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非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类型,是妇产科常见病,主要与遗传、糖尿病、营养不足等因素有关。随着病情的发展产妇会出现肌肉痉挛、心率降低、沟通障碍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严重者会引起患者身体器官的病理改变,造成器官功能损害,导致昏迷、脑出血、抽搐、心肾功能衰竭和脑水肿,甚至会导致患者和胎儿死亡,威胁患者和胎儿的健康与安全[1]。它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在怀孕20周之后,对这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血压控制效果[2]。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在正统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其核心理念是应用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服务[3-4]。本研究探析了循证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早期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住院的8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为受试者,确保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将所有的研究对象以字母划分方式可以均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其中循证组(n=40)年龄21~37岁,平均(26.67±4.45)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孕周23~39周,平均(31.45±2.81)周。对照组(n=40)年龄21~37岁,平均(26.45±4.21)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孕周23~39周,平均(31.63±2.55)周。两组一般资料统计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心理、饮食、分娩前后、康复指导等护理。循证组患者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认识注重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是目前最常见的临床研究方法。为了解孕期高血压特殊的临床问题,搜集有关信息,及早进行怀孕注册,并于12个月前设立围生期健康证,使其了解孕期检查的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28周前,28周后每2周和35周后每周进行一次身体检查。第一次就诊时测定了患者的基础血压及尿液中的蛋白水平。所以,若有先兆的妊娠期高血压,则应在怀孕的中期进行平均血压测定。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相关的疾病。高血压、水肿、尿蛋白等是内科原因导致的。
第二,健康教育。每周给孕妇上课、健康护理和妊娠高血压相关知识教育,并分发健康教育处方和小册子,重点是分批授课和加强指导,每周到妊娠型高血压诊所检查血压、水肿、排尿等情况,了解情绪、饮食、休息、睡眠等。根据每个孕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准确的评估,采取经验性的干预措施,强化引导,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第三,情感介入。妊娠期高血压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应重视对孕妈进行心理和心理健康的宣传,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忧虑和害怕,并提倡多锻炼,多听听音乐,多与人交流,以消除负面的心情,使其身体健康、幸福。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孕妇的言语表达,与家人进行双向沟通,了解孕妇的情绪状态,针对不同的情绪问题采取相应的情绪干预措施。由于产妇处于妊娠状态时,血压会暂时性升高使产妇内心产生恐惧感,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护理人员要传授产妇妊娠期、分娩期、妊高征知识。鼓励其平复心情,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导其多次深呼吸或听音乐,以缓解不良的情绪。
第四,饮食干预。膳食和血压有很大关系。孕期易发生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缺少钙质。所以,怀孕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蛋白质、维生素、钙、铁等营养素,少吃动物油、辛辣食品、腌制食品和食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妊娠高血压。国内外研究表明,每日补钙1~2 g可有效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告知产妇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坚持喝牛奶确保钙的摄入量,进食豆类制品,还要每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萝卜、番茄等。对于水肿的产妇要控制盐量的摄入,避免吃咸菜等。对于产妇肢体发生水肿状况,需要将产妇下肢抬高并于饮食限制食盐。
第五,身体姿势干预。最好是每日卧床10 h以上,这样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减轻浮肿。侧躺是为了减轻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压迫,从而促进下腔血管的流量,提高心肌的血流量,减轻血管的外周血管阻力,保证子宫和胎盘的供血,预防早期的胎盘剥离。
第六,用药指导。指导产妇正确服用药物,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方法及用量,以促进改善产妇身体状态。对比其他种类的药物,选择不良反应小、对母婴身体危害较小的药物。为子痫前期产妇配备单间病房同时避光避声,减少人员走动,夜间休息时戴耳塞,产妇休息不好可给予其地西泮助眠。根据产妇的血压情况,如血压值超出正常值范围给予口服拉贝洛尔降压治疗并密切关注产妇有无头晕、头痛、眼花、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第七,出院及康复指导。产妇出院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以稳定心态,改善不良的生活环境及注意个人卫生。妊高征患者在成功治疗出院后,要注重康复维护,这对妊高征患者接下来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不可忽略。伴随着医学界对妊高征研究深入,产后护理已经成为治疗妊高征不可或缺的一环。出院后患者应该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改善生活环境,需要有人时刻照顾且注意个人卫生。监测血压:每日至少1~2次,可选择早晨和睡前进行监测,并按医嘱服用或停用降压药物。保证睡眠:睡眠不好会引起血压升高,建议产妇避免夜间哺乳,可采用混合喂养,并且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适当活动:孕产妇易发生血栓,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有时会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来预防血栓,可以通过适当运动的方法预防血栓,避免长期卧床。及时复诊:妊高征患者需在产后1个月和12周进行复诊,明确血压是否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不良母婴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统计,计量资料则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1 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 护理前两组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均显著降低,而其中循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比较(mm Hg,±s)
表1 护理前后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比较(mm Hg,±s)
2.2 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 循证组的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高(P<0.05)。循证组的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是97.50%,而对照组的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是82.50%。
2.3 不良母婴并发症率 循证组不良母婴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循证组不良母婴并发症有1例,占2.50%,而对照组不良母婴并发症10例,占25.00%。
妊娠合并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且临床表现较差,可导致妊娠合并胎儿宫内胎儿畸形、子痫等,对胎儿和胎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由于妇科病的迅速发展,妊娠高血压的诊治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护理因素在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5-7]。
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入院时间较短,多数患者都要到医院就诊,但是日常的医疗护理很难为患者进行必要的医疗和医疗服务。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本,通过询问、循证支持、制订护理计划等方法进行循证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锻炼、血压监测等[8-11]。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落实,护理人员要定时进行跟踪,了解患者的情绪,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并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孕期高血压患者的早期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血压,提高其预后[12-17]。本研究显示,循证组机体血压的波动水平情况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不良母婴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示,将精细化、针对性强的循证护理措施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其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孕妇的血压,提高对护理干预效果的满意程度及降低不良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其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可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提倡推广,建议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