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意涵、目标建构与实施路径

2022-03-24 17:34徐国民王国洪
青年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时代

徐国民 王国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传承红色江山的历史接力棒终将要交到青年一代手中。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青年红色教育活动,对于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与远大志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面对多元文化碰撞交锋、网络社会媒介传播的新形势,红色教育还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方式表面化和浅层化、知与行转化困难、主导力不强、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制约了红色教育对青年成长的作用。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对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体系与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意涵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的内核。红色基因作为一种特殊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回答时代的诉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的群体特质与时代发展赋予青年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对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

(一)红色基因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存在形式

红色基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态,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而凝练积淀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红色文化最为本质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文化、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强烈的爱国情怀、厚重的精神品格,是辨认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密码”。解码党的红色基因,首先应从认识和理解红色基因的本质规定入手。

红色基因作为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凝结形成的先进文化因子,主要有以下四重规定性: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的思想旗帜。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一百多年前,一批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决心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推翻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奋斗。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为党的红色基因,为坚定信仰矢志奋斗、为实现理想不惧牺牲,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二,忠实的人民立场是红色基因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丝毫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如此闪亮璀璨,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动摇。党的红色基因沿历史轨迹一脉相承,精神谱系随时代变迁发展壮大,这个“脉”就是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第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红色基因的鲜明底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红色基因的灵魂所在。在革命年代,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面对流血牺牲依旧保持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广大人民凝聚起来团结奋斗的时代主题。第四,厚重的精神谱系是红色基因的强大支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惧流血牺牲、矢志拼搏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些饱经岁月沧桑而历久弥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着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寻找继续前进的智慧与力量,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与定力。

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红色基因,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样态的红色基因,一种是物质样态的红色基因。首先,精神样态的红色基因是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的,表现为信念、信仰、价值、目标、追求、情怀等要素,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鲜明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面貌就是这一形态的直接体现。精神通常内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与行为之中,起着调控和枢纽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并在时代发展中延续与传承下来。其次,物质样态则是红色基因借以寄托、表达与传播的各种物质载体,它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容,反映着党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与崇高品质,见证着党领导人民的光辉革命历程,是一种外显性的文化形态,是红色基因内化为内心信念后转化为社会实践与个体行为的传导媒介。例如,文学、艺术、美术等文化载体表达着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诉求,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载体传递着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复兴而无私奋斗的革命英雄故事,革命文物、历史遗址等实践载体见证着党领导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不屈斗争的革命历史,这些物质形态是展现革命精神的标志物,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二)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

红色基因传承百年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经过岁月沉淀而历久弥新,而且体现在对青年运动的价值导向与方向引领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青年工作,充分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轨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团结广大青年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革命根据地通过兴办补习班、创建青年组织、发行青年刊物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敢于牺牲、不惧困难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青年,锻造了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选树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典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辛勤奋斗、投身劳动、发展生产、建设国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结合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与劳动技能,改造青年的主观世界,使青年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行与扎实技能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重点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成长要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在加强思想教育中进一步端正青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四有”青年为改革开放事业夯实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强烈的历史担当,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青年的精神世界,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于脱贫攻坚、支援西部、建设乡村的新时代强国实践,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将青年锻造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现代化建设号召青年奋发有为,更加需要运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使之成为一代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旗帜与精神引领。

(三)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意蕴

首先,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是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强大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1]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离不开青年一代的担当作为,在广大青年心中埋下红色基因的美好种子,让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的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其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孕育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党的红色基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青年培养的必要环节。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蕴含时代发展的精髓,具有穿透时空的育人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仰,向革命先辈榜样学习致敬,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更大担当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党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期许和基本要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关键是要激活青年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青年继承革命传统,成长为具有过硬政治品格与良好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再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前行道路上不断砥砺初心、矢志奋斗。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历经时代变迁而不变质不褪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动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解放、解决温饱问题、消灭绝对贫困,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昂首自信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时刻牢记的初心与使命,红色基因正是这一初心使命的精神载体与文化表征。迈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红色基因已经渗透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环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领域,使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愈加强劲,锚定目标不放松的韧劲愈发坚毅。

二、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体系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对于青年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青年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青年接受党的先进理论的教育过程,就是青年的知、情、意、行互动统一的成长过程。明确红色基因当代传承的目标体系,构筑起青年成长的价值航标,是开展青年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行动指南与目标导向。只有建构起自觉学习、自觉认同、自觉努力、自觉践行的完整体系,在知识、情感、思维与行动四个维度自觉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实现知、情、意、行的正向发展,才能将新时代青年培养为党的红色事业的后继者与接班人。

