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琦琰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1]这为我们推动青年工作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指明了方向。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回答好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重大课题,应着力把准团结青年之脉、掌握组织青年之钥、善用动员青年之法,引导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2]。与过去相比,他们成长的物质条件更为充裕,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富足,身心素质向好向强,见识阅历更加广博,他们更加具有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表达,更加关注利益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3]。团结最广泛的青年群体,扩大青年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就是要使青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到青年本身,坚持以青年为本,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用心关切他们的多元需求。在“关键处、要紧时”的“拉一把、帮一下”,最能获得青年内心深处的信任和认同。这是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一切青年工作的重要基础。
青年因其所处的特殊人生阶段,本身就会遇到很多“成长的烦恼”。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各类安全挑战接连不断,一系列世所罕见的困难挑战给青年群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切的影响[4]。当代青年在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压力和困惑,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需要破解。如“蚁族”的聚居窘境、“房贷一族”的苦恼、“小镇做题家”的无奈、互联网企业青年的“996内卷”、高校的“青椒”之痛等,这些都是当下不同青年群体现实困境的写照。
想他们所想,就是要聚焦青年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着力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一是要全面把握需求。青年的需求是多样的,也是具体的。要整体把握和分析研究广大青年的实际需要,关注倾听并积极回应他们的所思、所忧、所盼,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二是要实施精准服务。随着青年群体分化的加剧,青年群体间需求的分层性、差异性也在加大[5]。要针对不同青年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特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供更精准、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服务。三是要整合社会力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青年的困难和苦恼伸出援手,对青年所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年的合力。做青年的“贴心人”,让青年一代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自然能赢得青年的信赖与拥护,团结凝聚青年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进取,最有激情和活力,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是青年的本质,也是这一群体的根本需求[6]。大多数青年渴望成功,渴望提升自己,渴望自我个性彰显和价值实现[7]。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迫切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并在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
想他们所想,就是要重视青年的自我发展愿望,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一是要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服务保障,既包括在直接关系青年发展的领域,完善青年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青年发展的制度体系、创新青年的培养与激励机制,也包括在社会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给予青年充分照顾,让青年优先发展,最大限度增强青年的获得感。二是要提供优质的发展机会和锻炼平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创设更为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所长、增长才干、有所作为。青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积极性,是推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潜在动力源[8]。要做青年的“助力人”,保护、调动并发挥青年的这种积极性,引导和激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更好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青年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和确立,加上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难免会有迷惘、困惑、彷徨的时候,迫切需要人生航向的指引。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指导”[9]。
想他们所想,就是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好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引导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青年最具理想主义气质,最易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10]。要找准思想政治引领切入点,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发展,切实帮助青年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激发青年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纽带,用好凝聚青年的最大公约数,引导青年“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要教育引导青年把青春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上,并积极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自觉行动。