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方研究院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实践及路径研究
——以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为例

2022-03-24 16:32刘光武王倩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孵化器载体科技

刘光武,王倩倩

(1.上海交通大学 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江苏淮安 223003)

2015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了系列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高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鼓励政府综合运用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2015年,《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围绕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建立全程孵化体系,提升创业载体功能,促进创新发展。2017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构建开放协同的创业孵化生态,营造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氛围。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活力,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高校科技创业孵化器作为“双创”示范基地,成为社会与企业发展的桥梁,在“双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1]。众多高校以不同方式广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2-4]。当前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从高校实际出发[5],对孵化载体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6]。然而,目前的研究中缺乏高校地方研究院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实践的案例研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为吸引高校资源、政府资源以及淮安商会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在推进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和路径设计,总结形成了高校地方研究院在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对高校科技孵化载体的升级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于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助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科技孵化载体发展现状

科技孵化载体作为我国重要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是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关键纽带[7]。科技孵化载体在培育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效推动了知识技术的创造、转移和转化,促进了创新经济的发展[8]。科技孵化载体的重要功能在于集聚创新要素,通过科技创业服务帮助在孵企业抵御创业风险,提升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进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双创”的浪潮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9]。在国家层面,科技孵化载体能够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双创”升级的背景下,各地方也纷纷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新需求,大力推进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地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国从1987年开始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并一直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10]。经过30 余年发展,我国孵化载体建设运营模式也经历了数次迭代,由1.0 版本单纯的物业型发展到2.0 版本的服务型,再通过3.0 版本的投资型逐渐发展到现在4.0 版本的科创生态型。至今,我国科技孵化载体的数量和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3 206 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5 206 家、众创空间8 000 家。国家备案的创业孵化载体共有3 065 家,国家备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73 家。在孵化成效方面,2010年以来,我国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数量和累计毕业企业数量都不断增长。2019年,全国孵化器在孵企业数为21.68 万个,累计毕业企业数量达16.09 万个。据统计,全国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前5 个地区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北,总数量占比超过54%[11]。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纳入统计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900 家,占全国的1/6,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中,江苏省获得优秀的孵化器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约有40%经过孵化器培育。

科技孵化载体建设经验表明,建设主体多元化能够有效提高科技孵化载体的运行绩效,雄厚的技术支撑是提升科技孵化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构建产业孵化链条是载体发展的目标,持股孵化是科技孵化载体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数量众多的科技孵化载体,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同质化问题严重、资源利用率低。区域内孵化器运营模式比较单一,未能探索出多方参与、混合所有制的科技孵化载体协同发展路径。运营主体多不具备对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能力,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多方资源整合能力差,与政府、社会资本、第三方专业服务等的协同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实现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创新与创业的有效结合。

(2)创新资源集聚效果不显著。科技孵化载体缺乏高端创新资源,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能力亟待提高,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多数民营资本建设的科技孵化载体,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协同能力不强,在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不能提供全流程的专业服务,也无法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孵化服务。

(3)产业辐射效应不突出。科技孵化载体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强,产业的辐射效应不突出,孵化器布局未能充分衔接所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部分科技孵化载体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没能针对地方主导产业创新链上下游开展定向培育孵化,在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攻关、提升孵化机构的产业培育能力等方面严重不足,反哺产业能力较弱。

(4)仪器设施共享机制不健全。大部分科技孵化载体缺乏科技企业研发、小试过程中所需的分析检测的仪器、设备等共享服务平台。当前,多数孵化载体专业孵化能力不足,孵化技术领域较为分散,不能有效地围绕产业方向布局服务。此外,用于共享的仪器、设备投入较大,且入驻企业使用率不高,使孵化载体失去建设动力。

3 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建设运营状况

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是淮安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地方事业单位,旨在深化上海交通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淮安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苏北研究院重点打造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主要包括科创咖啡馆、硬科技孵化器、信息枢纽、创投基金、创新联盟、企业加油站、加速器,旨在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载体的建设,吸引高校资源、政府资源以及淮安商会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支持淮安人创新创业,服务地方创新创业工作。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自创建以来积极引进孵化创业实体和大学生创业团队,技术领域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科技服务等,是一个多元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创业孵化基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的人才优势,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孵育科技项目,用优质科技成果吸引入驻的项目和企业,解决了孵化基地入驻率低、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截至目前,淮俊湾众创空间共入驻企业80 余家,目前在孵企业实体达50 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0 余个,孵化场所面积达1 万平方米。2018年12月,成功获得市级众创空间备案;2019年,成功获得省级众创空间备案、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备案;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将在进一步完善各项创新创业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备案以及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4 淮俊湾建设典型经验做法

4.1 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提升孵化能力

淮俊湾依靠上海交通大学的资源和影响力,经过几年不断探索,形成了集“人才、成果、教育、国际化、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形成了“母体资源、自身能力、当地资源”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运营模式为“苏北研究院+苏北研究院平台公司+第三方项目公司”;人员构成为“学校专家+本地化人才+兼职人员”;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学校院系+苏北研究院+当地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为“高校引入+自主申请+联合申请”;产业化项目孵化为“自主研发+成果培育+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模式为“四技服务+合作实施+作价入股”;导师服务模式为“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企业联络员”。

