边读边画。做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有趣的教学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采用故事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古文的情境中。例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篇好的古文,读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回味无穷。但是再好的古文,如果只能作为文字躺在书本上,学生只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样的古文学习自然也是徒劳无功的。小古文通常是以哲理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居多,抓住这一特点,再结合学生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对于古文的教学无疑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这样以多元的形式来呈现,以培养学生学习古文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学,就能淡化讲解、淡化理解,引导学生深切感悟学习古文的快乐,从而学得有滋有味,得心应手。
三、薪火相传,优秀的文化用起来
读与写,不分家。一种高效的教学拓展就是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作文的基础在于阅读,在于厚积薄发,阅读的发展和目的是作文。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文时,可以合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写促读,真正帮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1.基于原文,尝试扩写
小古文大多都短小精悍、简洁明快。教师可以古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依据古文进行扩写,这样,就能从“听”“说”“读”的层面提升到“写”的层面。而且,依托古文来进行创作,学生就不会凭空捏造,这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司马光》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生动有趣的小古文,全文仅有30个字,却形象地展示了司马光沉着机智救人的场景: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文中的情景,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文字:
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孩子,名叫司马光。一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他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耍。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假山,有的像威武的狮子在追寻猎物,有的像调皮的猴子在玩耍嬉戏,有的像高高的长颈鹿在吃树叶,还有的像可爱的小猫在追逐打闹。假山旁边有一口大水缸,缸里的水装得满满的,偶尔有几片调皮的树叶落在水缸里悠闲地仰泳。有个顽皮的小朋友趁着大家不注意爬到假山上去玩,正当他快要爬到顶端时,脚下一滑,掉进了大水缸。他在水里艰难地挣扎着,别的小朋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声尖叫,只有司马光没有慌,认真地思考着如何救出小伙伴。司马光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主意,只见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没几下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瞬间流了出来,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真是虚惊一场。事后,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写作缺乏素材。利用小古文进行扩写能解决这个困惑。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一举多得。
2.发散思维,创新仿写
小学生在中年级的时候写作和表达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再加上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自创的小古文也将毫不逊色。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熏陶下,四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小古文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小作品。例如:
金秋九月,吾与父母于惠山古镇赏菊。菊间或红,或白,或黄。白似雪,红似火,粉似霞,黄赛金,令吾赞叹不已。此仙境也!正如有诗云: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再如:
今日母携吾至医院拔牙。至院前,吾满心期待。至院后,竟吓至足不稳。医者先询:“哪颗?”吾比画。吾母询医:“可否不打麻药?”医者曰:“不打,疼也!”医者与母商议许久,终得结论。母曰:“兰儿,走起。”吾不解,母又曰:“打針,汝不怕乎?”母曰:“罢了,不必打针!”吾大乐,不过虚惊一场也!
以上实践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实力不容小觑。小古文的创作,开拓了语文教学新的形势,将古文教学从读的层面上升到写的层面,对小学生古文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明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小学古文教学,任重道远,并非易事。语文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古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生涯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娜.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1).
[2]赵昕丽. “话”“画”交融促写作——小学写作教学策略例谈[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4).
[3]姚文勇.例谈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