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2-03-24 17:59龙治坚任鹏张瑜胡尚连周蕾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导师科技人才

龙治坚,任鹏,张瑜,胡尚连,周蕾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华丽转身[1]。然而,如何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而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课题[3]。因此,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提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对人才强国战略的积极落实。

1 “拔尖计划”人才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随着对“钱学森之问”的深入思考和理解,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4]。将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和化学等五个基础学科列为首批试点对象,并从国家层面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 所一流高校率先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经过10年的培养,各入选高校根据相关要求,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的战略,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的“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以下简称“拔尖计划2.0”),在原有5 个学科的基础上,将中国语言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基础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12 个学科或领域纳入其中[6]。“拔尖计划”明确提出,选拔培养一批矢志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敢于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勇于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点燃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5,6]。

2 “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的培养要因地制宜,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区域发展,探索出适合于校情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西南科技大学从“创新导师负责模式,推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基于各种平台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依托导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生命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

2.1 创新导师负责模式,推行动态管理机制

“拔尖计划”强调要培养矢志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敢于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勇于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人才,而优秀的研究者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师[7]。因此,我校生命科学拔尖人才班在导师遴选方面,原则上要求导师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且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着重从践行立德树人、已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主持科研项目等多角度考察导师的师德师风和学术水平。同时,遴选入班的学生和导师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实行一对一的双向选择。确定后,学生日常科研训练则由导师负责指导。此外,拔尖人才班始终贯穿“小班化”的理念,坚持宁缺毋滥和动态调整原则,每届从二年级遴选学员30 人(其中25 人为正式学员,5 人为候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正式学员的平均绩点<3.50(平均分<85),或有补考(或挂科)现象,则被清退而返回原来的专业班级,候补学员按顺序递补。这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拔尖计划1.0”仅在北京大学等16 所一流高校进行试点,而地方高校只能根据各自特色,建立校级或院级的拔尖人才班。同时,在综合性地方院校,同一学科涉及不同学院、专业。因此,为了便于学员的动态管理,在原有专业教学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增设拔尖班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我校在原专业课程基础上,结合当下学科研究前沿,设置了高级综合英语、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与实践、分子细胞遗传学、逆境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物科学创新与创业等课程,并结合当下的研究热点,诸如根际微生物和植物、叶际微生物和植物、宏基因组、宏转录组等,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知识拓展和补充。理论教学体系建设紧跟学科前沿,重点关注生物科学的研究热点、难点、新兴学科交叉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专业拔尖和创新创业能力。

2.3 基于各种平台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整合了各种校内外资源,给拔尖班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在校外资源方面,积极联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等川渝高校、研究机构,或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或邀请其研究人员来我校做报告、或与之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利用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德培源中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川德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基地资源[8],让学生深刻理解企业生产需求和国家需求的关系,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在校内资源方面,学校层面协调而使得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面向拔尖班学员开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到相应平台进行创新和研究;同时,拔尖班学员还可以使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所有实验平台。通过校内外平台资源的整合,强化学员的实践教学环节。

2.4 依托导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事物或领域,发现新知的有效途径。因此,基于科研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使他们养成拔尖人才应该具有的学术志趣、品质和专业情感[7]。在科研训练上,不仅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导师的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的研究,还建议导师根据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把握程度,给学生分配相应的科研任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研究,再结合导师的指导,训练自己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试验操作、数据分析、报告(论文)撰写等各方面能力,提高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提升科研素养。

2.5 重视学生科技活动,促进一、二课堂融合

学生科技活动是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拔尖班学员毕业不仅有学分、绩点和科研成果的要求,还要求学员基于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在学生科技项目申请方面,鼓励学生申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精准资助专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在学生科技竞赛上,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I-GEM 国际遗传工程设计大赛等国内外综合性、专业性的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活动,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同台竞技,促进拔尖班师生与其他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这不仅拓展了师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 “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3.1 拔尖班由校级向省级升级,学员矢志科研而继续深造

我校的拔尖班自2016年(即2015 级)开始创建,目前完成或正在运行2015、2016、2017、2018 和2019级五个批次,2020 级招生甄选工作正在筹划中。2020年,我校的生命科学拔尖人才班申报了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为培养拔尖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我校拔尖班学员矢志科研,在更好的高校继续深造。据统计,已毕业的2015 级学员,2 人获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的奖学金,3 人保送了重庆大学等高校;15 人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2016 级学员,9 人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双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20 人考上了重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2017 级学员,6人保送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23 人考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

3.2 创新基金申请又刷记录,“双创”训练立项累创新高

随着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和相应制度的完善,拔尖班学员在申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精准资助专项项目”等学生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2017年,省级和校级项目各立项1 项;2018年,国家级项目2 项,省级项目4 项;2019年,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6 项,校级8 项;2020年,国家级项目4 项,省级5 项,校级10 项;2021年,国家级项目4 项,省级7项,校级7 项;累计获得资助费用约28 万元。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逐渐由单一的“创新训练”向“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诸如2021年的“都市近郊羊肚菌林下栽培、认种服务和下游产品的产业化”(创业实践,国家级),2020年的“水稻重组自交系中的优系筛选及其遗传特性分析”(创新训练,国家级),2019年的基于“智慧林业”的“竹林-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产品的研发(创业训练,国家级)等“双创”训练项目均在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或进行产品开发,或进行创新训练。这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创新能力较强、具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3 科技竞赛硕果累累,学术潜力逐渐彰显

拔尖班学员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主持学生科技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同时,利用这些成果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 项、二等奖7 项、三等奖11 项、优胜奖6;省部级一等奖2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7 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9 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布(2015-2019年)》表明,我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排第67 名,在省内排第4 名;而在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中排第22 名,在省内排第1 名[9]。此外,部分创新成果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已发表在《植物研究》《分子植物育种》《现代化工》《食品工业科技》《畜牧与兽医》等北大核心、CSCD 期刊。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抓手,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创新创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尤其是试验能力、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能力等,其学术潜力逐渐彰显。

4 结语

“拔尖计划”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向“人才强国”顺利转变的有力保证,是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科研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养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如何探索出适合于校情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探索出适合地方院校的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新思路。

猜你喜欢
导师科技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导师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