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锐◇
《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可见巴人作为族属可追溯至远古。夏商时期,“巴”作为地域、部族和古国名称见诸文献,巴文化起源于鄂西地区①杨华:《从鄂西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历史学界将“巴文化”定义为在巴国疆域和领土上由巴人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区域文化,它是巴民族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蜀文化、楚文化等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巴文化横跨川、渝、湘、鄂、黔、陕等地区,拥有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与传承脉络,根据三峡考古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巴人在巴渝地域所进行的伟大创造,证实重庆地区曾是巴人先民的活动中心,亦是现今巴人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巴文化是巴渝文化之根,它必然影响巴渝文化的发展,决定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承的文化主旨和内涵②曾超:《巴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及其影响因素》,《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当前,文旅融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重庆文旅形象历来主打山城名片、火锅文化、革命圣地。近年来,在旅游开发方面强调“网红模式”,一定程度上为重庆文旅发展带来大量客源,但对于巴渝文旅品牌缺乏系统规划,青年群体很少因为巴渝文化这张名片而选择前往重庆。与之相较,四川达州提出打造“巴国故里 ”巴文化中心,而湖北地区则以“巴楚文化”为鲜明特色,作为长江上游的重庆在巴渝文化挖掘与提炼方面明显稍显薄弱,同四川“蜀文化”相比更是稍逊一筹。因此,将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相结合可丰富重庆文旅体验,多元化重庆文旅形象,同时能为巴渝非遗保护与知名度提高注入内生动力。
巴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属于西南山地区系,其文化类型也必然属于山地文化,这是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①周兴茂:《巴人、巴国与巴文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重庆作为巴文化重要承载地,形成了具有地方山城特色的传统巴渝文化,留存大量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可将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表演艺术类:包括号子、山歌、巴渝战舞,例如祭祀神灵的傩舞、八宝铜铃舞、豬草铁鼓、巫音等;还有巴人祭祀先祖的土家族撒叶儿嗬、酉阳古歌等;土家族作为现代巴人后裔,摆手舞与土家风俗更是巴渝表演艺术类非遗代表。
图腾崇拜类: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血祭白虎”。《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使》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尚虎”精神信仰起源于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为白虎的传说,古时候,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人们需要找到精神上的保护神,于是凶猛嗜血的“百兽之王”就成为巴人的文化图腾。巴族还是一个多动物崇拜的民族,史籍和考古发现证明,巴人曾有崇“蛇”、崇“鱼”、崇“虎”、崇“鸟”习俗②杨华,丁建华:《巴族崇“鸟”的历史因由》,《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以及崇拜“龟”等习俗③王富秋,黄美云:《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传统民俗类: 包括有自然崇拜形成的如“山神庙”或“山王庙”民间习俗;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由请水、护水、俸水、还水四部分组成的万盛区“黑山水龙民俗文化”;此外巴族先民以盐互市、互通有无,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至今仍保留着巴人盐运民俗。
传统体育类:巴人尚武,骁勇善战,以巴渝武术最具代表性。
传统手工技艺类:巴族先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掌握了高超的冶炼技术,主要包括柳叶形剑、圆刃钺、直筩有系环的矛和多种形式的戈,均有一定特色。土家族织锦工艺(西兰卡普),巴族酿酒,制茶,陶器漆器,食盐加工等制作技术,都是对巴人手工技艺的传承。
民间文学类:巴人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包括先祖传说神话故事,英雄传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故事,爱情故事,例如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重庆,交流旅途见闻,口耳相传,形成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这些类型多元,传承久远,深刻烙印巴渝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巴渝文化历史传承的见证,更记载这个辉煌民族的光辉过去。
重庆市先后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条例保护传统非遗,通过建立相关名录排查全市非遗资源,先后公布6 批707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00 多项。但由于非遗数量过于庞大,加之重庆非遗地域分布不均带来的保护差异,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不容乐观。
土家族吊脚楼制作技艺被现代钢筋水泥所代替。哭嫁习俗本是土家族女儿出嫁需要遵循的婚俗习惯,现已成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包装而异化为每日登台的表演,传统非遗原始意趣遭到严重破坏①车冠琼:《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建与管理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35页。。各大旅游景区售卖的部分非遗文创产品粗制滥造,大同小异,且由于缺乏商标保护意识,仿制低廉的纪念品充斥市场。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售卖的一些含非遗元素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吸引力,且多为机器流水线制作,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在过于追求利益的商业化打造下,游客难以感受传统非遗魅力,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非遗原真性。
