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结平
广州软件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990)
我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不论是历史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今天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都体现了深藏在我们民族精神基因中一脉相承的强烈的社会意识。历史不断证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强效“催化剂”,也是整个社会“社会责任”思潮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主要释放者和传播者。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不同的场合讲话中,屡屡提到青年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对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担当。关于社会责任的探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离不开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叩问。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可见人的存在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也就是说不管人愿不愿意承认,生而为人就有各自使命,这是人无法否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去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而社会责任感就是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责任感解释为:“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3]这里分内的事是指作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了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相应责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社会责任感可以界定为个人或者社会团体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较为复杂,学者于璇从社会文化、学校家庭教育因素、自我意识教育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史海慧认为影响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原因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目前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归纳为: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冲突,教育价值取向偏离,个体自我意识结构缺失等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2.1 社会生产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1)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的机器化大生产模式,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加强了人机之间的关系而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机器化大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量化和抽象化的进程”,比如商人“不仅要处理数以百万计的金钱,还得应付数以百万计的顾客、数以千计的股东,以及成千上万的工人、雇员;所有这些人都是一架庞大的机器的零部件,商人必须控制这架机器,计算其效能,每个人最终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数字。”[4]如果不进行量化或者抽象化的话,社会化大生产将无法运转。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所应对的维度是数字和抽象的东西,这些东西远远超出了任何具体经验的范围。我们的眼和耳只能在任能把握的区间内获得感知,进而对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但是量化和抽象化的特征不再与我们作为人的维度相适应,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正如在战争中和在自然灾害中的死伤者,我们经常用冰冷的数字表示,很难在人的心中引起应有的震撼。正是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量化”和“抽象化”让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隔离,影响人产生作为人类本应存在的共情,进而影响人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思维方式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可以说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分别是内向的自我反省式的思维方式和外向的竞争式的思维方式。前者强调个人内在的自我突破,后者强调的是你死我活的比拼。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下,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推动下,外向型的竞争思维方式一直占据这重要的位置。“赢在起跑线上”是这种思维的另外一种表达,众多的人这种教育理念趋之若鹜,孩子从稍微有些懂事起,就开始被灌输这种竞争意识,不在乎自己有没有进步,在乎的是排名,能不能超过谁等。这和我国推行的义务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义务教育是保障性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具有非竞争性、非淘汰性的特点,所以现在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很难跟别人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也很难将他人悲欢、社会的问题纳入自己人生的考量之中,进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势必大受影响。
2.2 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
(1)学校教育的初衷有所偏离。对于教育的目的,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观点,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理智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梁启超也曾指出,青年学生求学问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做人。纵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于大学目的的论述,大学它的初衷首先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关于“做人”既涉及到对自己的责任也涉及到对社会的责任,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将继续得到发展。[5]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的教育重心发生偏移,从“德才兼备”倾向于“才重于德”,往往侧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提升,前者是显性的,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得到验证,而后者较为隐性,比较难得到证实,所以高校在考核评估时,往往指标就侧重在于学生所得知识点的考核上,导致了学校的德育被弱化。高校教师在学生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也偏重强调个人责任,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或者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之下,学生要么“得过且过”,要么“奋发图强”,不知不觉间高校便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家庭在责任感教育方面的缺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追求,而当下“成龙”、“成凤”的标准很大部分取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价值导向的指引下,父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让孩子长期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中。导致孩子在不自觉中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无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关爱他人,与他人互助共情的能力。另外现在不少父母本身就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对于家务直接甩给家里的祖父母辈,自己在家就沉浸在手机的短视频中,这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是不利的,父母的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 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了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也和个体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个体因为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其心理资本,即促进个人成长的心理资源的差异,表现为有些人意志较为坚强而有些人意志较为薄弱,意志坚强者在履行某种职责时就比较有责任感,而意志薄弱者稍微遇到困难、挫折就有可能动摇,甚至放弃自己对责任的坚守。另外,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价值这个课题的时候,受外界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工具理性思维往往占了上风,将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对个人的发展理解浮于表面,未能触及人的本质,不能很好地处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甚至将两者割裂开来。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而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统一于人生价值之中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一味的追求自我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的实现,将无法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提倡将自我价值让位于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说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看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看他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的大小。