要做青年的“引路人”,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回应和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与他们形成基于价值认同的最牢固联结,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传统的青年工作主要依靠行政组织体系把青年组织起来,通过科层制组织管理方式发挥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当代青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激发了广大青年对自我价值和主体利益的追求,从而引发了大规模地域和职业的流动[11]。传统的依靠工作单位把青年组织起来的模式日渐式微,在很大范围内“失效”。一方面,单位等已不再是青年唯一的依靠力量[12],青年的社会流动更加频繁,职业选择自主多元,越来越多的新兴青年群体出现在原有单位组织覆盖之外,难以按照传统模式“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聚集方式,基于物理空间的现实社会网络不再是青年联络聚合的唯一方式,虚拟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他们更喜欢、更活跃甚至更主要的社交阵地,在这一空间里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位等组织。因此,新时代要把青年有效组织起来,应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组织规律,主动深入青年所在的场域,积极构建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不断做强把青年吸引、组织、集聚过来的“磁场”,为动员扩展到最大范围创造组织条件。
青年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既要用好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一线,又要针对当前青年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增强在青年中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在青年社会分布更加分散的今天,特别要善于“跨界”开展工作,深度介入并活跃在青年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与青年的最广泛联系,同广大青年打成一片,着力增进与青年的感情。
首先,要跨越地域边界。“群团组织不能坐在机关里做工作”[13],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是工作阵地。青年工作者要走出自己固有的或熟悉的工作地域,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延伸到网络空间,扎根于广大青年,在常态化联系交往中亲近青年,“沉浸式”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普遍需要和个性诉求。其次,要跨越群体边界。拓宽联系交往的工作对象圈子,主动融入到各类青年群体中,特别是要与相对不熟悉的群体、行业的青年交朋友,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生代农民工,理解特定群体的所需、所思与所惑,让工作有的放矢。再次,还要跨越知识边界。拓展既有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加强与青年相关的各领域知识和政策的学习,提升服务不同青年群体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14]。只有经常到青年中去,学会与青年打交道,跟他们“说上话”,为他们办成事,不断密切与青年的交往关系和情感联系,才能保证青年工作始终“找得到青年”。
随着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当前青年群体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聚合特征,这就是“圈层化”。因趣缘关系聚集形成的特定圈子,已成为青年交往的重要场域。由于圈层文化的显著差异,不少青年往往只追捧、关注自己圈内的热点,只停留于圈层内部的舒适区之中,导致“圈里人”与“圈外人”经常无法互相理解[15]。因此,把青年有效组织起来,不仅要主动“跨界”走到青年身边去,还要积极“破圈”把青年吸引和聚集到我们身边来。
青年工作要主动“入圈”,善于寻找并融入到青年聚集的各个圈层,成为他们志同道合的“圈里人”。在这个青年自主选择并更加认同和信赖的“圈子”里,通过相似偏好的话题拉近彼此距离,倾听更真实的声音,了解更真切的需求,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人们的利益诉求、态度立场、行为模式等,会受到他们所在的各种圈子的影响[16]。基于此,入圈不仅要“在场”,而且要有效发声,用主流价值影响和引领圈内其他成员。与此同时,青年工作又要积极“出圈”,打破圈层壁垒,走出“自娱自乐”的内循环,与其他圈层形成沟通互动,增强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创新打造蕴含主流价值的文化产品,如近年火爆出圈的《后浪》《觉醒年代》,善用传播法则吸引和打动更多青年,在聚拢青年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加强思想引导;另一方面,要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纽带进行有效的组织载体设计,如组建年轻人热衷参与的青年社群,打造具有黏性的品牌项目,吸引更多青年直接参与到青年工作中,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有获得感和认同感,从而真正实现“抓得住青年”。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平台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流量”担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众人物,如文体明星、文化名人、专家大咖等,也包括依靠自媒体平台积聚起个人影响力而走红的各种“大V”、“网红”等网络名人,如B站UP主、直播平台主播等。他们往往拥有数量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忠实“粉丝”群体,深受年轻人关注、喜爱和追捧,对其所在领域或社群的青年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组织聚合能力。他们是青年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把一个个不同地区、行业甚至不同喜好的青年个体联结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有才华、有能力、有创意的青年的工作。因为这些青年在青年群体中影响大、有号召力,把他们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对做青年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17]青年工作要将青年群体中的这一重要力量纳入工作视野,引导他们担当社会责任,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具体来说,借助“流量”的力量可以有以下途径:一是直接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素养高、社会影响好、号召力强的“网红”,赋予政治身份和地位,如担任各级青联委员、兼职团干部等,让他们代表青年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二是引领主流价值,发挥他们专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加强优质内容创作,生产和推送更多有价值的爆款,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线上线下亮相发声,在涉及重大时间节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事务等话题时,通过社交平台的转发互动等发出正面声音,或是邀请他们参与公益服务、创新创业、文明宣讲等活动,把流量转化为正能量;四是用好“现身说法”,挖掘培育“草根网红”的闪光点,讲好他们在各自领域内与祖国共同奋进的生动故事,激励和引导青年奋发向上。总之,借助这些“编外”力量,在他们所在的“影响力领域”发挥“明星效应”,释放正向价值,实现对青年更广泛的连接和组织。
