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内涵辨析

2022-03-25 04:08:44段云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德育

段云华(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全面推广的背景下,“课程思政”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许多高校通过试点、立项等方式进行了大量专业课程融入式、协同性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围绕“课程思政”,不少学者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认为课程思政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1],“课程思政”是“大思政”“隐性思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二是课程思政体系、结构的构建,唐芳云提出,“课程思政”以一种统合与联动的思维方式,实现高校“教书”与“育人”的结合[2]。李如瓛认为“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居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地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依次居于圆心的外层[3];三是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学者的共识是通过间接、内隐、融入式的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反对机械、生硬的标签化的灌输。但在现有的研究中,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有的仍然没有解释清楚:一是课程思政是否是一种理念或者制度创新,赵继伟认为,“课程思政”不是一种新的理念,而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呈现[4],杨晓慧等则认为,课程思政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创新[5]。二是课程思政与德育的关系,学者们要么是把大思政与大德育相提并论,要不就以“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带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含糊不清,也必然导致课程思政实践上的迷茫。确立德育与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有助于避免“包含论”“升级论”“替代论”等认识误区,避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机械化、简单化拼接,专业课程建设标签化、思政化等实践偏差。

一、德育与道德教育:包含与被包含

“道德”一词本身丰富的内涵,而它与政治、法律、文化、个体心理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使得德育的内涵一直难以简单界定。在英语中德育被翻译为“moral education”,而其中的“moral”一词包括“有关道德的、基于道德的、道义上的、品行端正的、有道德的、伦理的”等含义,可见西方语境中的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仅限于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规范。西方的道德理论研究将德育区别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比较符合国外的道德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

然而,也有学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指出我国对于德育的内涵,有其特有范畴,“德”不仅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我国自西周就崇尚德治,周人德治主要表现为敬老、尚贤、赈民、轻刑。对于西周的德治,孔子十分推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德”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不仅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也是文人雅士的修身之本。春秋时,郑子产说:“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自儒家学说确立“德治”乃立国之本,历代君王相继推行“德治”,教育也以培养君子修身立德、修齐治平作为目标。王立仁教授认为,从我国古代“德首先是一个政治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德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6]黄崇岳也曾指出:“‘德’既是统治阶级的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又是一种统治手段。”[6]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德”包含“德治”的能力、方法、治国方略三层含义。因此,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我国语境下的“德”的内涵更加泛化,是与道德具有不同属性的概念。所以,道德只是德的一部分,德的范畴不仅包含伦理、道德,还包括政治、思想、法纪等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各有侧重,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基本要求。德育一直与智育、体育等相提并论,处于同等地位,是各级各类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的方向。而在不同阶段的政策文件中,对德育的外延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笔者搜集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道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等多份规范性文件,其中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德育的具体要求,归纳起来,德育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思想观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3)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4)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遵守道德规范;(5)民主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具有民主参与的意识、能力和责任,积极成为合格公民;(6)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7)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学校德育所指的范畴广于西方语境中的道德教育,除了道德教育,其内容还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是一种涵盖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大德育”。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课:目的与途径

德育的实施需要具体的载体和途径,德育课程作为规范、集中地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德育体系。德育课程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德育落实到课程,形成专门化的载体,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散乱的形式,充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形成类似课程一样的规范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在学校教育中具体安排的德育课程名称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中学开设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生活指导课等等。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我国中小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历经了一些变化,但自2016年起,教育部规定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开设《思想政治》。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课程,必修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六个模块,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高等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负有系统地、重点地进行德育的任务,是德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我国不同时期的诸多政策文件及领导人讲话中,都明确强调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德育的主渠道地位。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德育与思想政治课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就是德育课程,是德育课程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至于现实中广泛使用的“大德育”“大思政”的说法,笔者认为不甚严谨,分别是“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大和泛化,是在“德育”层面、等同于“德育”而使用的两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德育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却不是全部,德育更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在实践中,也要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替代德育的片面作法。

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理念回归而非创新

思想政治课是育人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德育如果仅仅依赖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就会因为势单力薄而收效甚微,当下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正是意识到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孤岛”问题而对全面有效德育体系的回归。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目的在于明确高校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隐性的、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都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课程之间合力育人体系。

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是历来各项政策规定和学界的共识。从德育自身的规律来说,润物无声的涵养、春风化雨的熏陶也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每一门课程都包含价值性知识,每门课程都具有思想性,都应该为培养政治思想素质、国家和文化认同、道德品质、价值观形成、人格塑造等发挥育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比喻的那样,如同“空气”,无时无处不在,如同“盐”,必不可少。所以,德育不能、也不可能由“孤岛”式的思政课单独完成。早在1955年,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提出,“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2000年《关于适应新形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早已确立,是我国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德育渗透性、养成性、载体广泛性特点的必然体现。德育不仅渗透在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更渗透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在智、美、体、劳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只不过在实践中,不少专业课教学“遗忘”了育人的使命,仅仅着眼于提高专业素养,只“授业”而淡化了“传道”“解惑”,课程思政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纠偏。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要“教书”,更要“育人”,肩负着激发人的生命自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作为教育的“产品”的人,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有用之才;教学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一体的过程,缺一不可。课程思政突出和强调的也正是一度缺失的“天然”的价值塑造职责和功能,本就是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应然构成,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回归与延续。

综上:(1)德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诸多范畴,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不宜用“大德育”“大思政”等不严谨的说法替代,否则可能导致目标上的模糊不清,甚至片面化;(2)“课程思政”是教育立德树人目的实施途径的具体表述,不能简单理解为通过各类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认识有助于防止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形式标签化、实施手段表浅化;(3)思政类课程是显性、系统的德育途径,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等其他课程则是隐性的、渗透性的德育途径,二者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好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