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锋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性,无论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都有着积极且必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巧借信息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应用,让数学教学以更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上突显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以创造性思维来开展个性化教学。文章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然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它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应用,改变了传统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更为灵动的形式进行着,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调动。对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而言,信息技术无疑是满足其创新发展要求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使其抽象性和枯燥性朝着生动性与灵活性方向改变,让学生可以真正保持着学习兴趣投入其中,积极去理解、主动去掌握。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借助其所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将知识转化得形象具体,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热情,使之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进而集中注意力,收获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繁杂,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一个知识点像公式那样去为学生讲解板书,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对此,教师需要继续寻求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方法,可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突破。作为教师要敏感地把握时代进步的潮流,利用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便利开展信息化数学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去,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的效率,又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全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在应用了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节省画图的时间和板书的时间,将更重要的内容进行呈现,将板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新的体验。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初中数学课堂的变化,变得更加有朝气和活力。在引入了信息技术之后,教师也要提升个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能够灵活地穿插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使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在提升了个人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之后,才可以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融为一体,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学习,这一提议既可以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私下查资料的过程中,会提升信息筛选的能力,能够主动从课外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个人的数学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探究数学知识时,始终保持着思考的状态,往往能够达到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普遍较为繁琐复杂,只有当学生有意识地去对知识内容加以思考和探究时,才能深入了解知识本质。因此,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先将数学知识变得更为抽象具体,再使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加以探索和创新。在创设问题情景之后,学生的参与感有所提升,并且能够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设想得更加周全,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注重细节。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这一课时,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完立体图形之后展开教学的。那么,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物和具体的模型了解从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平面图形,这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要求都较高,而且涉及到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和画图。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更新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新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并且在展示图片之后及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教师在展示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各种各样的图形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在下列的图形当中,哪些图形是多边形?哪些是圆形?”这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引出圆和多边形的概念,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设备上一目了然地指出哪些图形是多边形,哪些图形是圆形。接下来,教师再趁机追问:“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多边形和圆形的呢?”有的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图片进行回答:“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是一个封闭的图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自然可以有所发展。
(二)巧用生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现代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最明显优势之一,它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固有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和练习之中,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发散思维,开阔眼界,在接触到多元化学习资源的同时拓宽知识储备量,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巧借生动的教学资源来诱导学生提高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活动为主,使他们有意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固有的内容进行延伸,由于互联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教材附赠的也有一些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可以将知识进行整合,广泛收集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在视频当中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比如高楼大厦、水立方、鸟巢等建筑的设计都蕴含基本的几何体。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谈在这个视频当中,自己观察到了哪些几何图形。随后学生进行回答,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几何体的辨别能力。然后,教师再将视频当中出现的建筑图像进行抽象画的绘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3D立体的展示,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为学生抽象出几何体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逐一辨认这些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学习完毕之后,回忆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教学楼的柱子是圆柱体,还有足球是球体等等,学生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回答。由于这些图形都较为简单常见,在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点滴展开回忆之后,很快就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并且在学习了基本几何体的图片之后,很快能够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接下来,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几何体的模型图片,如正方体、柱体和长方体等等,引导学生的认识从生活中的实物到具体的模型。这有助于为学生搭建起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三)灵活设计微课,讲解知识重点
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抽象性,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来说,其难度系数较以往而言有所增大,那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也尤为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时,理应设计微课来详细讲解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内涵加以深度把握,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这样,教师的课堂就可以做到详略得当,课堂的结构会更加合理,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为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
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一课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微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重点,以此来夯实基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注重课堂的层次性,在进行重难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微课,帮助学生探究重点知识,夯实基础。比如在微课教学中,学生会先学习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并且用图形作为例子辅助讲解,教师会在讲解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将微课停下并为学生补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上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在微课当中设计动画,将一个三角形ABC绕着一个点O旋转180°形成一个新的图形,然后再让学生以这个新的图形为主进行探究,思考这两个图形是否可以重合。有这样的假设之后,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看微课,并且在看微课的过程中,根据微课所展示的内容进行画图,根据微课教学中每一步的讲解操作绘制图像,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认为这两个图形可以重合。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衔接下一部分的内容,在微课上展示出表格,帮助学生进行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对比。首先,学生要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从本质概念上理解这两个知识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区分这两个核心知识的時候,加上经典的图片辅助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推导自己的结论,夯实基础知识。最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出表格规范的内容,让学生对比表格中的内容与自己所总结的内容有何区别,然后再查缺补漏,这样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让数学活动彰显出了蓬勃的活力,也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契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有义务去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多样的教学策略,构建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进步,进而实现数学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