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慧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高校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各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用项目竞赛成绩置换选修课程学分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要建立一支成熟、优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是首要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导师的指导水平。因此要高度重视成熟稳定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它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基本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从本科教育到硕士教育,都会涉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有专职和兼职两类导师。其中专职导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授课和培训;兼职导师可聘请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2]。日本高校内的创新创业导师由各行各业成功人士担任。英国对创新创业导师更加强调经验和实践能力。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特别重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有些国家为创新创业导师提供网络资源交流平台,导师可交流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对建设成熟的导师队伍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3]。目前关于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也有关于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但缺少专门针对导师投入现状及影响机制的研究。
本文对创新创业导师投入现状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高校创新创业导师投入现状、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和制度等,以相关理论为基础,跟踪导师指导过程,建立相应制度,确立创新创业导师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影响机制让导师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调动导师教学积极性,达到学校、导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本文立足于“创新创业导师投入及影响机制”的核心问题展开分析,关于创新创业导师投入心理及影响、推动创新创业导师个体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大体系:
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导师在创新创业指导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会影响导师投入工作的质量。
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创新创业导师的心理角色。导师因任务多元复杂,需要扮演多种角色[4],如大学生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处理、专业文化传播等都需要导师参与其中,每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2)创新创业导师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对指导学生项目的影响。从培养质量角度来看,导师的科研创新和实践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积极督促和激励,有利于项目顺利开展。
(3)创新创业导师的人格特征对项目指导效果的作用。导师兢兢业业、爱岗敬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等人格特征对项目指导的效果明显,学生也更能潜心进行钻研。
(4)创新创业导师指导态度的影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实践、结题等过程中,导师的投入和指导态度非常关键。导师面临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任务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需平衡两边的工作。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把创新创业导师作为学校重要的资源,通过培训、激励、评价等多种管理手段,使创新创业导师感受到学校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学校、导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人性假设Y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表现控制的愿望,大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以Y理论为指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导师潜能。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制度,让导师实现自我管理和控制。
重视创新创业导师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调查导师投入的现状[5],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创新创业导师的知识体系不健全。
从知识领域来划分,创新创业导师分两种:一种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理论导师,另一种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专业类导师。理论导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比较全面,有较成熟的创新创业经验,但未与学生所学专业渗透融合。部分专业类导师加入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导师创业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全面。二是部分导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专业研究关联不大,所以只指导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交叉知识体系[6],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未有效融合。
(2)创新创业导师难以持续投入。
教师职称晋升是按教师科研业绩定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未纳入职称评定标准。因此导师的工作重心还是在专业领域,难以系统持续地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理论培训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需要导师稳定且持续的指导[7]。
(3)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方法不完善。
高校制定了导师管理办法,且重点从导师的选聘、职责和权利方面做了规定,但对导师的培训制度、考核办法、激励制度等并没有在管理办法中详细说明。
(1)建立导师培训体系,完善导师知识结构。
创新创业导师既要参加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培训、解读新政策,又要参与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导师还可以去企业锻炼,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另外,还可以聘请创业成功的行业专家为导师进行培训,培养一支专兼并重的导师队伍。
(2)导师主管部门提升政策针对性。
高校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一样重要,可以将导师带领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的奖项、指导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项目等评定指标量化,与科研业绩、教学业绩共同作为职称评定标准,让导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指导齐头并进。
(3)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制度。
要严格管理导师的评聘和评价,制定合理的导师考核制度、奖励制度、评价标准和晋升制度、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本文从建立导师团队、夯实导师创新创业理论、加强导师心理辅导和培训、增强导师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导师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确立创新创业导师的影响机制。
(1)建立导师团队。
建立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专职导师、兼职导师的选聘、解聘条件和程序等,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鼓励优秀导师在不同高校流动,线下定时开展咨询服务,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线上咨询,使导师能够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2)夯实导师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为促进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融合,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专业导师和没有接触过各专业学科的理论导师,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
(3)加强导师心理辅导和培训。
定期开展对导师的心理辅导和培训工作。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活动,除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解答,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因此导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
(4)增强导师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导师培训管理办法,增强导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要为导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通过实际案例讨论、创业体验等多种形式,提升导师的专业指导能力。
(5)加强导师管理考核。
从考核流程、考核内容、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导师考核管理制度和方法,考核的参考依据是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及结果的记录,比如可采取面谈、会议、邮件、微信等指导方式,并按规定格式存档。
(6)建立导师激励制度。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激励制度,如对导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对开展课程、讲座、咨询的导师给予补助,对获得国家级或省级荣誉的导师,在职务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适当开展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评选活动,提高导师荣誉感,提高导师的积极性。
(7)开展导师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综合评价。
规范导师评价工作,对于导师的沟通力、责任心、指导记录、业绩等方面,可由学生、学校相关做出合理评价,为后续的续聘或解聘工作提供依据。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研究创新创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投入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确立创新创业导师的影响机制,对健全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规范导师的行为、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影响机制让导师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充分挖掘导师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