(一)构建自觉学习的认知体系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革命故事不断积淀生成的红色传承史,谱写了民族复兴的时代篇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广大青年接受红色教育的宝库与土壤,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红军万里长征等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使红色精神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历史是精神的载体,在历史中精神得以生成。精神的传承区别于学习知识,历史体验感是其生成的重要前提。传承红色基因的首要环节就是学习历史、体悟历史,将自身代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中,以亲历者的视角思考近代中国的道路抉择,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又何以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自觉认同的情感体系

丰富的情感体验、细腻的情感表达、强烈的情感共鸣、生动的情感渲染是红色基因表达的基本特点。在党的红色历史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家国天下、匹夫有责的拳拳赤子之心,又能感受到忧国忘家、舍身报国的无私奉献之举。正是因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表达,红色基因才能有如此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人振奋精神、备受鼓舞。在谈及红色基因的培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情感逻辑,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突出特点与独特优势。以情感逻辑强化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要在情感认同上下功夫,以正向的道德感、价值感、责任感等引导青年在情感上自觉认同,激发青年的民族尊严感与国家荣誉感,找到自身经历与国家发展相契合的共鸣点,为奋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积蓄力量。其次,要将情感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制度认同与国家认同,以更加蓬勃、振奋的激情与活力在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构建自觉努力的意志体系

意志是在复杂多样的利益权衡与思想矛盾的激烈交锋中确立起来的,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理性体现,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起着调控和制约作用。个体吸收了知识与情感,并依据社会要求与自主原则确立起行为目的,并内化为自觉的意志品质,最后转化为行动,这样个体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才算完成。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维护人民利益不惧牺牲、英勇顽强,革命先辈身上坚如磐石、覆盂之固的强大意志,正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赢得一切伟大胜利的秘诀所在。进入新时代,我们所处的方位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5]没有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品质,就会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迷失前进方向,就会在各种困难与挑战面前畏惧逃避,只有充分调动强大意志所具有的坚韧品格与决心毅力,才能激发出红色基因中蕴含的无限精神力量。锻造坚定的意志,需要青年一代自觉努力、刻苦锤炼,不断用科学的理论与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新征程上开山拓路、勇往直前。

(四)构建自觉践行的行动体系

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在于践行。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时代传承,不仅包括认知、情感、思维层面的建构,更在于行动层面的选择与践行,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个体的行动不仅能够检验自身文化传承的信效程度,也能够在全社会弘扬学习模范、致敬英雄的正向氛围,深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6]综观世界文明历史可知,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民族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是在对本民族精神的力学笃行中淬炼而成的。不经过亲身实践,无法真正在内心认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是大有可为的一代,也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只有在为党和人民奋斗的伟大事业中磨砺斗志、增长本领,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业绩。

三、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

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应当遵循青年教育规律、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与知行矛盾运动规律,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同步发力,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有效机制中推动红色基因走进青年心里、走向青年灵魂深处。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升知识自觉

1.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抓好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生动展现,蕴含着历经岁月洗礼而依旧耀眼的深厚历史积淀与强大精神力量,是指引青年奋斗的不竭精神滋养与智慧启示。通过学习理论,尤其是学习党的历史,最根本的是要帮助青年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看待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提升理论领悟能力的最好方式,要用好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契机,自觉引导青年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自主学习、集中研讨、专题报告、理论宣讲等多样形式,将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传递到青年第一线,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教育广大青年勇立时代潮头,努力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灌输正确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是壮大主流舆论、传播红色声音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发挥好思政课在青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深化青年的认知。以鲜活的革命人物、历史事件,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过程中的艰难曲折,讲清楚革命英烈在面临死亡与胁迫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品格,讲清楚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以清晰的故事脉络与情感渲染培养青年的历史认同与使命担当。其次,要以讲道理的方式激发青年的理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7]由于当代青年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与革命年代相距较远,加上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歪曲诱导,青年就容易对党的革命历史、对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产生困惑与质疑。因此,应当借助深度剖析、还原历史、事件模拟、结合现实等手段,廓清青年的思想困惑,使青年在价值冲突、利益权衡和关键抉择的理性思考中达到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再次,要以讲问题的方式砥砺青年的自觉担当。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映照现实、启迪未来。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进入关键时期,要引导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砥砺强国志向和使命担当,在为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力拼搏、勇毅前行。

