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宽教授基于“肝主肌腠”理论治疗胃疡病经验*

2022-03-25 04:24刘剑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腠理脾胃溃疡

申 思,张 稳,刘剑勇,任 欣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王行宽老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批、三批、四批、五批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终身教授、首届名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业医行道已逾50春秋,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精勤不倦,博学旁收,德精仁术。他精研阴阳五行学说,深谙其相互消长、生化、制约之规律,尤其洞晓脏腑相关学说,尤其擅长从肝治疗内科疾病,运用于临床效果明显。

消化道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在我国经胃镜的检出率达10.3%~32.6%[1]。消化道溃疡的全球发病率约在 10% 左右[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消化道溃疡的病理改变为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症反应与坏死性病变可深达黏膜基层,其临床有慢性化、周期性、节律性发作的特点,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或不适,反酸等症状、严重时有吐血、便血等临床表现。

消化道溃疡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胃痛”、“嘈杂”、“胃疡”病的范畴[3-5],2017年《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认为,因消化道溃疡病理性质为黏膜损伤进而形成溃疡,故认为中医诊断“胃疡”病能更精准、更细致的描述本病的特点[5]。王行宽教授对胃疡病有独到的见解,临床治疗中多有效验[6-7],现将其治疗胃疡病的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主要病机阐述

1.1 肝气犯胃为要 王行宽教授认为,胃疡病的主要病机为肝气横逆犯胃,胃中气血逆调,营气不从内陷肉腠所致。肝主木,主藏血能履疏泄之职,喜条达而恶抑郁,可以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能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血液及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胃属土,主受纳及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张仲景《伤寒论》在厥阴病篇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说明厥阴肝病,必犯脾(胃)土,引起心中胃脘疼痛(心中疼热),是侮其所胜,叶天士认为“凡醒胃必制肝”,治肝可以安胃。

1.2 湿热内蕴、气血失调、逆陷肉腠为标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木乘胃土,横逆犯胃,胃气薄弱伴有郁滞,胃中湿热积滞、气血紊乱,营气不从逆陷肉腠,则发为胃疡病,表现为胃脘胀痛、时有走串不定;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有嘈杂、吞酸。肝气久郁化火,肝火亢盛可灼伤脉络,破血妄行,可致吐血、便血。

1.3 脾虚为本 胃为阳土,肝之郁热横逆犯胃后更易出现燥热之害。脾为至阴之土,王行宽教授认为脾虚为胃疡病并出血病机之根本,脾气亏虚,运血无力,统摄无权,血从胃肠外出,而表现为吐血、便血;脾土虚弱肝木更易乘之而发生脾胃功能失常。

2 胃疡与肝主肌腠的关系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腠理,腠理者有大有小广泛遍布人体的皮肤、肌肉、骨等组织。而后定义腠理者概念有二,一者为肌肉的纹理,相当于肌肉组织之间间隙;二者为泛指所有肌表腠理。清代名医高士宗,在其著作《医学真传》中提出了“肝主肌腠”理论,其理论依据如下:人周身皆有气血循行,血为气之母,气非血不和,气为血之帅,血非气不运。肺主一身之气,乃周身皮毛之大气,主司宗气之生成,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一呼一吸,故有云呼出心和肺,吸入肝和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及:“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使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膀胱津液随气化出于皮毛,故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人体六脏、六腑为十二经脉,剽悍卫气者行于脉外,精华营气者行于脉中。人之周身毛发孔窍,毛窍之内有孙络,孙络之内又有横络,横络之内则有经络。络与经,皆充斥血液。孙络、横络之血,皆起源于包中之血海,乃冲、任二脉所主液,其血则热血营于肌肤,澹渗皮毛。皮毛之外,肺气主之;皮毛之内,则有肝血主之,盖冲、任二脉之血,由肝脏所主也,提出了“肝主肌腠”的理论。而从高世拭论述中“肝主肌腠”应指的就是肌肉纹理,即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纹理的统称。因此,胃黏膜属腠理肌腠范围内,亦由肝脏所主[8]。