当前,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双向传播等特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青年的接受习惯。当代青年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18]。如果没有对这些变化进行充分观照和回应,而是一味沿用过去的如行政命令、文件传达、开会布置、宣传口号等动员方式,显然很难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动员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大打折扣”甚至“失灵”。面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青年群体,不能沿用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模式,而是要遵从青年接受观念的思维逻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渗入思想引导[19]。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效实施青年动员,除了继续发挥和完善传统动员方式优势,还要主动适应和照顾青年特点,用青年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最大可能争取动员青年的最佳实效。
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20],而且给他们带来了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行为倾向的全方位影响。在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今天,青年工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介入青年的媒介化生活,扎根到他们活跃的网络空间,运用他们喜欢用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开展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青年接受习惯的动员工作,让动员更有广度和力度。
一是要抓好渠道建设。全面进驻到青年聚集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构建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等多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形成传播规模效应,畅通联系和动员青年的渠道。既要善于发声,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又要敏于捕捉,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和舆论热点。二是要抓好内容生产。不论在革命、建设年代,还是在改革年代,社会动员都要以满足被动员者的切身利益为实现条件,一切脱离被动员者切身利益的社会动员都不可能持久[21]。内容上找准与青年普遍需要、利益诉求、兴趣爱好等相契合的切入点,善于从青年视角、青年立场阐述动员主题,把“我们所要”与“他们所需”结合起来,寓动员目标价值于吸引青年的内容之中,实现动员信息的有效接收。三是要抓好“深耕细作”。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青年动员,并非搭完平台就可以一劳永逸,也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短期热度,而是要持续优化运营以更有效地“圈粉”青年受众。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风格和用户特征,如微信公众号的图文并茂、抖音的短视频、B站的“二次元”等,有针对性、差异化地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通过打造特色品牌、科学设置议题、平等互动交流等不断提升活跃度和影响力,持续吸引不同青年群体的注意力,有效提升用户黏性与忠诚度。
年轻人喜欢求新求变,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做好青年工作,必须有能力引领时尚、引领风气,这样才能把广大青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来,把他们最广泛地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2]青年工作要抓住青年的注意力,首要的是在传播形式上让他们眼前一亮。只有贴近青年的时尚诉求和个性表达,才能吸引青年的广泛关注。面向青年的动员也要充满青春气息,契合青年接受习惯,紧跟时代潮流,学会时尚包装,掌握青年语言,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年轻态”方式吸引和打动青年。
一是使用具有青年特质的语言。青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极具个性化和形象化。动员输出要善于运用青年熟悉的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唤起他们的亲切感。如果不掌握他们的“通用语言”,只会“话不投机”,导致青年“敬而远之”。二是开发生动的新媒体作品。根据青年的阅听偏好,借助图像符号的视觉吸引力,通过善打多媒体技术的组合拳,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将“大理论”变成“小故事”[23]。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融入艺术、时尚、情感元素,把“有意义”的内容用“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地讲好新时代奋斗故事。三是打造时尚的青年文化活动。将时下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剧本杀”、舞台剧等形式移植到青年工作中,设计符合青年需求又有主流价值导向的工作品牌和项目,赋予仪式化、沉浸式、体验式元素,吸引青年在互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引领。
新媒体出现后,与之前青年作为动员客体截然不同的是,青年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动员青年更加注重青年本身的自动员[24]。青年在对动员的响应和接受上呈现出更多的主动色彩,动员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员能否触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情感是连接思想与行动的纽带,引发青年情感共鸣是动员的有力触发点[25]。在进行青年动员时,要充分考虑青年的个性特征和情感需求,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用生动鲜活的事实说话,合理运用情感要素,唤起广大青年的情感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在情感互动中实现感召动员。
做有共情力的动员,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接地气的内容、生活化的讲述入手。首先,聚焦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普通人的生活最贴近青年实际,“平凡的大多数”更容易使青年产生“与我相似”的身份共鸣,也更能被身边可学可做的同龄人榜样所感召。其次,接地气的内容更容易贴近青年。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日常话题拉近距离,增强真实性和亲切感,使青年产生“与我有关”的在场感,诱发情感体验。再次,用生活化的讲述打破传统动员的宏大叙事。摆脱说教式动员,跳出公文化、程式化的叙述框架,用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写出最扣人心弦的故事,用带有烟火气的“大白话”打动人心,使青年沉浸其中同频共振。用青年喜欢的叙事模式讲好普通人的故事,符合青年的认识规律和接受习惯,能够建立起强烈的情感连接,让青年在共情中产生共鸣,主动接受动员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