4.2 完善“四库”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淮俊湾通过深入调研,集聚优质资源,进一步完善“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政策库”的“四库”建设,并积极推进资本库建设,通过丰富创投数据库,努力实现科技金融信息智能化储存、智慧化搜索,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专业的投融资信息交流平台。载体积极与专业投资机构对接,结合资本相亲会、投资沙龙等活动,着力发挥“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的孵育模式,搭建项目对接的桥梁,拓宽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为“科技人员硬科技创业”提供一体化服务,最大程度实现“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的功能。

4.3 搭建“互联网+”平台,提升信息化能力

淮俊湾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面向企业、人才的创新创业在线服务系统,面向各类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系统,面向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创新创业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服务微信公众号和手机端的服务App 等,广泛接受企业的业务咨询和服务需求,及时对接服务资源,发布活动信息。此外,淮俊湾依托苏北研究院搭建生态农业创新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创新服务平台、新材料(精细化工)创新中心、电子控制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等平台,提升专业孵化能力,深入推进科技人员硬科技创业,通过孵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4 优化导师队伍,提供精准辅导

淮俊湾为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科技企业孵育模式,聘请了成功的创业企业家、投融资专家、管理咨询专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专业人员等作为创业导师,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辅导服务。此外,淮俊湾通过内培外引,举办多项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了法律、财务、科研、公司运营、知识产权、政策规划、投融资等方面的辅导,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并根据企业共性需求,不定期组织各方面专家来授课,为创业者提供共性需求培训;对于不同企业的个性需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接相关领域专家,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导师服务。

5 建设升级的对策建议

5.1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科技创新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如果缺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依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将难以为继[12]。因此,科技孵化载体应将一些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应用前景广的项目重点培育,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强孵化载体在集合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能力,深化与所属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共同举办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使高校、科研院所的应用型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持续的研发创新和技术支撑,突出科技创新在孵化载体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政策性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载体实现孵化,力求孵化成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

5.2 实现大型仪器设施共享共用

初创企业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多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难以负担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通过孵化载体专业化建设系统的技术共享机制和提供分析检测的仪器、设备服务平台,吸引和培育专业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现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初创企业便有机会与附近的大型科技企业进行合作,以租借(共享)的方式使用仪器设备进行产品试验和研发,大大降低了企业科研成本,提升了企业研发效率,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为企业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减小了前进的阻力。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既能帮助孵化载体内基数庞大的中小微企业解决创业初期“检测效率低下、专业人员少、资金不充足”等困境,也能为科创企业充分发挥自有设备效率而铺路,并成为两者之间良性互补互动的沟通纽带,促成更多的创新技术合作。

5.3 健全市场化投资孵化机制

建议探索持股孵化模式,载体通过自身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加入,为在孵企业提供纵深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孵化服务。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孵化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吸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参与孵化载体内的创新创业活动,向创业项目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支持和投贷联动、入股选择权贷款等金融服务。汇聚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产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资本力量,共同投入创业基金的投资运作,向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导入产业链和供应链资源。吸纳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为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对应生态圈、对应轮次的投资,引导捐赠、众筹等多种资金形式支持孵化企业发展。

5.4 协同多方资源,创新运营模式

从发展来看,高校创业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共同支持。建议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和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新型孵化载体(科创生态综合体),孵化载体涵盖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园等核心功能。可探索采取“政府支持、园区主导、企业主体、高校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规模化发展”的工作理念。孵化载体通过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协同合作,能够将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丰富经验等有机结合,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金、介、贸等优势资源,实现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国际合作、人才引进和融资服务等各种创新要素集聚,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

5.5 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孵化载体应以企业为基础配备专业化、职业化的运营团队,建立团队职业化、孵化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孵化器管理运营体系,构建有鲜明特色的孵化服务体系和业务专长。推动有条件的孵化载体通过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设施、引进专业化管理人员(团队)、与国内外专业孵化器管理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服务团队中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比和专业服务水平,提高专业孵化能力。针对在孵企业的需求,重点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委托开发等领域开展技术服务。孵化载体可与企业联合建立灵活多样的创业指导机制,增加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中创业导师的数量,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完善的孵化培训体系,开展对孵化器管理人员、孵化服务人员和创业者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孵化器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和能力,提升孵化绩效。建设孵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

6 结语

国家把科技孵化载体建设作为孵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而高校地方研究院建设的科技创业孵化器是实现这一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通过建设淮俊湾科创生态综合体,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孵化载体建设路径,通过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完善“四库”资源建设、搭建“互联网+”平台、优化导师队伍等举措,积极构建“区域科创生态体系”,并为地方研究院建设科创孵化载体提供借鉴经验。高校在建设科创孵化器的过程中,应结合地方产业特点,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机制,让更多的创业企业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中,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创新资源导入、大型仪器设施共享共用、多方资源协同、专业队伍建立等,为科技成果从创造到培育孵化再到产业化的整条科技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支持与服务,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孵化器载体科技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科技在线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