巴渝手工技艺制作精细,耗时费力,年轻人难以精心学习。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3 位,平均年龄已年过50,民间传承力量仅为20 人左右,且多为年长者,该项技艺面临失传风险②王竞一:《生产性保护模式下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之路研究——以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近年来,重庆市辞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已达6 人,健在者平均年龄高达72 岁,400 余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66 岁③黄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一半以上超70岁》,环球网,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 JOWD5.2015-08-28.,可见巴渝非遗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将助力贫困山区实现振兴发展,这对巴渝非遗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家语在重庆难觅踪迹;酉阳古歌、巴渠童谣等文学作品鲜为人知;盐运、社火等民俗活动不再兴盛;川北山歌、川江号子、巴象鼓舞、南部傩戏等传统歌舞戏剧无人问津,大量的传统祭祀歌舞表演被现代快节奏的多媒体演出所替代,在现代化冲击下,部分巴渝非遗还没来得及发现就已消逝于历史文化长河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发展变迁。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洗礼,享受独特资源禀赋,保护和利用巴渝非遗不仅利于地方文化软实力提高,同时能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贡献非遗力量,巴渝非遗旅游利用价值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历史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是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④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8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口传心授的历史,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文献材料研究不足,成为了解地区民风民俗、礼仪信仰的重要方式。游客前往不同区域,往往更渴望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发展以感受不同文化氛围,因此历史价值成为重要旅游吸引元素。例如,作为巴渝传统舞蹈代表,土家族摆手舞已有千年历史,是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的民族艺术文化,与远古传说,图腾文化密不可分,而这些内容往往少见于文献记载,因此成为游客了解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游客希望能参与其中,通过感受摆手舞欢快氛围以获得美好旅游体验,深入了解巴渝非遗背后的历史价值。
相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对象是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对活动过程的整体(包括其中的人与物)的把握来体验其中的美,审美者参与美的创造活动。重庆蜀绣独具山城特色,以花卉、风景、人物等为创造素材,针法体系严密;同时,以重庆蜀绣为主打造的文创产品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此外,荣昌夏布服装、折扇等均为全国闻名的旅游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通过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来经济效益,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持久、积极的保护。例如,拥有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5 项国家级非遗的重庆梁平区早在2018 年当年就开展非遗展演300 余场,直接参演非遗传承人及当地农民达500 人,融入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销售收入达7000 余万元。2019 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2%,89.39%①杨贤毅:《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 游客“慢”下来》,上饶新闻网,ht t p://w w w.sr x w w.c om/ht m l/a r t icle/mainland/2019_1142845.html.2019-02-22.。发掘巴渝非遗经济价值,将助推文旅产业不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们认识民族文化时所呈现出来的独有价值,可通过知识、技术与技艺,例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农耕生产等民间知识与经验累积体现出来②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8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地方土壤,自然形成浓厚的区域文化印记。例如,川剧艺术由于地方区域文化特色不同造就川剧表演剧目及表现方式上的些许不同,主要可分为四大流派,因此由重庆、成都两地共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巴渝非遗地域文化独特性,同样成为吸引游客感受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
2018 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32 亿元,国内外旅游收入合计达4344.15 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1.32%。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重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③刘绍文:《关于重庆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重庆行政》2019年第3期。。2019 年《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该展览创新艺术形式,通过知名艺术家运用传统巴渝手工技艺创造当代艺术作品,让传统非遗获得新生,受到一致好评。
