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鑫
(丹东市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当前,基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多种因素,导致青壮年阶段精神类疾病患病率呈递增趋势[1]。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均为精神科常见疾病类型代表,此类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等特点,且受疾病影响,导致患者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障碍表现[2]。精神分裂症是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病程迁延中反复发作、加速恶化,从而发生精神残疾[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狂躁发作、抑郁发作精神障碍表现[4-6]。CT常用于精神类疾病患者诊断中,为了更好的了解两种精神类疾病患者病症差异性情况,本文就两种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体检健康者为例进行试验研究,总结脑结构CT差异性情况。
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选取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各50名作为此次试验的试验1组、试验2组、参照组。纳入标准[7]:①成人。②伦理委员会批准。③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8-10]:①妊娠、哺乳特殊阶段者。②恶性肿瘤患病人群。③多器官衰竭者。试验1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0岁,患者平均年龄(37.80±3.50)岁;患者病程0.3~15年,平均病程(5.00±2.30)年。试验2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8岁,患者平均年龄(38.3±2.6)岁;患者病程0.6~16年,平均病程(5.30±2.70)年。参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40.50±3.50)岁。试验1组与试验2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与参照组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试验对象均CT检查脑结构,取64排螺旋CT检测仪扫描,扫描参数设置:100 kV、120 mA,层厚10 mm、层距10 mm。辅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以患者的耳眶作标准基线并从下向上连续平扫头颅,了解受试者颅骨构造、脑沟、脑室等脑结构情况。另外,考虑疾病患者的特殊性,部分患者无法有效配合参与此次检查,需给予患者镇静剂镇静。扫描后专人保管受试者的脑CT影像图,结合脑CT图像评估受试者的脑萎缩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3组受试者经脑结构CT检查后TVW、HI、VI、LVBI、GA情况以及试验1组与试验2组精神类疾病患者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相关性、认知功能情况。
1.4 数据分析 此次参与试验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以及健康者组间试验观察指标数据结果基于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相关性占比率等计数型指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患者认知功能以及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等计量型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描述,组间指标差异检验采用(χ2)和(t)。P<0.05情况下,证明观察指标差异显著。
2.1 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比较 试验1组、试验2组与参照组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HI、TVW、VI、LVBI、GA)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3组受试人群组间脑结构 CT 诊断测量值对比(±s)
表1 3组受试人群组间脑结构 CT 诊断测量值对比(±s)
注:a与试验1组、试验2组相比,P<0.05。
2.2 认知功能比较 试验1组、试验2组精神类疾病患者组间认知功能(错误应答数、分类数、连续错误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人群组间认知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受试人群组间认知功能对比(±s)
2.3 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试验1组、试验2组精神类疾病患者组间脑结构异常所占比在病程(1~5年、5~10年、>10年)中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两组受试人群组间脑结构异常所占比在病程年限中的比较[n(%)]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11-13]。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精神分裂症一般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慢性疾病[14]。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知。无论是易感因素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其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15-18]。还常见于焦虑症、强迫症、滥用金钱,还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病症状。其病因多形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徙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如3个抑郁期跟着2个躁狂期;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正常,但会对大脑的功能损害,反复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越快、病情越发复杂的情况。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同时存在躁狂症、抑郁症[19]。精神分裂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患者的心理易感因素、外部不良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影像学检查脑结构异常、脑室结构非特异性变化[20-23]。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脑结构异常变化不会随着病程增加而加重,尚未存在较大的特异性,因此脑结构CT诊断缺乏特异性,无法作为评估脑结构改变的客观指标[24-25]。但是,在认知功能方面,2种精神类疾病患者表现有明显差异性。研究指出,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结构均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但无特异性变化,且与病程年限无关联性[26-27]。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1组、试验2组组内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以及与病程的关系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组内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与参照组比较脑结构CT诊断结果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和许正党[28]研究结果有一致性,A组(双相情感障碍)LVBI评分(3.66±0.35)分、B组(精神分裂症)LVBI评分(3.57±0.38)分,差异无显著性,而A组、B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结构异常随患者病程变化情况分析P>0.05,A、B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P<0.05。
综上所述,基于多种因素导致精神科患病率居高不下,精神科中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疾病占比较高,经检查两种精神疾病患者脑CT检查结果脑结构异常无明显差异性,且与病程关系不大,但是在认知功能方面有差异性表现,需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