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美教育: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24 20:17李继
江苏高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大学艺术

李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91)

一、引言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推进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壮举。素质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使人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均衡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项指导美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1]。201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全国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3]推进高校美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校美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和胸怀、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1.高校审美教育的定义。“审美教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席勒1793年的《美育书简》一书,这本书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其出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王国维先生于1903年在《教育世界》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美育这个概念,并将其列为教育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中国美学与教育学是一对密切关联的学科,双方共享一部分重要的概念、术语,互相为对方的发展提供资源、动力[4]。

从审美教育的学科属性来看,审美教育既具备美学的属性,也与教育学关系紧密。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美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般理念、普遍原则、基本理论,因此它是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从微观的角度来切入,教育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方法和策略,将美学的理论应用到了实践层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高校审美教育是一切培养大学生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从理论上看,大学审美教育应该至少跨越两大学科——美学和高等教育学;从其实践的本性上来看,高校审美教育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化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2.高校审美教育不等同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纵观中西方历史,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人们就通过诗歌、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培养人格。古希腊的史诗也是一种良好的形成健全人格的艺术手段。中外早期的教育的初心都是在完善人格,运用艺术的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古代教育的学科分化不明显,因此美育不可能独立出来。在现代大学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是揭示了高校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并没有说明大学美育的独特内涵。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形式和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主观态度。在审美的过程中或是在审美的心理结构中,情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情感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中介形式或直接效应,并没有揭示在美育过程中的价值目标。高校美育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感受贯穿到受教育者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情感、想象、分析、理解和应用),实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整个意识活跃起来,产生一种既轻松又厚重广博的快乐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不能把审美教育单一地理解为艺术教育。理由在于:第一,两者的范畴不一样。审美教育的范畴更为广泛。我们不仅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进行审美教育活动,而且也可以借助对社会生活的美的体验来提升审美修养和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夸大艺术教育的功能,狭隘地把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画等号。第二,两者的内涵不一样。艺术教育侧重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而美育更加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教育目的和功效上远远超越了艺术教育。第三,两者的推进路径不一样。在新时代,我国艺术教育的开展要以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形式确认艺术伦理和艺术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从学校层面合力打造传播以善为美理念的艺术教育,从个人层面以艺术专业教育和审美公共教育为抓手培育具有艺术素养的负责任的人[5]。在高校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倡导学生的和谐协调就是美的体现和身心的愉悦。而这种愉悦不是暂时的和偶然的快乐,而是持久的、必然的快乐,不是身体的快适,而是指心灵的怡悦。

3.正确认识高校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有机结合的过程,坚持手段和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只有我们深刻认识了审美和教育的关系,才能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内涵。一方面,高校在推进美育的过程中,既不能让审美吞没教育,就是把美育变成了娱乐活动,也不能把美育单一理解为情感教育或艺术教育。只有把审美和教育有机和系统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把握美育的独特内涵。

从美育的手段和效果来看,一方面,高校审美教育的效果不应该消融于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中。高校审美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美育课程、丰富学生的美育理论或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是要最大程度提高高校的软件或硬件的审美价值,发挥其审美的教育目的。比如,高校如何布置校园自然景观以及如何实现管理育人,都可以充分体现大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功效。另一方面,高校所采用的审美教育的手段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应该始终服从教育的目的。大学的审美教育,既具备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就是以艺术和美作为教育手段来培养人。

4.高校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6]。大学是产出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地方,因此大学的知识教育重在向学生传授经典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想和探索精神;中国大学的道德教育贵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具有国家精神、民族情怀、世界胸怀和人文关怀;大学体育的培养目标在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健壮的体魄和提高其身心素质;高校审美教育的内涵在于通过适切的艺术或美的教育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各个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最终实现内在的愉悦和人生的幸福。

大学通过知识教育向学生传递美学知识和理论,增进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为审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榜样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自己的外表美、气度美和品行美深刻影响广大学生,而这样的美育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德行。体育不仅具有观赏性与娱乐性,更具有很高参与性。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让自己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欣赏他人的表现或竞技而完善自我人格。大学生对体育审美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审美观,而且体育审美观是大学生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通过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能让学生更深刻、直观地感受美,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美育的效果。可以说,体育在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价值

1.高校审美教育使得大学教育走向完善,更有效地推动了大学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五育并举是党中央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好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高等教育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应该树立的鲜明旗帜。切实推进“高校审美教育”,直接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大学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所在。新时代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引领文化方向、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学[8]。