3 治法方药

3.1 疏肝之郁结,复脾胃枢纽之职 王行宽教授的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杂病治肝”,在胃疡病中尤其重视“肝主肌腠”,认为肝与各个脏腑的病理、生理关系都极为密切,与胃疡相关的就是肝失疏泄之职、气机壅滞、横克脾胃。清.唐宗海《血证论》中亦有云:“木之性主于疏泄,时气入于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脾胃得肝之疏泄,才能使气机升降畅达,健运不息。故王行宽教授临床喜用柴胡、佛手、香附等药疏肝之郁结,复脾胃枢纽之职是胃疡病的主要治法。

3.2 辛开苦降、肝胃同治 王行宽教授认为胃疡病,多以肝之郁热邪火乘虚而致胃热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方中多配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使肝火清,胃气降,诸症散。

3.3 佐金平木、隔脏治胃 木旺以刑金,而致肺金不利、肺气壅滞,故予紫苏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肺金、脾胃土乃子母关系,故予豆蔻仁以温脾化湿行气,扶弱土避免母病及子。又予甘微寒的百合清胃之虚热。

基于上述组方思路基础上创立具有疏肝和胃、佐金平木作用的柴百连苏饮,具体药物及剂量如下:柴胡10 g,百合15 g,吴茱萸4 g,黄连4 g,豆蔻仁6 g,紫苏叶6 g。

3.4 柔肝健脾、泻火止血 王行宽教授认为胃疡病并出血者,虽以胃热为标,但以脾虚失摄为本,而致出血及溃疡的反复发作,基于“肝主肌腠”理论,在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基础上化裁而成具有肝脾兼治、寒温并调、祛瘀同施的止血愈疡汤。具体药物如下: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丹参15 g,三七3 g,黄连5 g,陈皮5 g,白及10 g,地榆20 g,炙甘草3 g。异功散出自《类证治裁》卷七,具有扶脾,健胃,止泻功效。主要用于痈疡、便血属脾虚者。方中加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黄连性苦寒,既能清肝胃之热、又可异功散偏温之弊;加入药性苦酸、寒,擅治便血的地榆。出血为标,故予收敛止血的白及,“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加入活血祛瘀的丹参及三七。全方共奏柔肝健脾、泻火止血之功。

4 典型病案

患者陈某,女性,52岁,2017年9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胀痛5年。5年前患者出现胃脘部胀痛,伴有嗳气、返酸及烧灼感,无反胃,心烦神疲,口苦不渴,纳食馨,夜寐梦扰,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缓。胃镜:胃窦+胃大弯侧溃疡(活动性);疣状胃炎;返流性食管炎。西医诊断: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疡病 肝胃不和证 病机分析:肝胆失疏、胃气不和,胃中气血逆调,营气内陷肉腠,化生为疡,故拟疏肝利胆,左金制木,和胃愈疡之柴百连苏饮,具体方药如下:柴胡5 g,百合15 g,苏叶5 g,川连5 g,吴茱萸3 g,太子参 10 g,黄芩 5 g,蒲公英5 g,枳实10 g,竹茹10 g,丹参5 g,乌贼骨15 g,川楝子10 g,元胡5 g,白术10 g,炙甘草5 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7年 10月16日。前方药后,患者素诸症皆有改善,但以夜寐梦扰较著,舌淡红,苔微黄,脉细弦。故前方基础上加微寒之性,归肝、脾经,具有补血安神、柔肝之痛的作用白芍;另加甘淡之性、归属心脾两经,具有宁心、安神作用的茯苓;热证已不显著,故去川连及竹茹。具体方药如下:柴胡5 g,百合15 g,苏叶5 g,太子参 10 g,黄芩 5 g,蒲公英5 g,枳实10 g,丹参5 g,乌贼骨15 g,川楝子10 g,元胡5 g,白术10 g,白芍10 g,茯神15 g,炙甘草5 g。15剂,煎服法同前。随访患者服药后症状已不明显。

5 小结

西医治疗消化道溃疡其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因素及防御因素,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抑制胃酸分泌或根除幽门螺杆菌(Hp)针对侵袭因素为主。治疗多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或四联抗Hp治疗等药物,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时间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能够促进溃疡急性期的愈合,提高Hp的根除率、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减低对西药的耐药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溃疡愈合率[9-11]。王行宽教授基于“肝主肌腠”理论对胃疡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更深刻、更细致,认为对本病的治疗还应尤重治肝。

猜你喜欢
腠理脾胃溃疡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都是“溃疡”惹的祸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敛疮散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