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军,张世平,陈洵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 741020)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1],即职业教育推行“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证书”制度。将校企协同与“1+X证书”制度融合,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推进改革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制度保障。
“职教20条”指出,“1+X证书”试点需要由试点院校主导,依托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实施,以促进校企协同,实现“双主体”育人;校企要合作制(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及时将岗位标准和专业领域的“三新”纳入教学中;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院校积极为企业解决困难,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共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2]。
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且各要素相互关联、完整有序的统一整体[2],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四大体系。其中,公共基础教学体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红色文化观摩等传授学生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观念;理论教学体系主要通过室内教学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专业课中的实训环节和验证试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创新能力;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主要通过党团活动、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艺术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交能力、服务意识和身体素质[3]。
“1+X证书”,即学生毕业时需取得毕业证书和若干技能证书,其标准制定者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具体考核者为试点院校。评价组织须代表行业较高水平,证书具有较高认可度,对应真实岗位。由于“1+X证书”为新生事物,包含一些最新行业标准,存在传统课程没有的知识点和实践技能点,甚至产生全新的知识点和实践实训项目,需要试点院校与评价组织积极对接,准确理解“X证书”评价标准的设计目的。一是校企要协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机制建设;二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内容,突出“1+X证书”试点内容,强化试点证书实验实训教学;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开展师资培训,以培养学生高水平职业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新阶段要求职业教育要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大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院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率低,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培养出的毕业生已无法满足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利用好“1+X证书”制度,将企业吸引进来,通过校企协同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担负起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依靠院校内部教学平台,还应该让学生接触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实践锻炼,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事实证明,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共享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达成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措施。国外的“双元制”“产官学合作”及“合作教育”等成功经验都证明了通过“校企协同,产学合作”,可以培养出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是确定把学生塑造成“什么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一切工作的起始点、落脚点和行动指南,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类型。国内职业教育大体经历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性高技能型”人才的转变。不管哪个时期,职业教育都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双主体”育人。
试点院校要深入分析“X证书”的认证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标准,提炼出技能证书要求掌握的实践技能与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重合点,需要改进和新增的教学内容。院校要主动通过走访、专家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与企业沟通;派遣教师通过岗位锻炼、教师企业挂职等方式了解、总结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这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
校企双方要确定哪些实践能力是可以通过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哪些能力只能通过长期工作实践过程获取,从而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确定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少走弯路,高效达成培养目标,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在“1+X证书”试点背景下,应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方针,创建包含校领导、骨干教师、校外专家、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明确职责和分工,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开展研讨,制(修)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育人理念和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与“X证书”有关的课程内容,适时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要梳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牢固树立校企“双主体”育人理念,通过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将最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措施、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起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1 校企协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校企应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重构,模块的设置要突出对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基于专业岗位群构建五大课程模块,即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项目服务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模块。专业基础实训着眼于专业基本职业技能的养成,包括专业认知训练和职业素养,比如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培养专业兴趣等,专项实训注重具体岗位执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重点是培养完成岗位群各项工作及管理工作的能力,项目服务实践侧重于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创新创业训练重点是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模块相互衔接和依存、按照普通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梯级递进,实现过程育人、实践育人[5]。同时,实践课程应对接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群),对接“1+X证书”的获取,最终构建“课-岗-证”融通的实践课程体系。
3.3.2 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要充分利用好“1+X证书”试点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政策红利,提升、优化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坚持引企入校,在校内创办生产实体,新建和改建实训室,吸引优质企业,提供丰厚条件,共建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达到“企业入校、师傅入课、产品入手”,学生实训教学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行,使他们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提升专业素质[6]。通过引企入校,也可以实现“教师入企、学生入岗、教学入厂”,达到“教学与生产、技能与岗位、学徒与职工”对接的目的。二是打造“1+X证书”融合型实践基地,基地要以能否开展“X证书”试点为重要依据,要参照“1+X证书”等级标准和考评大纲,集“1+X证书”培训与考核、社会培训、企业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达到五个结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学生与员工”“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实践成果与企业产品”及“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相结合。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出资购置设备,企业负责日常使用、维修和保养,以节约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调动积极性。
3.3.3 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产教融通、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实践教学应由校企“双主体”共同参与、统筹推进,任何割裂校企与学生三方互动的教学活动都是行不通的,都会成为机械式知识传授。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一般是教师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照做,得到试验结果,强调过程的系统系、完整性;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先是师傅演示,然后学生照做,最后得到产品,强调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只有将校内教师、企业师傅的教学融合起来,才能兼顾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既获取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又获取了知识、培养了技能,从而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现过程育人[7]。
3.3.4 校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1+X证书”试点的开展,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校企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障,校内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历教育,“X证书”的获取要主要依靠企业工程师。首先,职业院校应及时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政府部门、行业指导委员会、评价组织及其他组织举办的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并获取大赛奖励证书和考评员等技能证书[8]。其次,院校要聘请企业技能大师、高技能工程师、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使其全程参与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开展试验、撰写报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最后,校企应联合实施双导师制,在生产实训、跟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分别指派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选题、协同指导实训项目。校内指导教师主要指导报告和总结书写格式及写作规范,企业教师主要指导调研、试验、实训作品。毕业答辩也应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并将企业导师的意见作为重要的毕业条件之一。
3.3.5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校评价为主,主要通过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在校企协同“1+X证书”试点背景下,实践教学应以院校评价和合作企业的双元评价为主,结合自我评价和助教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评价指标包含实训期间小组得分、个人表现、实训作品、实训报告和生产产品等,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对结果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
随着“职教20条”“1+X证书”试点和提质培优计划的实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协同、层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易于实施,可以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获取相融合,对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善学生就业质量,推进社会培训、企业产品生产和校企服务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