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践

2022-03-25 02:48金建东何杨勇张西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

金建东 何杨勇 张西华

[摘要]我国蓬勃发展的智慧农业,在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小农户数字技能提升、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为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我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涉农人才培养的“离农”倾向、技术带来“人技”关系重构及伦理文化重塑,也对职业教育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要通过宏观层面的深化产教融合、中观层面的分类实施育训结合育人、微观层面的推进育人基础资源转型升级,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新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金建东(1988-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何杨勇(1977-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张西华(1980-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经济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1ZDA031)、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新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H2021349)和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2021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学生涉农岗位就业意愿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1C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6-0005-07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纵观全球,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构筑农业现代化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向,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以构建与数字农业能力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近年来,我国紧抓数字化发展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智慧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虽然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与智慧农业的技术属性具有时代和学理上的耦合性,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受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制度、历史阶段等多元要素的影响,而这些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回顾农业职业教育的理论观点,福斯特、巴洛夫等学者虽然都提倡职业教育对于农业发展的价值,但在具体的实践模式和实现路径上有着鲜明的观点差异,而原因正在于理论观点所处的时代背景、现实情况、理论思潮等方面的不同。

关照国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换言之,我国指向服务智慧农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尊重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更应考虑国情农情的存量特性,发展更加符合我国智慧农业现实特性和产业趋势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技术变革与国情农情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开展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新实践,进而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服务智慧农业发展的新图景。

一、智慧农业带来职业教育的新机遇

(一)智慧农业需要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广

农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应用,需要相应的技术推广体系。深入来看,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推广面临三重考验,包括农民长期适应传统农业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低风险偏好农民的低采纳意愿,以及高技术属性带来农民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门槛。技术采纳模型认为,技术采纳成效的关键在于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起关键作用并与感知易用性对技术采纳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福斯特也指出,是否带来收益是农民学习并接纳新技术的根本驱动力。

促进智慧农业的技术推广,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为有效充实农业的科技推广和服务队伍做出了有力贡献,目前依然有大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奋斗在农技推广一线。与此同时,与智慧农业相匹配的农技推广队伍需要具备数字经济知识、技能和素养,而我国大量的数字经济人才由普通本科培养,分布也不均衡。大数据文摘、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9数字经济人才城市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第一产业数字经济人才仅占9.4%,而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占比更低。职业教育具有横跨“职业域”“技术域”“教育域”“社会域”的特性,相比普通本科,其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力、更高的技能匹配性。所以,职业教育在增强技术与市场的对接、传递实用性技术知识、基于农业农民的实际需要优化并降低技术使用门槛等方面有着内在优势,更能基于智慧农业产教融合项目,通过致富示范效应,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智慧农业的价值,激活农民对智慧农业技术采纳的内生活力,有效促进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推广。

(二)智慧农业需要提升小农户的数字技能

与国外不同,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面临的基本国情。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极其重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政策层面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在我国的实践必然面临如何促进小农户与智慧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并分享数字红利的现实议题,具有政策要求和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力。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农技知识和技能,實现小农户与智慧农业有机衔接将面临更高要求,需要全面更新小农户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智慧农业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实践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广大小农户的数字化技能、知识和素养亟待通过培训进行更新,而职业教育在开展农民培训上有着广阔空间和内在优势。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经历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从立法保障、管理协调机制、资格准入制度、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不断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如德国的“双元制”就在农民培训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农民培训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230余所职业院校培训到款额超过1000万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的总规模超过300万人日。总体来看,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小农户数字能力培训的广阔作用空间,而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三)智慧农业需要引入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相比于传统农业,“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越来越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基本图景。相应地,智慧农业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应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智慧农业的发展依赖懂得计算机知识、传统农业技能等的复合型人才。从现实来看,智慧农业的人才培养有本地培训培养和院校培养引入两条路径。但我国的农业存量劳动力以小农户为主,培训只解决小农户衔接智慧农业的基本能力要求,而无法满足智慧农业对人才能力的更高要求。由此,通过高校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就成为重要形式和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在智慧农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内在的价值旨趣和实践优势。职业教育具有技术理性表征,以职业为目标指向,以专业为内容载体,强调技术与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联,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迭换代需求的“职业人”,与智慧农业具有内在的技术逻辑耦合性。同时,随着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并重、技术能力与工程能力复合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及职业本科的出现,弥补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层次差,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贴近产业的人才培养优势,能有效满足智慧农业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由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才只占数字经济人才9.4%的现实可知,智慧农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缺口还很大,这为职业教育服务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智慧农业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除了鲜明的技术属性外,极高的创新性和演化性是智慧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另一显著特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产业化,新产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衍生,而智慧农业不断涌现的“定制农业”“云农场”“鱼菜共生智能工厂”等即是最好的例证。审视智慧农业的内在属性,正是通过科技化、数字化、市场化,拓宽农业产业的经营边界,催生了农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的融合式创新、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式创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式创新、以工程知识为载体的多要素融合式创新的“四重创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有力支撑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相应地,智慧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上有著内在要求和优势。回顾已有研究,职业教育学者不断探索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双主体“四合四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P-CDIO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能为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层面的借鉴与行动模式上的参照。除了技术赋能外,智慧农业的创新性还来自市场需求。需求引导模型认为,一切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都是由市场需求来引导的。市场需求驱动着智慧农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高度融合产业创新格局,而注重产教融合并贴近产业培养人才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素质的职业教育,对于产业趋势和市场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因此,智慧农业发展将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带来新空间。