(二)运用红色资源,强化情感自觉

1.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发挥红色基因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8]伴随着党成长壮大而发展起来的红色资源,见证着我们党的艰难创业历程,是我们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红色基因的固态呈现方式,红色遗迹、红色故事、红色文物等红色资源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与不惧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青年红色教育的“活教材”与“补钙剂”。让青年在带有强烈感染力的红色资源中接受精神洗礼,是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用好文化载体,必须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引导青年走进历史陈列馆、革命遗址、英雄故居等红色基地,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让伟大革命精神融入血脉、沁入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革命人物、先进典型也是红色基因的动态展现,同样是对青年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就不能局限于在书本中学习、在画像外欣赏,必须充分调动文化载体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用动态的展现形式解读红色基因,用情感渲染气氛,用共鸣激发认同。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寻访生活轨迹、重拾人物记忆等多样形式,充分展现革命先进典型身上的信仰信念、人格风骨、家国情怀,挖掘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发挥榜样的模范引领作用,使青年在体悟真情实感中更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提升红色基因的吸引力。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文化内涵,表达文化想要传达的创作意图与价值内核,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表达效果与受众的接受程度。近年来,卡通形象、创意周边等文创作品在青年朋友圈中刷屏,更加丰富的创作形态,更多的青年人参与,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土壤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红色文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提升红色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赋能。新时代,要整合高校、博物馆、社会机构等文化创作力量,开发音乐、文学、影视、动漫等多样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容载体,推进文化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文化传承新渠道,进一步挖掘“文创+”新形式在培养红色基因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文艺工作也是创新文化表达、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革命历史题材与主旋律艺术作品激发了红色基因的时代脉搏,深受青年认同。把文学艺术融入教育引领青年工作体系中,要把服务青年与教育引领青年结合起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创作出更多书写青年奋斗历程、赞美青年优秀品质、塑造新时代青年形象的主旋律电影、电视节目、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成为一代代青年的榜样,始终在价值、情感、精神上引领青年进步。

3.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传播手段,增强红色基因的传播力。在传播手段上创新,推动红色基因走深走实,是开展青年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传播红色文化的良好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一方面,要立足传统传播媒介,利用传统媒体比较优势。传统媒介因其分布广泛、重点突出、可获得性强、内容权威等特点,在受众基础方面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要增强宣传报道意识,紧扣红色主题和舆论焦点,精心打造贴合青年特点的红色专题栏目,用好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大众传媒,结合时代特色推出红色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公益广告、红色出版物等,不断提高红色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向网络平台进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做大做优互联网传播平台。互联网平台集合了图像、音频、视频、直播等传播渠道,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和维度性,更加顺应年轻人活泼跳跃的思维特征,这正是传统媒介有所欠缺的。要融合抖音、快手、微博、知乎等青年网络社区平台,创新运用5G、AI、VR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的融媒体传播体系,力求在符合时代潮流和切合青年需要基础上不断推出网络文化精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青年网络生活中,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教化育人作用。线上线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多维协作,耦合于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奏响红色主旋律中迸发出强大传播合力。

(三)弘扬伟大精神,坚定意志自觉

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9]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进行了最为生动的伟大结合,创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激励与鼓舞着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赓续党的红色精神血脉,使伟大红色精神成为指引新时代青年奋发向上的人生路标与精神支柱。

1.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魄,是民族血脉的精神根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壤之中,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红色基因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积淀与精神溯源。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要将爱国主义作为一面鲜明旗帜,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活动与国家庆典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抗战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时间节点组织青年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色基因,砥砺奋斗强国的远大抱负,实践投身报国的使命担当,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与自觉行动。

2.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红色基因传承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红色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红色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现代制造业的经济基础,而发展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现代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从这一意义上说,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通过寻访大国工匠,重温红色记忆,将红色故事融入产教融合、专业实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当中,用红色文化滋养工匠精神,将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3.发扬伟大斗争精神。矛盾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本特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的鲜明体现。正是在斗争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拥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0]。新征程上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青年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复兴使命,以红色基因激活斗争意志,自觉磨砺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既要善于谋划,又要积极作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做好准备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四)拓展实践渠道,培育行动自觉

实践是提高人对理论领悟力最为深刻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毛泽东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对知行关系作了深刻阐释,指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1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检验标准,认识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不断检验自身、发展自身,才能达到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高度统一的贯通境界。

一方面,要聚焦校内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学习依旧是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主题,青年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学校中塑造自我。同时,学校教育是一种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必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学校教育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不仅有思政课、社情国情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有专业核心课、见习实训课、实习实践课等专业教育课程,能够保证教育内容贯穿课程体系的全方位各环节,增强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内实践,就是要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当中,既要充分运用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视频观看、体悟交流、课内讨论等方式达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创新课程组织方式,把红色基因嵌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讲思政课、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研学课程等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践渠道,链接社会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2]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于回归社会实践。社会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将汗水挥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将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这样的教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局限于书本和学校,是无法培养出社会化新型人才的。把讲台搬到田野中,搬到训练场上,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解答困惑、启迪思想,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开展红色教育要结合巩固脱贫成果、科技创新、理论宣讲、西部开发、义务支教、科教文卫“三下乡”等多样实践形式,引导广大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坚定强国报国理想信念,到建设伟大祖国的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