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建设

2022-03-25 04:08:44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法治

黎 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汤文斯(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和学生的实践联系上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课程紧跟时代脉搏,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培养和引领了一代代大学生做有信仰、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新发展语境下需要进一步改变“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教学形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建设为契机,与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联结,形成课程思政的集成效应。以更贴合新发展要求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质量,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的逻辑解读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演进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前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三个方面同步发展;后者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高校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为一体,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推进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完美契合,最终要实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200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思政教育基本原则在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明确教师工作中的育人职责。2016年,上海召开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讨会,研讨“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和推进方向。同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思政元素。2017年,“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正式出现在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至此“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理念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8年教育部就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印发多个“纲要”文件,旨在推广课程思政。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各个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的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向同行、协同发展,是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价值观、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程”的另一种说法,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就工作任务而言都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反映了高校对于完善育人体系,提升学生思政素质的协同要求。但是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区别较为明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特色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学者对此多有探讨。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观,建设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在形式上增加思政课程的授课数量,而是在实践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立德树人。也有从课程视角出发,强调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效用。还有从课程思政的教学范围入手,认为“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它要求把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每一门课程体系之中,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传道,充分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功能”。课程思政是集育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在课程思政中教师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引导学生塑造品格提升综合素养,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结合”。在课程思政模式下,“全课程育人”格局逐渐形成,围绕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应该全方位进行课程设计、全过程开展指导推进,将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领融入法学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把三全育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每一堂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里、每一个教学实践的环节中,让法学专业课程不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更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部要求学校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使课程思政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正在朝着协同发展,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

因此,课程思政的基本构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指以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依托的平台,要通过专业课建设来推进课程思政实施。首先是加强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其次是优化专业课的教学设计,制定科学的教学课程;最后是加强师生间关于课程思政的学术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时一并接受思政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多数是与专业课相关的教学活动,一般在专业课授课时间之外开展。第二课堂的平台众多、形式多样,开展更为灵活,能使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吸收。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专业课、第二课堂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式,将三者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新的设计编排。

二、课程思政语境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的建设

(一)理念层面: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被誉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完整、内容深刻、逻辑缜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在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制度、内容、实践的创新。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重大。

把握“十一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根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构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第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法德共治,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同时抓稳法治与德治。法治与德治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同样关键的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都是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二者关系上,转化道德规范为法律规范,在法律中体现国家治国理政的人文主义关怀。第二,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方向一致,统筹推进,其中,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抓住“两个层面”,全面融入课程思政之中。一是理论层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立中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法本质观、法价值观以及人本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中国国情为研究出发点,吸取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建设成果,使中国法治建设的思想体系更系统严密。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概念,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决心,这是我国从“法制体系”向更科学的“法治体系”转变的体现。再者,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制中国建设的理论纲领,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这体现出了法治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二是实践价值层面。首先要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动力。20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增速发展,原因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还要归因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需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法治是改革稳步推进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建设也能够提高国家政策执行效率,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其次要领悟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法制保障。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法制保障和动力来源。完善政治制度、稳固经济发展、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其三要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的法治支撑。法制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党的廉洁与否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与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在法制思想建设道路上一定要保持党的廉洁。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建工作的要求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稳步前进的制度保障,还关系到党对全面依法治国核心领导地位的稳定。

(二)课程建设实施层面:围绕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探索

全方位、多路径推进。首先是通过法治文化宣传加强全体人民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知。在线上,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在线下举办主题活动,吸引大众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在基层可以定期举行法治文化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社区发放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手册,布置法治思想文化长廊。在高校中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节活动。在党政机关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训。再者要深化大众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发展课程思政并非单纯以增加思政课程的数量和思政体量来实现,或者对专业课进行去专业化,而是通过优化课程配置、编撰专业教材、更新教学管理方式等来解析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这些元素加入专业课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体系教育的协调发展。深度依托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平台,提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元素,放大并优化整合这些思政教育元素,以此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

创新课程内容。“课程思政”视域下要不断加大力度充实和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要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十一个坚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渗透到教学之中,拓展学生法治视野。

开设创新课程,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从本国国情出发讲述中国法治故事。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在学生对中国法制的实然状态有系统认知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树立中国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凝聚和优化教学队伍。其一是要拓展和强化校外法学教育的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提升法治职业素养,这样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就会自觉地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素。其二要凝聚一批有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专长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配备专业的教学管理者团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筛选更专业的课程教材,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中。此外还需要常态化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吸收党校、社科院系统的专业研究者加入团队,提高编写材料、审定教材、进行教育评估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仔细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认真推敲专业课教材所含的思政知识,按照发展要求制定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自主学习习惯和教学设施环境制定科学的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吸收情况、知识转化能力、价值观发展状况等因素,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时俱进,与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相匹配,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法,举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书籍报刊的选读活动,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进展。

打造特色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课程,要建立符合课程思政发展要求的教学评价奖惩机制,有利于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者认清自身在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发展的不足。构造科学的评价奖惩体系能对教师形成正向激励,推动高校教师积极认真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对建设水平较高的高校予以奖励。高校内部对教学水平较优的教师予以校内激励。将学生爱国情怀、政治觉悟、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的提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更透明量化,通过明确教学标准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任务,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加大制度供给和保障力度。在资金方面,各级教育部门要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发展需求,可以设置专项账户,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对于资金的使用需要公开透明,受社会监督,规避资金滥用的情况发生。在技术方面,需要高校多个学院全方位的协同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主流,更加需要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以规避在思政课程开发、远程教学、团队实时交流、会议召开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