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

2022-03-25 11:42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语双语效应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 震 范 琳 青岛科技大学 张 静

提 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采用重复启动范式,以60个汉、英对等翻译名词为实验材料。3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产出由呈现的名词刺激联想到的相关动词。研究结果表明: 1) 被试已学名词刺激引发的动词产出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其未学名词刺激,表明动词产出过程中存在重复启动效应;2) 被试一语汉语动词产出的反应时和重复启动效应均显著小于其二语英语动词产出,这表明语言熟练程度影响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结果支持迁移适当加工观和修正等级模型。

1. 引言

近年来,语言产出过程的双语认知加工机制成为行为和脑成像研究的热点。作为内隐记忆的一种评测方式,学界主要运用重复启动范式考察语言学习者的重复启动效应,以揭示双语表征及加工的实质。研究者采用不同范式对双语词汇加工过程进行了考察,相继提出词汇连接模型(Potter et al., 1984)、概念调节模型(de Groot, 1992) 和修正等级模型(Kroll & Stewart, 1994)。这些模型均可用于解释重复启动范式下的双语语义和词汇表征。词汇连接模型主张二语词汇表征只能通过一语词汇表征与其概念表征相联系。概念调节模型则主张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均可通过概念系统与同一个概念表征直接联系,即双语者能够通过二语词汇表征直接通达其概念表征。修正等级模型认为,二语词汇表征与其概念表征既能以一语词汇表征为中介建立间接联系,也可直接联系,联系强度仅因语言熟练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从一语词汇到二语词汇的联系强度大于从二语词汇到一语词汇,一语词汇与概念联系强度大于二语词汇和概念联系强度。尤其是迁移适当加工观(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 logic)(Morris et al., 1977; Roediger & Blaxton, 1987) 可为内隐记忆中的重复启动效应提供解释。根据该加工观,被试的记忆表现取决于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中加工过程的相似或重叠,即学习和测试阶段加工操作越相似,记忆效果越好,这是由于学习阶段的加工操作易迁移至测试阶段,增强了内隐记忆的强度(Morris et al., 1977; Roediger & Blaxton, 1987)。重复启动效应可定义为较之未学刺激,被试对已学刺激做出更加快速和准确反应的一种现象(参见Jacoby & Dallas, 1981; Zeelenberg & Pecher, 2003)。

2. 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实验被试为某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1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其中女生25名,男生6名。年龄介于18岁至2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9岁。所有被试的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均为8岁以后开始学习英语,且未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第二语言学习时间介于6到13年,平均学习时间为9年。实验前,被试用5级量表评定自己汉语和英语的熟练程度(“5”表示非常熟练,“1”表示非常不熟练)。结果显示,被试汉语自评熟练程度平均分为4.26(=.68),英语自评平均分为2.61(=.76)。对被试语言熟练程度自评分数进行的配对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其两种语言熟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001)。Harris et al.(2006) 将6—7岁前学习第二语言的双语者视为早期双语者,其余双语者均属晚期双语者。结合本研究被试英语学习的初始年龄及其汉英两种语言熟练程度的差异,可将其视为晚期非熟练汉-英双语者。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2(学习状况: 已学与未学)×2(语言类型: 汉语与英语) 双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学习状况和语言类型为被试内自变量,因变量为被试测试阶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 实验材料

4) 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 2.0编写和呈现实验材料。实验开始前,口头和书面告知被试实验基本流程。被试需要对10个练习试次进行动词产出,以熟悉本实验程序。被试根据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名词刺激,进行动词产出,即对着麦克风说出由该名词联想到的动词。被试需要用与呈现刺激相同的语言尽快说出其联想到的第一个动词。每一试次开始前会出现500 毫秒的注视点。名词刺激随即出现在电脑屏幕中央,其呈现时间不受限制,被试做出反应,即发音触发麦克风后,目标刺激随之消失。电脑将自动记录被试产出动词所用的时间。实验实施者在词单上手动记录被试对目标刺激做出的反应,也进行了录音,以核查被试依据名词刺激产出的词汇。

