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忠
高中地理教育需做好核心素养渗透与培养,对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将高中地理知识传授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纳入授课的重要内容,并积极寻找与应用有效策略,高效完成授课以及培养目标,使学习者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核心素养得以明显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内容概括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联系紧密,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指明了要求,因此授课时,应做好这四方面内容的解读,吃透其内涵,把握其关键,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以及积累的教学经验,将相关培养工作渗透至各授课环节中,使学习者不仅牢固掌握高中地理知识,而且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顺利圆满地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其以后更好地满足社会要求以及发展做好铺垫。
一、践行核心素养,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念,因此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使学习者仅仅掌握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还应引导其树立人地协调观,正确、合理地应用地理知识。一方面,结合相关内容,借助现代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讲解相关案例,使学习者深刻认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人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意识到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增强其保护环境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围绕所教地理知识,积极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习者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与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加深印象、深化其理解,逐渐提高其人地协调关素养。
如,在讲解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内容时,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養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应注重收集与海洋环境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富营养化是氮、磷等物质已超过河流承载能力,大量地进入到河流中,导致藻类等非常快速地滋生,引起水中的氧气被大量消耗,使得有益的生物窒息、死亡,水中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我国某海边城市的海域1月频繁出现荧光藻。根据所学分析荧光藻类富营养化出现的人文和自然原因。该问题情景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仅能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而且有助于其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增强其人地协调观。认真分析人类在海洋中的相关活动,以及海洋所处的地理环境,不难得出近海养殖是导致荧光藻类富营养化现象的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则有入海径流减少、近海降水减少。授课中积极联系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资料,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习者作答,并做好分析引导,保证学生考虑问题全面性的同时,为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二、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借助综合思维,能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基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为更好地应用地理环境促进人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中地理授课中,为培养学习者的综合思维,一方面,为学习者讲解综合思维包含的内容,在分析地理事物时能够考虑的更为全面,进一步将相关要素的内在关联进行理清;能够从空间与时间综合的视角分析相关问题;能够立足局部视角考虑其特征和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为锻炼学习者的综合思维,应围绕所学设计区域发展或地方建设相关的问题,要求其从多维度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掌握应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不断地提升综合能力。
如,在讲解洋流知识时,为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洋流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可讲解相关的例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相关问题:北大西洋某岛屿冰雪常年不会融化,其附近分布着比较有名的港口甲和乙,其中沿着虚线航行可来往于两个港口之间。但据研究发现,从甲港口出发到乙港口,和从乙港口出发到甲港口,花费的时间并不相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思考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洋流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表现。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高考的热门考点。授课中给出上述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提升综合思维。认真分析上文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回顾所学的洋流知识,可知邮船行走路线经过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区域,因此,洋流的存在导致邮轮往返时间的不同。另外,根据所学可知洋流的作用主要为促进维度间热能和水汽的运送和互换。课堂上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例题,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好地提高了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如,以“影响云和降水形成的因素”实验为例,通过模拟降水形成让学生明确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再借助冰块模拟冷气团,温水模拟受热的下垫面,当含有充足水分的下垫面遇到高空冷气团时就会蒸发液态水后形成水汽。当水汽积聚后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则会凝结成小水滴。不断增大的小水滴会重新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降水形成条件为,即充足的水汽并能抬升后凝结,凝结的小水滴会持续增大后才能克服重重阻力后降落到地表。在具体实验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在干净的塑料碗中倒入125ml温水,运用塑料薄膜盖住碗口,在一个含有封口的塑料碗中装满小冰块后封上袋口,再将其放置到碗口的塑料膜中央,轻轻地往下摁冰块,此时塑料膜中间部分会微微下陷,但不会和水的表面发生接触。再运用胶带封紧塑料碗膜,最后观察冰袋下方的塑料膜表面,每10分钟观察一次,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直至冰块全部消融。通过地理实验能让学生观察现象和知识形成过程,更能站在综合思维角度分析知识,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践行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授课中,培养学习者的区域认知素养,可帮助其从地域的视角研究环境,掌握其与全人类活动间的联系。为提高区域认知素养,一方面,注重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即结合学习者的生活情景,引导其从区域视角,通过分析地理现象能够认识与归纳区域特征,并能从中提取有用的区域信息,分析区域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与否;另一方面,结合以往授课经验,注重优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习者灵活应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对区域开发情况全面、正确地评析,并提出可行性举措。
如,在讲解与区域相关的内容时,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课前可准备好相关区域的图片或相关的教学视频,并设计相关问题,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结合所学的区域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如向学习者展示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图,要求学生分析,在该区域能够见到的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自然资源。显然分析区域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该区域的具体位置,通过鼓励学习者联想到其相关特色,能很好地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回顾所学的西亚的两河流域知识,可知该区域城市多建立在河边,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在街道上能够看到圆顶尖塔的大清真寺。另外,西亚具有很多的石油资源,尤其在波斯湾以及沿海一带,因此石油资源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授课中通过展示图片要求学生回答区域方面的知识,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有针对性地促进学习者区域认知素养的提升。
四、践行核心素养,培养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习者的地理实践力,不仅能增强其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为提升学习者的地理实践力素养,一方面,为学习者讲解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鼓励其认真学习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方面的专业知识,切实夯实根基,为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另一方面,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注重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鼓励学习者发言,要求其阐述实践的思路与方法。另外,为学习者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其利用周末、假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升独立思考以及科学探究能力,更好地提升其实践力。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相关知识后,可为学习者布置以下实践任务:调查所在地区的共享自行车数量以及人类的出行方式的变化;分析共享自行车给当地人们的出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该地理实践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思考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共享单车存在的价值以及给城市环境带来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调查,可以很好地提高分析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又如,人文地理野外考察方面,它是学生进行地理实践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野外考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能够促进学生以更系统的方法看待地理知识。人文地理涵盖城市、工业、农业、人口等与人类活动等有着紧密联系的人文景观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要理解这些联系,必須通过一定的考察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知识,借助实践知识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体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考察某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时需考察土壤、水文、地形、气候等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等人文因素,充分展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着重强调地理综合思维运用。同时,地理实验是除地理考察外的另一种实践活动,此类实践活动有着可操作性。再加上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运用科学实验能较好地探究自然科学,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于实验器材不同,地理实验可分为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同时根据学生是否能自主操作实验分为学生操作和课堂演示实验,无论哪种实验方式都在于深化学生对地理要素关系的认识。在实验中,学生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验证知识,以此提升实践能力,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方面的内涵特点,深入解读教材,将教材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通过借助各类知识的学习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课堂之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综合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此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最终践行核心素养,提升知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