二、智慧农业提出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一)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带来小农户职业培训的挑战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而其带来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以及政策层面对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的要求,必然需要对小农户的知识、技能、素养等展开培训,从而与智慧农业有机衔接。然而,不管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还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个体学习成效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个体的认知起关键作用并影响了整个认知进程和成效。换言之,小农户的特性将影响智慧农业相关知识、技能、素养的培训进程和效果。我国小农户经营演变过程与市场化过程同步,使其处于“理性小农”与“社会化小农”之间,呈现出小农户结构老龄化、工作兼业化、地域分散化、生产自给化、技术创新谨慎化等特征。而性别、受教育程度、农业从业年限、培训模式、师资水平等,对小农户培训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面向智慧农业对小农户开展的培训,必须在组织体系、培训内容、师资队伍、培训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完善。

小农户的种种特性对我国职业教育面向智慧农业开展的小农户培训产生了挑战。我国极其重视职业教育在小农户培训上的作用,并针对职业教育的不足在政策层面陆续出台文件,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以提升农民培训水平提出要求。然而,受制于层次划分的固有教育格局和社会价值导向,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缓慢,总体水平不高,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力量日趋式微,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组织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脱离需求、培训方式单一,从而导致农民培训意愿不高、覆盖面不足、培训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农业的高技术属性,加剧了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力量体系不足和面向智慧农业的小农户高培训需求的张力。

(二)“离农”倾向带来技术人才“为农”的挑战

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的“离农”“为农”争论已久,表现为应然性和实然性、公平性和不公性、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悖论,并经历了“为农—离农—兼顾”的价值范式变迁。当前,虽然“兼顾”价值范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逃离农业”的人才培养趋势依然明显。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为农”价值范式彰显的新需求。传统农业知识、技术、技能要求水平不高,大量人才可从事营销等服务行业助力农业生产环节,“离农”的价值范式与助力农业发展并不矛盾。但智慧农业的关键在于生产环节的智慧化、精准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生产环节。因此,智慧农业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为农”的人才培养价值范式。

职业教育的“离农”现实趋势及“兼顾”的价值范式在助力智慧农业生产环节的乏力,给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带来了挑战。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目前面临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整体力量薄弱、发展水平不适应农业需要等问题,尤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校布局等方面“离农”倾向明显,表现为农业类生源质量数量不足、理念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教学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显著等。在此背景和趋势下,囿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产教融合不深、素养担当不强等,智慧农业的就业难以形成基于个人发展诉求的足够吸引力和示范驱动力,而基于人力资源规划视角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流失率高的现实困境。因此,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发展,必然要减缓“离农”的现实趋势,在彰显“兼顾”的价值范式下,变革面向智慧农业的职业教育,引导更多的职业教育人才进入智慧农业生产环节。