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应力争深挖巴渝文化精髓,凝练巴渝符号,更好地传承、利用重庆巴渝文化,应多维度互动分析确定巴渝文化基因,打造精品巴渝文化景观,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对散落的巴渝文化景观构建合理的旅游通道以及对出现断点部分区域以文化基因为单体样本通过技术手段合理“延伸”和“克隆”, 进而形成文化形态完整的文化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优化巴渝文化传承载体以及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①卢双鹏:《“旅游+”视阈下巴文化活化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4期。。此外,非遗利用应坚持原真性与整体性开发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导致传统巴渝文化原始内涵被商业化打造所磨灭,从而加速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鉴于此,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对接研学旅行,策划主题线路。传统研学旅行开展往往陷入游而未学的尴尬境地,研学内容与主题枯燥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研学旅行与非遗结合能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寓教于乐,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以“蜀绣之乡”为切入点,传承蜀绣非遗文化,在辖区三道堰街道青杠树村打造集蜀绣精品展示、技艺培训、桑蚕丝绸文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为一体的体验式主题文旅综合体,并挂牌成立研学旅行基地,拍摄制作以蜀绣为主题,面向公众研学团队的首部非遗文化传承双语教程,排演非遗文化传承实景剧,吸引大量研学团队前往沉浸式体验蜀绣魅力。因此,重庆可根据巴渝非遗特色,设计“寻觅巴国”主题旅游线路,打造“巴文化手工技艺之旅”研学旅行路线,将重庆市内各巴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在过去与现在的转换中形成一条完整的巴文化旅游走廊,并配套相应研学手册,让各中小学校,高校团体能够通过研学路线将课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成为校内课程的校外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巴渝文化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又能保护与传承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大型实景演出都是以当地的文化、民俗为主要表现内容,而当地的文化、民俗往往是当地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黄环:《论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艺术评鉴》2019年第16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实景演出相结合在各地均有开展,例如《圣象峨眉》演出采用音舞诗画艺术形式,将峨眉山水与川剧变脸、峨眉武术、大木偶戏等传统非遗相结合,再现非遗活态本真,成为外地游客前往四川峨眉必看晚会。据统计,《圣象峨眉》《功夫峨眉》旅游演艺项目每年吸引游客40 多万人次,直接为峨眉山景区创收上亿元③余如波:《代表委员展开热议:让旅游演艺成为“另一道风景线”》,新华网,http://m.xinhuanet.com/sc/2019-01/18/c_1124006788.htm.2019-01-18.,不仅为传统非遗提供展示平台,同时能促进地方文旅发展,该模式值得借鉴。在四川达州,央视著名导演哈文倾力打造《梦回巴国》实景演出项目,一经推出便屡获赞许。整个剧目分为《寻找巴国》《探秘巴国》《凝望巴国》《梦回巴国》四个板块七幕剧情,以宏大叙事、细腻手法将巴人文化徐徐道来。《风俗通》记载,賨人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巴人千年历史中有着许多神话故事,而这正是展演舞台中独一无二的素材。目前,重庆还没有能完整反映巴文化的演艺项目。因此,重庆可在深挖巴渝文化资源前提下,打造“巴渝千古情”“巴渝赞歌”或者“印象巴渝”等文旅演艺,结合本地特色融入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代表的巴渝非遗,将巴人在重庆扎根开拓、繁衍生息以及如何延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定将成为重庆旅游文化新名片。
建立“巴渝文化公园”,以各类巴文化为主题,有机融合其他相关系列配套项目,通过人工方式聚合巴族风情、民间艺术或民族建筑于一园,力争从不同角度展示巴族文化,创建民俗风情类、缩微景观类、动物景观类、主题游乐园等个性化、多样化的主题公园①陈波,曾毓隽:《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体现与文脉的结合——以阳逻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四川建筑》2012年第2期。。例如,贵州丹寨万达小镇借力丹寨丰富的非遗资源,打造集旅游、消费、非遗体验、住宿为一体的主题小镇,定期举办“非遗活动周”宣传展示民族非遗技艺,充分展示主题公园文化还原与文化展示功能②张洁:《流动的博物馆:旅游民俗表演与文化景观的再生产——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非遗”展演活动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目前重庆市九龙坡区打造了“巴国城公园”,但该项目商业行为过多,巴文化要素挖掘不够,以致模糊文化符号与文旅体验,最终沦为地产项目配套设施。因此,建设真正具有巴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需要经过前期细致的文化梳理,在主题园区内力求将相关元素融入巴人文化符号,强化标识记忆,园区内可配套修建巴文化主题街区,以特色街区形式整合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散落各地的非遗集合于一街,便于彼此交流,方便外地游客在较短时间全方位感受巴渝非遗魅力。例如巴人传统祭祀表演与宗教活动展示,传统歌舞“女儿会”“薅草锣鼓”“龙船调”“纤夫”“摆手舞”,巴文化服饰,刺绣,巴文化手工技艺体验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等融入其中,为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演提供平台。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博物馆模式。重庆作为巴文化重要承载地,目前只在九龙坡区巴国城中心设立了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巴文化的中型博物馆。但该馆从开馆以来,参观人数不多,商业化气息较为严重,且相关展示多为静态展陈,不利于巴人传统非遗项目活态展示。