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吴倩文,熊宜乐,黄蓓佳
(上海理工大学 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 200433)
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环境保护从早期重视末端污染治理,逐步转向物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早期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逐步从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向复合型创新人才[1]。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为导向,优化教学方式,建立融知识、能力、素质训练为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融合了“理、工、文、社、管”多个学科的知识,注重从社会、经济、技术、管理多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对于培养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有重要作用。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内容涵盖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涉及与国家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系统工程以及管理学等[2]。课程侧重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开展研究,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学生在完成对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后,掌握了环境工程原理、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具备环境分析测试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从社会、经济、管理多角度重新思考环境问题。因此该课程是探索培养具有不断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综合性强,涵盖的内容广泛,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主干课程相关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标准等相关专业知识。《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以及政策导向具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关注前沿环境问题,对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当前热点环境问题和社会人才需求,注重与环境科学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差异,深入讲授具体领域,从而体现课程“博、新、深”的特点。例如,在理论授课时,精选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将最新环保动态引入课堂授课,把文本化的理论方法具体化、生动化,在生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突出行业发展趋势。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是强化环境规划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思政育人的课程目标下,发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教材。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社会建设工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就要求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涉及的许多问题往往与现实情况有很强的联系,其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课程内容偏理论,内容繁杂,涉及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系统优化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内容。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课程特点,总结了当下高校实际教学中的几种典型教学模式。
2.2.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典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与课程理论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启发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提高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授课非常重要。结合重点典型案例对有关原则和基础概念进行分析说明,对学科领域前沿的知识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详尽讲解说明,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资料可以选取政府或咨询机构的公开报告、科研单位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也可以是教师或研究机构的科研课题。同时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可作为获取资料的重要渠道,但同时需注意材料的权威、可靠性。在选取案例时,需根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合新时期的思想理论及技术措施,选择更多具有生态影响效应、社会经济因素的案例,拓展学生认知环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2.2 翻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普及,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不断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广泛使用。翻转课堂通过将课上与课下翻转过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使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统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课程新知识,在课堂上讨论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翻转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献资料的查阅途径和阅读方式、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等收集环境信息数据,浏览中国知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等相关网络平台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文献和参考资料[3]。学生在整理网络资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锻炼自主学习与自主研究能力,而教师的工作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习和解答疑问,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案例式、参与式、互动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还强化了师生互动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4]。这种模式可以与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例如,在课程授课中鼓励学生以小组模式,针对热点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来源、相关环境管理政策、国内外管理模式与成效、未来环境管理政策改革建议等内容进行论述。通过引导式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规划与管理提升空气质量。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环境问题,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环境问题。
2.2.3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环境规划与管理》与其他工程类课程类似,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科研经验,设计调研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学生通过参与规划编制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如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文本编写、汇报等,不仅个人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还对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还可以将具体实践取得的成果纳入考核成绩,倡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课程中相关的原理和理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结合,突破课堂教学的界限[6],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整体专业综合能力。例如,设计课程项目,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对校园内新建教学楼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案例研究、调研问卷等实证方法调研产品碳足迹,运用环境管理中的方法学处理数据并建模,并引用理论知识提出碳减排路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拓展实践能力,践行环保理念。
上述三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章节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课外时间收集阅读资料,课堂时间以PPT形式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再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重点讲解相关知识,夯实学生已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传统的课程考核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往往以笔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为主。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点和育人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和过程性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学生日常行为(如课堂回答问题、上课出勤率)和社会实践(如课程设计、创新大赛)等考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过程性考核得以实现。例如,在课程中采用“四位一体”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即期末考核、社会实践、小组合作、行为考核。这种综合性评价方式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绩感。
结合学生能力指标点的完成情况,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展现、学习态度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做出多维度整体评价。学习成果评价能够督促教师持续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能力,以切实促进课程持续改进。例如,采取闭卷考试与调研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能高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评估—反馈—改进”的循环模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汇报、书面报告等相关学习活动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以不断改进课程教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且环境问题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的特点。结合时代特点,面向新时期培养复合型环保人才的要求,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发展为导向,本文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中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地制宜,转变考核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