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型咳嗽临床观察

2022-03-25 09:49彭丽坤邓棋卫曾明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彭丽坤 邓棋卫 曾明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江西 抚州 344000)

咳嗽是指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临床常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炎等疾病。外寒内饮型咳嗽为咳嗽的一种证型,多由于风寒外搏,痰饮内伏所致。外寒内饮型咳嗽患者,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现归纳总结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9 月在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医医院就诊的外寒内饮型咳嗽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性4 例,女性26 例;年龄18~69 岁,平均年龄(43.6±12.44)岁。对照组男性4 例,女性26 例;年龄18~69 岁,平均年龄(42.43±14.6)岁。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咳嗽的诊断标准: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外寒内饮型咳嗽症见咳嗽咳痰,或喘息,不得平卧,喉中痰鸣,痰液清稀,可呈泡沫状,痰多色白,胸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痒,无汗,苔白或白滑,脉浮。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2]有关咳嗽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69 岁,性别不限;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4 排除标准 对本次研究药物有过敏反应者;由结核、矽肺、真菌、肿瘤等因素引起的咳嗽患者;严重肺部感染者;合并有肝、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伴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2]中相关原则及方法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用药:炙麻黄6~10 g,桂枝5~10 g,杏仁10 g,紫菀10~12 g,前胡10 g,干姜2~3 g,细辛2~3 g,法半夏10 g,炙甘草4~6 g,五味子4~8 g,炒白芍10~15 g。随症加减:外寒轻者,可去桂枝;肺气逆者,加乌梅10~15 g;鼻塞、流涕多者,加紫苏叶10 g,苍耳子10 g,辛夷10 g,白芷10 g;咳逆痰多、喘息不能平卧加葶苈子10~15 g;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气逆加炒紫苏子10 g,旋覆花10 g,陈皮6~10 g,茯苓10~15 g;头身疼痛加防风6~10 g。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加减用药。用法:制成中药颗粒剂,每次1袋,开水冲服200 mL,每日2 次,饭后温服。

1.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通过观察2 组患者的咳嗽积分及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评定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6.1 咳嗽症状积分 根据患者咳嗽的频率、强度、对日常活动和夜间睡眠的影响,采用咳嗽症状积分表法[3]评价患者咳嗽症状。咳嗽症状积分包括日间症状积分和夜间症状积分,日间、夜间积分均按分值0~3 分评分。0 分:无咳嗽;1 分:偶有短暂咳嗽,咳嗽频率及强度低;2 分:咳嗽频繁,轻度影响日常活动及夜间睡眠。咳嗽频率及强度中,且轻度影响生活;3 分:咳嗽频繁,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夜间睡眠。咳嗽频率及强度高,且严重影响生活。咳嗽症状积分采用日间症状积分和夜间症状积分之和进行统计。分数越高,患者咳嗽程度越重。见表1。

表1 咳嗽症状积分表

1.6.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咳嗽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2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其中不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х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情况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 组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外寒内饮型咳嗽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咳嗽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独立的一种病证。严重咳嗽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睡眠。其发生的主要病机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导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和内伤2 个方面。《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4]。这段话从肺的生理联系阐述了咳嗽发生的原因与皮毛受邪有关。肺在体合皮毛,皮毛是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从肺的生理特性而言,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解剖形态上连气道,与喉、鼻相通,又覆盖五脏六腑,位置最高,故外邪侵袭肌体,最易犯肺而致病。其中,外感风寒是引起咳嗽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可形成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由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肝主疏泄等功能的失常,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形成痰饮。古人云:肺为贮痰之器。痰饮贮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可发为咳嗽。故素有痰饮之人,又外感风寒后,外寒容易引动内饮,寒饮犯肺,发为咳嗽。治以发散风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临床常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小青龙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5]。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咳嗽痰稀、气逆喘嗽、舌苔白滑等。

本研究应用小青龙汤加减方治疗外寒内饮型咳嗽,既外散表邪,又里化寒饮,用药炙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杏仁、紫菀、前胡、法半夏、五味子、炒白芍、炙甘草等。方中麻黄味微苦、辛,性温,为发汗解表、宣肺利尿、治疗肺气壅遏之要药;蜜炙麻黄长于平喘,发汗力缓,其有效成分有发汗、抑菌、平喘、利尿作用;桂枝味甘、辛,性温,发汗解肌、化气行水,其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且有助发汗、利尿;细辛味辛,性温,外能祛风散寒、内能温肺化饮,其有效成分有解热、抑菌、抗炎、镇咳等作用;干姜味辛,性热,长于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其有效成分有止咳作用;杏仁味苦,性微温,为治咳喘之要药,其有效成分有镇咳、抗炎作用;紫菀味苦、辛,性微温,能化痰止咳,其有效成分有显著祛痰镇咳作用;前胡味苦、辛,性微寒,能降气化痰止咳,其有效成分有较好的祛痰作用;法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功效,其有效成分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五味子味甘、酸,性温,能敛肺止咳,其有效成分能镇咳、祛痰、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养血敛阴,其有效成分有抗炎、抑菌、调节免疫的作用;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其有效成分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方中麻黄、桂枝配伍辛温泄卫,发汗解表力强,细辛、干姜配伍温肺阳化饮,又能加强麻黄、桂枝发散风寒的作用。杏仁、紫菀、前胡降气化痰止咳,半夏燥湿化痰。白芍、炙甘草酸甘护营,五味子收肺气定喘,三药一防肺气耗散,二缓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之刚猛。诸药共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咳嗽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寒内饮型咳嗽患者经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后,咳嗽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此临床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加减方对外寒内饮型咳嗽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喊魂
我的发现
心中的麻黄山
我用小青龙汤的故事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