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研究

2022-03-24 17:59王娜陈晓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评价课程

王娜,陈晓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依托移动互联网络的各大学习平台、QQ、微信等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不断显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被应用到教育领域,移动互联网络对现代高校教学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大力提倡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1]。教育信息化加快了现代高校教学领域的改革进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师生之间实时沟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方面和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传统教育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促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教育形式更开放、教学关系更紧密。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引导终身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2]。

1 相关文献回顾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众多学者探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郎婧等(2013)指出,移动互联网络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课堂互动并拓展了教学内容[3];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模式上,韩瑞婷(2014)认为大致可分为移动互联社区、知识短信、课程游戏、电子书籍、定制配送以及移动互联的搜索六大类型[4];王竹立等人(2015)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了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模式中的应用[5];数字网络化时代引发学习生态的变化,学习理念和模式随之变革,朱卫东(2016)基于网络学习观,从学习成效、评价标准以及活动模式三方面尝试实际应用[6];郑瑞强,赵晨刚(2018)运用扎根理论分析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表明“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也有学者研究微博、微信[8]等新媒体社交网络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类媒介能够帮助学习者与他人建立多元沟通,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认知、分享知识、探讨问题并获取及时反馈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具体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进行了实践探索,如程序设计[9]、公共英语[10]、思政教育[11]以及内科护理[12]等。学者普遍认可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多元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体验情境化以及师生反馈及时化等正向作用。

2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发展现状

科技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络、5G 以及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移动终端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Pad 以及个人电脑等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1.0%;此外,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使用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的比例大约在22%-33%之间(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群体创造了良好的上网基础,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学习模式改革与创新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汲取知识养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在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这种不拘泥于时空的高效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大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13]。“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也催生了慕课等网络在线教学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的也加速了网络在线学习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各大教育平台适时推出免费直播和录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 亿,显示了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巨大潜能。但是,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线上学习模式蓬勃发展并在高校教学实践应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2.1 学生自我约束有待提升,学习成效有待提升

目前在线学习多为自主形式,学习资源具有分散性,学生由于自我规范能力和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的学习规划。多数学生在学习初期对移动互联网络下新型学习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推移,好奇心与新鲜感逐渐褪去,加之在无教师监督情况下,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学习的时间较少,网络游戏等诱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学生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收集资料进行课前准备的人数极少,未能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致使在开展课堂信息化学习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反馈,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学习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学生学习收效甚微。

2.2 互联网学习资源良莠不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各式的学习平台、海量的知识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在搜索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相关学习资源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会受冗繁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开展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校园网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也频繁发生。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自我要求不高,管理松懈;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开展学习活动仅处于发布信息、上传资料、课堂签到以及低频率的讨论等初级阶段,课堂趣味性较弱,交互性较差,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2.3 教学管理不严,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众多课程都引入了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但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在线学习认识不足,没有进行良好的课程运营管理,致使师生在实际教与学中缺乏持久的热情与积极性,在线课程资源运用效果欠佳。另外,学生成绩评定仍以单一评价方式为主,评价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线上课程,教师只参考课程任务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在期末查看软件后台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讨论等)不予重视。对于线下课堂,大多数高校学业考核形式上由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构成,但实际大多依据期末考试成绩,部分学生考前临时突击也能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

3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改进措施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充分发挥其资源和平台优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尤为重要。针对当前高校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发展现状及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依托微信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微信平台的日渐成熟,促使其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能不断显现。教师可通过创建课程微信公众号,设置推荐学习、及时答疑以及开设讨论专区等板块,引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首先,教师整合移动互联网资料库中相关课程的优质学习资源,上传至课程公众号推荐学习板块,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利用碎片化时间下载学习,节省搜索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答疑板块向教师反馈,教师予以及时回复。最后,学生可在讨论专区板块发布或留言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就同一问题得到不同角度的想法,展现集体智慧,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2 引入移动终端设备,颠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

强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学习工具性能,适当将其融入课堂,颠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既保持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又发挥在线移动学习的实时性、便携性、广泛性、交互性以及情境化等独特优势,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利用移动终端优势,教师可以实时分享相关专业资讯和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移动学习平台参与互动讨论,围绕课堂任务开展个性化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重难点内容,随时利用平台题库进行在线测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回顾和补充;对于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允许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查找资料,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热情。

3.3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高校应构建多主体、多环节的教学评价体系,从以往的单点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打破大学生现有的应试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其进行全方位过程性评价,构建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终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单一评价方式,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此外,基于移动教育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学习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还可以对学生线上学习进行评价。通过将学习过程和考试结合起来,在教与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是对传统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其迎合了大学生碎片化、网络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具有学习便携、资源广泛、反馈及时、交互性强等优势,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促进作用。高校应结合教学实际,推动移动互联网络学习模式的应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评价课程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