从本质上说,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人才的优质培养为基点和目标。切实帮助学生多元发展,使之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的大学,审美教育在开发、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使学生发现自然、社会、艺术的美,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身心愉悦,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地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洞察历史,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即通过审美提高了认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校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而且可以激活高校的艺术教育和精神教育,最终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2.高校审美教育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鼓励师生更热情地去体验大学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没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不能走向世界,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我们国家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华夏文化必将引领世界。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新时代青年人的光荣使命和高尚职责。大学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汇集地,也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殿堂。卓越的大学不仅兼容并蓄,而且独具特色,或有着多彩的中华文化的文学元素,或包含着悠久的中国建筑的特色。通过审美教育,高校师生在精神深处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在真、善、美的理念的引导下,就会发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并会按照美的规律去探索和创造。高校审美教育的深入实践,会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亲和力,同时也会唤醒人们去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热爱中华文化和尊重大学文化。一方面,学生会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人伦问题、人性问题,并去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美和心灵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大学活动、体验大学课程和师生互动等,会更加理解大学文化,并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更加热爱华夏文明。新时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启迪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科技、追求美好人生,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架起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沟通的桥梁。

3.高校审美教育促成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品性发展和灵性挖掘。大学阶段往往是人的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强的时候。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净化情感,调节心理失衡状态,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怡情悦性中获得精神的安慰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大学生需要保持着一种适度的平和与亢奋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体验成功,培养个性,使自己接近开朗和高尚,触发智慧的灵性,最终达到提升人格的目的。高校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成长过程中,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审美感知体验,因为这是无法通过知识传授获得的。若想获得这种体验,就必须构建一个独特的场域,促使感知器官和知觉对象发生循环往复的彼此敞开、相互吐露的关系[9]。

高校审美教育必须从知识教育的窠臼中跳出来,与此同时,各种相关的教育形式、教学手段要依据审美感知规律进行改造升级,创建“知觉场域”,使学生全身心沉浸于审美情境中,才能助力学生的个性成长、品性发展和灵性挖掘。

三、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一般把审美教育的形式分成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和科学美育,它们共同构成了美育的完整体系[10]。高等学校在推进美育工作中,可以从以上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1.充分挖掘校园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启迪学生感受大学校园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人”与“景”的和谐共存。大学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的一草一木、高楼、雕塑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感。北大和清华独特的美丽自然景观,不仅让师生沉浸于此潜心教学和励志读书,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去体验其美景背后的历史厚重。同样是建筑,新大楼就不如旧楼让毕业生感到亲切,新建设的高校校区,虽然有了现代气派和豪华,但是却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遍布校园的景石,镌刻着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名言警句,在无言中传道授业解惑,拓展学子的精神世界,滋养着学子的心灵性情,也开启着学子智慧人生。因此,中国的高校在推进特色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应该注重其独特的校园景观,使其与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校训和大学的使命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大学美育的“润生细无声”,使得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人”与“景”的和谐之美,更能感受到大学经历的风风雨雨和励精图治,增强其强烈的使命感。

2.探索课程育人的新路径,使得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能力,成为“社会人”。高校美育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同德育、智育和体育等课程。从宏观上看,在互联网背景和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应该整合大学的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以审美知识系统和审美观点为逻辑起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大综合”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化,构建大美育的课程体系,最终打通学科壁垒,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能力。从微观上看,各位美育教师根据课程模块的设计要求,凭借个人教学经验与科研素养的积累,优化配置公共美育课程资源,并区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加以科学组合,坚持全过程育人[11]。同时,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气场”。美育是任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老师水平高但教学效果不好,不能吸引学生,要吸引学生就要有气场,而这与讲课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内容是一方面,气场、氛围是另一方面,气场就是美本身。大学就是社会,大学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是运用跨界思维,实现内在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实现静态和动态的协调,最终获得身心发展和愉悦,使自己成为能解决问题的社会人。

3.巧妙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修养,重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审美化能较大限度地实现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既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审美素质,增强审美能力,提升审美价值[12]。目前,高校或者通过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如音乐、美术、舞蹈、影视、陶艺等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要求,或者通过举办文艺节和文艺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开设的艺术课程而言,艺术专业的教师更多关注作品的背景、创造技巧、历史地位等,但是对于艺术的审美教育就很难驾驭。对于当前举办的校园文艺活动而言,有些活动为了满足学生的品味,过于娱乐化。一方面,艺术教师要不断通过读书和观摩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育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其他学科中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教师共同担任大美育课程和文艺活动的负责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4.坚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学术研究活动在高校开展审美教育,增进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学是高深知识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师生的科学研究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传播、探索和创造。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这是大学受到社会尊重和崇敬的根本原因。科学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对“真正学术”的追求,探索“真学问”,踏实做“真研究”,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科学研究的规律之美、严谨之美和真实之美。无论在做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学生在未知领域的开拓和对真理的探索都会体验到“学术之美”,让自己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高度融合,从而使自己更好地去面对未来生活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四、结语

美育是伴随人的个体生命始终的“成人”教育活动,致力于在现实中向人持续传导“成其为人”的生命发展自觉。高校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落实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培养“未来人”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是一种超越的教育,绝非是一种简单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或精神教育。新时代的高校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对象的感悟、体验和创造,使学生追求一种超现实的生活,不仅要追求植根于内心的美的精神,也要有美的情怀和追求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美育大学艺术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