(三)“人技”关系重构带来深化产教融合的挑战

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技术作为提升劳动生产力的“客体”地位,将技术和人作为具有等同性的分析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关注人和技术之间互相影响和塑造的关系得以彰显。智慧农业作为数字技术在农业融合应用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技术逻辑是智慧农业的技术共性,需要智慧农业人才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等,而实践逻辑意味着智慧农业因场景和市场需求而不同,要求人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明。因此,智慧农业实践逻辑的教育“场域”,必然要求发生在贴近产业、市场的维度和范围,促进人才对场景需求、市场变化等的敏感性,而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现实趋势,更是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作为新生事物的智慧农业,对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挑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向组织内科层关系的适度回归,即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以实体方式嵌入组织内部运行,并呈现为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育人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提速的过程。我国职业教育不仅在深化与智慧农业产教融合的基础维度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产业融合的发展上也处于初步阶段。再加上面临着治理模式落后、体系建设不畅、落地措施不实等共性的现实问题,职业教育和智慧农业的产教融合与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的要求还存在着显著差距。而且,智慧农业要求产教融合应实现从资源型合作走向知识产品生产型合作的变革,即发展以获得“应用价值”的知识产品为目标、知识生产主体共同参与知识生产全过程的产品型合作模式,这必然给职业教育与智慧农业带来从教材、师资、基地等资源型产教融合形态向职教集团等更紧密产教融合形态跃进的挑战。

(四)技术重塑伦理文化带来职业素养培育的挑战

职业素养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职业活动中要求人们遵循的业界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且处在动态化演进过程中。数字技术重构了社会的经济生产力,必然带来职业伦理文化的重塑。这要求人才在数字技术背景下,遵循技术和农业两个领域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职业伦理文化域要求。当前,数字经济新时代要求赋予技术以新的价值旨趣,需要在兼顾技术伦理、利益伦理、责任伦理的同时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处理好带动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兼顾生态绿色发展、防范信息风险等价值议题。

技术重塑伦理文化给智慧农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带来挑战。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认知路径、环境熏陶路径、社会实践路径、行为践行路径,要求学校和智慧农业企业双方协同转变培养理念、重构培育内容、构建双元师资团队、完善考核机制,从而通过道德引领、教学深化、社会实践、师资培训、活动引导、环境营造等形成贯穿全生涯的智慧农业职业素养育人路径。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着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不足、职业素养纳入职业教育的内容构建不足、职业素养纳入職业教育的平台搭建不足、职业素养纳入职业教育的保障与考核运行不足等问题,从而对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提出了挑战。

三、职业教育服务智慧农业的新实践

(一)宏观层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学校与智慧农业企业利益的充分耦合,实现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正收益,并且收益越高,校企合作越深入。对此,国家层面应该为参与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税收及金融优惠,并且修订可能阻碍校企合作的法律条文,降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本门槛;同时,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进行支持和考核。校企层面则应该优化合作机制,通过成立职教集团、特色学院等平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等机构,实现校企双方围绕利益充分耦合下的协商共进。校企双方应转变角色和定位,学校应全面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以助力智慧农业行业企业构筑市场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为出发点,为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等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为协同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项目、基地、平台载体;智慧农业企业则应全面介入协同育人的过程,由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人才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养的考核标准,并在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学徒制等育人模式,优选技术技能、知识素养符合智慧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和智慧农业企业人力资源要素的供需充分对接,尤其形成智慧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型人才支撑。

(二)中观层面:分类实施育训结合育人路径

针对小农户衔接智慧农业提升数字化技术技能的需求,应以实用性技术的知识、技能、素养为重点培训内容,以小农户是否真正通过培训提升技术技能,并在有效衔接智慧农业过程中受益为根本评价标准,推进培训内容、方式等的动态调整。同时,应充分发挥数智经济企业、智慧农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在小农户培训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以深化产教融合为路径改变传统的课堂培训模式,以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市场化项目为载体开展小农户的培训工作,由学校提供培训的课程、教材、师资等资源,智慧农业企业提供项目、业务人员等资源,数智经济企业提供技术经验和专家团队等资源,促进多方主体在课程、师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并以典型示范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小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智慧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应以学校为培养主体,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构建贯穿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构建“基础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知识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能力培养路径,形成覆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智慧农业企业则应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帮助学生在实习阶段进一步培养智慧农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毕业和就业的精准衔接。应围绕解决学生就业稳定性问题,形成“严格挑选+优质毕业”的机制,既挑选智慧农业企业就业意愿明显的学生,又保障学生就业后薪资和发展的高水平,实现学生在智慧农业企业的稳定就业和良好发展。应注重学校人才培养与小农户培训的有机结合,让学校人才基于具体项目和就业岗位充分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对小农户进行技术采纳形成示范推广效应,从而引导小农户成为推广智慧农业技术的“微龙头”和“微引擎”。