重庆可选址建立巴渝文化博物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目标进行打造,采用中国三峡博物馆总分馆制度,统筹管理,在酉阳、石柱等地成立巴渝博物馆分馆,将当地濒临灭绝的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于博物馆中保存,既能发挥主城优势,又能带动区县博物馆发展,从而打造巴渝文化博物馆群落,全面展示巴文化在重庆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打造精品陈列,将原有展陈提质增效,积极开展博物馆社教活动,在静态展示之外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活化传承,强化体验与互动感。巴渝博物馆可根据自己的特色与重庆中小学课程相结合打造巴渝文化博物馆课程,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了解市情乡情,了解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巴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融入青年一代心中,强化巴人后裔情怀。
同时,相关的旅游商店也可有意识的以巴文化为宣传点,从“非遗”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养分,针对“非遗”中传统图像图案、色彩设色、外观造型进行提取③王晶,李孟悦,魏亦然:《非遗视野下的十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8期。。例如以巴族图腾崇拜设计文创产品,以土家吊脚楼为样板设计积木玩具,以巴国武器作为形象元素。通过文创产品让巴渝文化有更好的易于携带的物质载体,从而让重庆巴渝文化形象吸引更多人慕名而来,提升其了解巴人巴国巴渝文化的兴趣。
巴人尚武源远流长,巴渝舞作为巴渝武术的萌芽,一直保留到隋唐,是巴人对抗恶劣自然条件和外来入侵的真实写照。从考古出土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人青铜兵器等可以看出巴渝武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展。巴渝武术作为巴人骁勇善战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年来发展陷入困境。由于巴渝武术流派众多且各自为政,彼此交流较少,在整个西南片区知名度较低,并且现今面临传承困境。渝北区巴渝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后辈弟子平均年龄五六十岁。同样为川渝地区武术流派代表之一,四川省乐山市政府将峨眉武术与旅游相结合,通过节事展演方式助推峨眉武术提高知名度。峨眉国际武术节至今已举办八届,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峨眉武术保护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重庆可以巴渝文化为主题,打造巴渝武术节为代表的体育赛事,吸引各地武术流派交流切磋,配合赛事融入各类巴文化主题、巴渝文化展演、巴族非遗体验,且将承办地围绕巴渝文化氛围浓郁的酉阳、石柱等区县轮流举办,不仅能打响巴渝武术品牌,成为全新文旅盛会,同时能带动经济欠发达区旅游发展,更好传承巴渝文化信仰与习俗。
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力求在已有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巴渝文化专题研究。例如,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巴文化研究中心。在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拥有一批研究巴渝文化的名师,可以加强与之合作,成立重庆巴文化研究中心,整合相关科研力量,推动巴渝文化理论研究创新。同时,专业科研团队的引入可用于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通过开展巴文化相关论坛与讲座,有意识地融入巴文化知识与巴人神话传说来撰写导游词,丰富导游解说形式,优化讲解内容,通过语言的陈述,让游客直观感受非遗魅力,能够更好了解重庆巴渝文化的故事。
另外,除开展传统非遗进校园等常规活动外,非遗传承可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通过邀请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在校开办工作室,培养相关专业技能人才。在重庆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开设巴渝武术选修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新生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为面临传承困境的巴渝非遗培养后辈人才。
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没有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均是在多元融合中传承交流,最终汇聚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巴文化亦是如此。从其发展脉络中可以了解到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相互借鉴与交流,融合各种优势文化在保持本色基础上不断壮大,发展至今。当前,成渝两地相向发展,地方政府先后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系列举措将促进巴渝文化保护与传承。借时代机遇,巴渝非遗应主动“走出去”,加强交流与沟通,力求形成发展合力,深化与四川地区合作,通过借鉴蜀文化优秀案例指导发展,或者合力重塑“巴蜀文化”金字招牌,依托川渝文旅走廊建设之际,通过合作办展、合力宣传、主题论坛、共保共建、串联文旅路线等方式提升巴文化知名度与巴渝非遗表现形式。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发展更依托于文化繁荣。重庆作为巴文化重要传承地,巴人文化风俗早已融入重庆血脉,塑造了重庆这座城市的灵魂。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财富,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及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将非遗与旅游利用相结合,能为巴渝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内生活力,以非遗力量助推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2022 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规划以重庆主城与成都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将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区建设,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打造国际知名文旅品牌贡献非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