整个实验包括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我们将正式实验的60个名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每一阶段开始前均有2个填充试次。学习阶段包括80个试次,汉语和英语名词各40个,先呈现汉语名词,后呈现英语名词,均以随机方式呈现。测试阶段,每种语言的60个实验刺激包括40个已学单词(即在学习阶段呈现过的单词) 和20个未学单词(即未在学习阶段呈现的单词)。被试可选择在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之间稍加休息。整个实验大约持续30分钟。

3. 研究结果

剔除一名正确率较低(51.7%)的被试数据后,对剩余30名有效被试测试阶段动词产出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若被试未对电脑屏幕呈现的名词刺激做出任何反应,或者产出的词汇并非动词,或产出的动词与该名词毫无关联,则将其视为反应错误。反应错误和反应时±3个标准差以外试次的数据均被剔除。

表1. 被试汉语和英语动词产出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统计结果

4. 讨论

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中汉英重复启动效应的差异可有如下解释。Francis et al.(2003) 认为,加工难度高和反应速度慢的项目将从重复中获益更大。本研究的双语被试生活于母语环境中,对二语的接触程度和使用频率均低于一语,无疑会增加二语词汇加工难度,导致二语从重复启动中获益更大。二语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的联结较弱,产出二语词汇需要先激活其一语对等翻译词的词汇表征,故二语的重复启动可从一语和二语词汇层面以及概念层面形式和意义的重叠中获益,而一语的重复启动缺少二语词汇层面的重叠,因而获益更少,启动效应亦相应更小(参见Alvarez et al., 2003)。非优势语言二语的词目层(lemma level)与其词汇-语音层(lexical-phonological level) 的联结较之优势语言一语会更弱,通过重复启动可增强该联结,故本研究二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大(参见Hernandez & Reyes, 2002: 732)。根据修正等级模型,一语单词不会自动激活其二语对等翻译词的词汇表征,但却能激活与二语单词共享的语义表征(Alvarez et al., 2003);非熟练双语者二语语义表征的通达需要以一语为中介,二语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联系较之一语较弱,会额外产生以一语为中介的启动效应。因而当采用重复启动范式时,二语的重复启动效应也更大。被试一语词汇产出加工过程并不涉及二语词汇表征的激活,其重复启动效应较之二语更小,这一研究结果为修正等级模型提供了证据。相反,被试在二语动词产出加工中会激活其优势语言汉语的词汇表征,他们需要抑制非目标语言一语的干扰,通达目标语言二语概念,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最终产出二语动词,该加工过程导致二语反应时间的延长。Francis(2014)认为,图片命名过程中非优势语言重复启动效应更大的原因在于其词汇产出时间更长,且从重复启动中获益更多。本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被试词汇选择机制的重要因素,这与崔占玲等(2009)的发现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推测,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进行双语语言产出加工时,会因两种语言间熟练程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选择机制。其中,二语动词产出加工采用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而一语动词产出加工则采用特定语言选择机制。这也一定程度上为被试一语和二语动词产出加工过程重复启动效应存在的差异提供了解释。

5. 结语

本研究考察了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中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发现: 1) 被试已学名词刺激引发的动词产出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名词刺激,表明其动词产出过程存在重复启动效应;2) 被试汉语动词产出的反应时和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小于其英语动词产出,这表明语言熟练程度影响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当然,本研究仅采用反应时方法考察了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结论尚需要更多采用其他研究手段的实验研究予以支持。为丰富和完善双语词汇产出加工领域的研究内容,未来研究可以采用EEG、PET、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手段考察双语者或多语者动词产出加工的神经机制,以揭示双语者或多语者词汇产出加工的神经基础。

猜你喜欢
二语双语效应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画与理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偶像效应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