(三)微观层面:推进育人基础资源转型升级

第一,推进专业群转型升级。对于“离农”趋势明显的职业院校,应依据现有办学基础、生源基础等,探索增设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调整、优化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并组成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内各类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思维的集成与系统化。同时,不管是新设的还是原有的智慧农业专业群,均应改变以学科为导向的设置路径,向学科导向和产业技术逻辑导向的双重专业设置逻辑转型,尤其应注重专业群与智慧农业岗位链、能力链的高度匹配,从而实现专业群与智慧农业岗位群横向纵向的高度精准匹配。

第二,推进教材课程转型升级。针对小农户培训需要,除了精准围绕能致富的实用性技能开发实用性教材和课程,突出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增加教材的图文内容并降低阅读难度外,更要强化在线信息化教学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通过信息化资源突破空间的限制,降低小农户培训的体系建设成本,力争小农户智慧农业知识、技能、素养培训的全覆盖;针对学校高素质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则应围绕知识、技能、素养的全方位需要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由校企共同开展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开发,注重按照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智慧农业企业的技术伦理文化需要,推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提升符合智慧农业职业素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要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教材的重要延伸,通过校企共同开发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提升综合素养。此外,还要围绕智慧农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以企业为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成果孵化,让学生在项目开展、课证融通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第三,推进教师团队转型升级。要围绕智慧农业的技术属性、创新特性、演化趋势等,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小农户培训的师资队伍转型升级。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重点向具有智慧农业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资深从业人员倾斜;另一方面,对于院校已有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派遣他们到智慧农业行业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引导他们精准掌握智慧农业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市场需要、技术需求、岗位情况等。智慧农业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与院校教师组成校企混合式师资团队,才能更好地为协同育人提供贴近产业、突出技能、模拟仿真教学的混合式师资队伍保障。

第四,推进教学基地转型升级。要重点围绕智慧农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小农户培训的技能锻炼需要,推进相应教学基地的转型升级。针对智慧农业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应重点推进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并将智慧农业企业实训项目搬入实训室教学中;同时,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与智慧农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协同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项目,并确保校外实践基地的投入建设、强化升级和动态调整,保障校外实践基地能力训练与智慧农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技术趋势等的适时匹配。针对人才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校企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形成与校内课程思政育人和创业创业育人的协同互促。针对小农户培训需要,应在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校企协同为小农户的各类项目化、体验式培训提供基地支持,不仅通过体验式培训提升培训效果,更能以项目解决小农户在有机衔接智慧农业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致富示范效应和知识扩散效应。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王小兵,钟永玲,等.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J].智慧中国,2020,50(4):74.

[2]于捷.基于国外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研究[J].学理论,2015(4):141-142.

[3]朱德全,石献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1(1):41-49.

[4]刘建波,李红艳,孙世勋,等.国外智慧农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1):13-16.

[5]周乐毅.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9):158-159.

[6]曾令奇.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7-58.

[7]祁占勇,杨文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43-50.

[8]郭晓茹,许文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46-48.

[9]张俊飚,张露.切实推进乡村“五个振兴”[EB/OL].(2018-05-21)[2022-01-06].http://www.wenming.cn/wmcz2017/jj/201805/t20180521_4693262.shtml.

[10]龙江,靳永辉.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态势、问题与战略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3):74-78.

[11]王继玥,石登红,白禹,等.关于智慧农场与农业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5(2):92-95.

[12]朱成晨,闫广芬.精神与逻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与跨界思维[J].教育研究,2020(7):115+109-111.

[13]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14]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15]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151.

[16]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17]张亿钧,朱建文,李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体系:政策回顾、效果评价和完善路径[J].职教论坛,2019(6):91-96.

[18]杨儒雅,唐智彬.高职院校实施有效农民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2021(29):14-18+41.

[19]朱德全,黎兴成.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70年:研究嬗变与范式反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6):5-19+201.

[20]邬志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2(5):194-199.

[21]卢文凤,徐小容,赵福奎.困境与突破: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与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21-27.

[22]李宏伟.基于人与技术实践共生的技术伦理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4):151-157.

[23]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40(7):102-110.

[24]胡昌送,張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2-97.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