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我国历史上并不陌生,我国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所以在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经验颇为丰富,有学者曾系统地梳理我国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历史,如李苑静和聂朝昭两位学者分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变迁和反思从中得到的中得到的启示有大致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时代同频共振,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或思想每一次变化都与时代变迁和社会重大变革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其次,社会思潮与主流价值观影响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说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非天生,而是会深受所处社会的主流价值的影响,因为主流的价值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再次,要确保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向和主导权,这直接涉及到高校“为谁培养人”的这个中心命题。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领导,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的关系的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中国青年之所以能勇立时代潮头,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从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经验梳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3.1 营造崇尚责任担当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思潮与主流价值对大学生的熏陶。大学生身处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其思想不得不受到所处社会的社会思潮和主流价值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营造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从国家领导人的层面营造青年担任社会责任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开创性地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尤其对高校师生寄予厚望,多次在视察高校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他强调希望同学们做“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时他指出希望每一个青年都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培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的重要理论指导,他对于如何认识青年、如何教育青年、如何发挥青年的作用,让青年将自身的际遇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联系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的论述,推动了整个社会对青年的重新认识与关注。
2.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都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表达到红色文化中“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6]的呼喊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誓言是一脉相承的。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因考虑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隔阂”,因此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近几年面向青年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工匠精神》、《了不起的匠人》等系列纪录片就能很好地引起青年的共鸣。
3.2 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课堂教育,确保高校在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掌握主导权。高校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任,而高校的课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已有思政课的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思政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近些年,我国也有一些省份的高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专门列入正式课程。2015 年安徽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为本省高校单独设立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分”,大学生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获得相应的学分,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专业进行专业服务,也可以开展志愿活动,进行社区服务等,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又可以打开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大门。2019 年广东省结合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思政课程,以专题的讲授的方式列入限制性选修课,其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同时期青年面临的不同的社会历史任务,以及青年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努力担当其使命,为当下新时代的青年提供很好地借鉴。笔者曾对本院的学生做过一次关于本门课程教学质量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在谈及本门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有何收获时,有80% 以上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和现状有清晰的了解并对当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认识更加深刻。除了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个显性课堂之外,也应高度重视其他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开班式强调课程思政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责任重大。践行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相关课程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3.3 善于利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契机,在解决实际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或思想每一次变化都与时代变迁和社会重大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个体的道德成长发展是通过不断地突破得以实现的。不少心理学家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明个体人格的完善是在不断解除压抑和阻抗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埃里克森提出个体社会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发展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但是同时又暗含了发展至下一阶段的关键“节点”,这些关键的“节点”会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但个体能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阶段,需要借助多种因素和有效的手段加以教育引导才能实现。美国学者托玛和雷斯特进一步指出对个体思想品德阶段性升华的引导不仅要考虑个体所具有的道德推理能力,而且也要考虑正确地解释社会情景中正在发生的事件。[7]也就是说个体道德的发展还需要外在的因素催生,在众多的外在因素中,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有不少学者就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开展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新学工创新中心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大学生影响”专题调研,此次调查范围较广,涉及45 所高校的近2 万名大学生,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5% 大学生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除积极配合外,86.2% 的受访者主动参与了防疫工作,41.2% 的大学生渴望成为“逆行者”,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8]学者刘书林曾指出:重大关头和大灾大难是催熟青年社会化的课堂,人们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和重大事件剧烈冲击的时期,思想上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完普通环境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里程。[9]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会被迅速激活,生存的本能也刺激着人更加急切地去寻求与别人建立合作关系,更愿意把自己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起更多的社会义务,甚至作出巨大牺牲和让步的决心。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在降低其负面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