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辐射的土家族课堂教学渗透民族音乐初探

2022-03-25 08:44石胜海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土家号子土家族

石胜海

一、前言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穿插地方教材,既是对音乐课堂的补充,也是传承和开发地方性文化的主阵地,体现育人性和责任性的有机统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的教育,责任大、任务重,既要有课程教材本身的责任和要求,也肩负着地方性教材的渗透,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育人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要渗透穿插着地方性教材,政治性和民族性都要体现。

以武陵山脉为依托,辐射着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以及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域,聚居着土家族的山民,土家文化代代相承,形成了以土家特色的地方音乐。在音乐课教学中穿插渗透土家族民族音乐的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改革的一个地方亮点。

地方性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在学校的教学中应该有一席之地,但是不能充斥主体,有教学纲领性作指导,再巧妙地穿插渗透,把土家族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开发作为学校音乐课的教学亮点,是我们土家族每个学校的课题。传承和开发,是地方音乐的特色,也是任务。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把土家族代代相承的民族音乐形式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是我们武陵山脉音乐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正文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变和不变永远是课题改革的主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武陵山脉辐射下的土家族学校的老师在熟悉教材内容后,应该对本地的土家民族音乐特色作了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体现了音乐教师的水平,首先是老师要了解当地的土家族民族音乐的形式、唱法,然后心中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吃准教材。

(二)武陵山脉辐射下的渝东南土家族民族音乐的形式

武陵山脉辐射下的渝东南土家族民族音乐的形式主要是以民歌的形式,节奏自由,音域高亢,和民族音乐的形式一样,也分号子、山歌、小调,也有地域鲜明特色的打击吹奏器乐。但是世代生活在武陵山脉的土家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民族音乐,在近十几年的地方音乐的挖掘和整理中,对学校的形式性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传承和开发,是音乐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渝东南的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音乐呈多样性,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代表性的有秀山花灯、酉阳摆手舞、彭水娇阿依、黔江南溪号子、石柱的啰儿调,更兼以十里不同俗,演化出各种不同的腔调。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包括土家族山歌、劳动号子、打镏子、摆手舞、咚咚喹、哭嫁歌、跳丧、薅草锣鼓、汉戏、毛古斯舞、梯玛神歌等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各个地方以学校为阵地,比如黔江区鹅池镇的南溪号子、马喇的高庐号子、酉阳的摆手舞、秀山县的花灯,这些地区以学校为点,很好地做着土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至于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土家族民族音乐的教育,是一个巧妙穿插的教学艺术。了解渝东南地区土家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传承现状,当地土家族、苗族历史最为悠久,人口也占大多数,民族文化又最具代表性,重点从土家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传承适用于在中小学群体中普及民族文化常识,为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民族产业播下希望的种子。

总的说来,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并传唱,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总称。山歌是土家族民歌中的一种体裁。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山辐射的湖北桑植地区的民歌。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土家的“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

土家的乐器组成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由鼓、锣、钹、马锣四件响器组成,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演唱形式灵活,或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傅自打自唱,不拘一格。

以黔江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开发、酉阳县的擺手舞进入课间操的形式,彭水鞍子的娇阿依与学校的结合论证的武陵山脉土家民族音乐的形式,是我们这个初探的主题。重庆市黔江区鹅池镇的南溪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年来,鹅池镇在黔江区委政府的指导下,和学校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在音乐课中结合教材,在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很完美地传承了土家音乐文化。学生人人会唱南溪号子,把土家族民族音乐和时代结合起来,既熏陶人,也教育人。

酉阳县的摆手舞,整个酉阳县的音乐老师都会,学生也会唱会跳,大部分学校把摆手舞作为课间操,也是既熏陶人,也锻炼人。这些都是土家族民族音乐走进课堂的优秀事例。

秀山县的花灯节花灯文化、彭水县的娇阿依山歌文化,以及演化出的其他乡镇的民俗文化,也是土家族民族音乐课的代表事例。

渝东南的音乐课中巧妙地穿插和渗透土家族民族音乐文化,这个地区的音乐老师也是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行动起来了。

渝东融入南地区在音乐课堂上如何创新、如何巧妙融入土家族民族音乐的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传承和开发是渝东南地区的小学音乐老师的课题。

(三)多形式的课堂改革与巧妙的插入有机地结合

为了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重新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有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音乐教学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激发的兴趣点,有效地运用地方童谣资源,让学生在喜闻乐学的氛围中,得到地方性音乐文化的熏陶。

音乐课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研习教材和教学纲领,对党的领导和时代的要求要深入体会,也要研习当地的民俗文化。渝东南地区的土家苗族音乐文化是中华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老师要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要把当地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作为课程的一个补充,巧妙地穿插、融入课堂。

(四)在教学标准和地方性民族音乐的切入点的掌握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改革重在于落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个内容都可以穿插。我们以民歌为例,可以看到土家民族音乐在国家教材的巧妙融入。

中华民歌的形式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而土家族民歌也分这三种。在教学中,既教学教材中的号子,也穿插着本地区民歌文化,这个教学艺术是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酉秀黔彭辐射的渝东南的土家族民族音乐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的。比如教学《川江号子》就是可以联系本地区的号子文化,比如教学山歌可以联系本地土家山歌,土家山歌也分劳动号子、山歌对唱、小调抒情的民歌形式,土家族的音乐文化完全源于华夏民族音乐文化。这是音乐老师必须了解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个是渝东南地区的特点,也是亮点。

比如山歌文化的音乐课教学,音乐教师可以以国家课程为载体,再渗透于当地的民歌教学,把当地的土家族音乐巧妙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但是切忌“喧宾夺主”,冲淡了教材的要求。这是和国家的教学标准相冲突,是不允许的,一定要把地方教材的补充功能定位到恰当。

音乐课的器乐教学也可以融入土家族民族音乐。土家族的器乐重在吹打,是红白喜事中必须要用的一种礼俗。在上器乐课时也可以巧妙地渗透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五)课堂教学把握教材和民族音乐的度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融入本地区的民族音乐的特点,把音乐教学和地区特色有机地结合。当地政府也在挖掘民族音乐,打造地方特色,有很多也列入国家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每个所在地区的政府也恰如其分地和学校结合,很好地和音乐课结合起来,如酉阳县的摆手舞,基本上每个乡镇和县里学校都会跳,而且都作为课间操内容。彭水鞍子的娇阿依与鞍子乡的学校传承和开发,诸佛的摆手揖也是以学校为载体,这些都是土家文化走进课堂的成功的事例。

(六)加强对民族音乐进入课堂的监督和改革

切合时代感,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步。我们身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少数民族的音乐老师教学要与时俱进,音乐课的教学也要更好地为时代服务。不能因为传承和开发地方性音乐而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要在党的领导下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进行科学地穿插和渗透,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违背教学方针政策。

土家族的音乐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传承。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个点。

三、結论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改革尝试中,巧妙地切入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尝试和责任。必须在政府和学校行政的参与下,有机地改革尝试,必须守住课程标准这个度,不能随意地切入。

(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庸取雅是科学的学习。时代在发展,祖先传承的文化也要选择性地参考,小学音乐老师要结合时代,选择性地传承,古为今用,更加优化、宏扬优秀的土家族民族音乐文化。

猜你喜欢
土家号子土家族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我家的“号子”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