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敏,常胜
随着现阶段近距离学习及电子科技的普及,儿童近视发生率日益增多。多数患儿用眼习惯较差,逐渐引起外隐斜视[1]。若持续发展,不仅眼睛近视度数加深,还会导致眼睛调节与集合功能失衡,继而发展为间歇外斜,出现视物模糊、眼痛等症状,不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2-3]。角膜塑形镜属于一种非手术矫正近视方式,镜片由高透氧材料制成,通过反向几何学设计,促进患儿视力恢复,能够避免框架眼镜在学习中带来的不便[4]。目前,临床研究关于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报道较多,关于外隐斜合并近视治疗报道较少。鉴于此,本资料旨在探讨角膜塑形镜在8~12岁外隐斜合并近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9例外隐斜合并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纳入标准:①家族内无高度近视遗传史;②此前未接受过无角膜塑形镜治疗;③近视-1.00D~5.00D,散光≤1.50D;④角膜曲率在39.50~46.25D;⑤矫正视力单眼≥0.8;⑥眼压连续3次10~21 mmHg;⑦无其他眼科疾病;⑧符合《眼科学(第八版)》[5]中外隐斜视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头痛、视疲劳,采用遮盖-去遮盖试验诊断,可见遮盖一眼打破融合,被盖眼发生偏斜。(2)排除标准:①肿瘤性疾病、单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导致的外隐斜;②无法随访;③眼部曾有外伤史;④无法按要求戴镜。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儿戴镜前充分散瞳,行综合验光仪(北京华运安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VT-8)验光及电脑验光,为确定准确屈光度,待患儿瞳孔恢复后再次复验。(1)对照组:确定合适屈光度后,遵循外隐斜最佳视力最低度数的原则佩戴普通框架眼镜进行矫正。(2)观察组根据患儿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情况确定镜片参数,选择适宜角膜塑形镜(美国-欧几里德Euclid),内表面为四弧反几何状,直径范围10.2~11.4 mm,光学区中心点厚度为0.24 mm,患儿试戴30~60 min若无明显不适情况(镜片无气泡、泪液交换通畅)后再次检查患儿配适状态,直至调片满意(配适理想状态以镜片定位优良、荧光素图像可完整显示四弧区,且眨眼时镜片活动度范围1~2 mm,反转弧存在1~2 mm荧光充盈区,镜片中央存在3~4 mm平坦接触区定位弧与角膜之间平行接触),每日夜间佩戴7~8 h,最后向家属及患儿讲解常规护理、注意事项等。
1.3 评价指标 (1)综合验光仪检查2组患儿戴镜前、戴镜3个月时屈光度、角膜曲率;(2)戴镜1年后,复查近距离外隐斜视度;(3)并发症: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儿出现结膜充血、视觉异常、角膜压痕发生情况。
2.1 2组患儿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比较 戴镜前,2组患儿屈光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个月时,对照组屈光度、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上升,观察组较戴镜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比较
2.2 2组患儿外隐斜视度比较 戴镜前,2组患儿外隐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2组患儿外隐斜视度均较戴镜前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外隐斜视度比较
2.3 2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近视在视物时会过度运用眼部调节和集合功能,出现调节滞后,长期以往,眼位逐渐向外偏斜,眼视轴也慢慢发生向外偏斜的趋势,形成外隐斜。外隐斜能够被融合机能所遏制形成双眼单视,多伴随屈光不正[6]。但若未及时矫正,大量外隐斜对双眼视功能危害较大,甚至可发展为显性外斜,出现视觉疲劳症状,影响青少年正常学习[7]。手术、药物矫正是现阶段矫正视力的常用手段,其中手术治疗能实现摘镜,但目前不建议青少年以手术恢复视力;药物虽能取得一定控制效果,但一经停药易出现近视反弹的可能[8]。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外隐斜合并近视成为眼科重点研究话题。
本资料结果显示,戴镜3个月时,对照组屈光度、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上升,观察组较戴镜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角膜塑形镜能够提高患儿远视力,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分析其原因在于,框架眼镜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使平行光向稍远地方汇聚,使物体成像落在视网膜上,继而看清物体[9]。但框架眼镜对于屈光参差、高度近视的矫正效果不佳,且存在视物变形、周围暗点、易受外伤等缺点[10]。角膜塑形镜的镜片的基弧较角膜中央曲率平4.00~5.00D,因此会对角膜中央区域造成一定压力;加之镜片光学区外的反射弧弯曲度与角膜产生一定空间,继而发挥负压作用,改善屈光度[11]。同时,眼睑的活动会对镜片产生按摩作用,与泪液的液压在镜片下发挥协同作用,促使角膜中央逐渐平坦,角膜曲率由陡至平,达到改善屈光度的作用,继而改善裸眼视力[12]。文献[13]报道,外斜视患儿会随着斜视角的增加,双眼近距离视物时调节量也会相应增加,导致发生更大的隐斜性近视漂移,发展为间歇性外斜视。由此可见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校正患儿视力,降低角膜曲率,与张珍等[14]研究结论相似,但该研究缺少对外隐斜视度的研究。本资料结果显示,戴镜1年后,2组外隐斜视度均较戴镜前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减少隐斜视度数增加。分析其原因在于,外隐斜合并近视患儿通过框架眼镜近距离视物时,视线往往通过镜片中央内侧,继而产生底向内的一种棱镜作用,近视度数越高越明显,因此辐辏作用较小[15];而较框架眼镜而言,角膜塑形镜近距离视物时所需辐辏更大,因此辐辏功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使外隐斜增加变慢,继而减少近距离外隐斜视度数增加,避免青少年近视持续发展。同时据相关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的应用较多,其镜片与角膜吻合,可通过镜片物理塑形改变角膜形状,促使角膜弧度变平,从而改善患者进食状况[16]。本资料结果还显示,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角膜塑形镜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一定安全性。但本资料未对角膜塑形镜长期控制近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未来仍需进行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对本资料结果进行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可降低8~12岁外隐斜合并近视患儿屈光度、角膜曲率,减缓外斜视度数增加,有利于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