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时代创新

2022-03-24 16:22张家维
江苏高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工作教育

张家维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及观念的总和,涵盖了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和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这一根本问题,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领导权,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政治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依据和正确遵循,也是面向未来做好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意义

(一)汇聚伟大精神力量和共同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问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关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探索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方式方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们追求真理、探究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保证文化建设正确方向以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保障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意识形态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担负着为党为国指引道路、培育英才、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问题,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办学方向,站稳立场,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深入研究、广泛传播和认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明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的界限。

(三)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主流面目对众多发展中国家产生着巨大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深陷社会混乱泥潭,国家发展举步维艰,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沦为西方国家附庸。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话语霸权已经沦为西方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也开始认识到“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向西方话语体系靠拢并不能让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只有淡化并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才能真正保证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二、科学认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每个政党、每个社会维持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等学校无论是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还是‘怎么服务’角度讲,都必须承担意识形态功能。”[4]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新问题、新任务、新目标,其重要性、紧迫性也在国家核心战略中日益凸显。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并不是统治阶级的直接制造,而是以与统治阶级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界、教育界为主体的”[5]。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高校师生面临的国内外斗争形势更加复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取向多元化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界限。西方国家凭借掌控文化话语权和垄断科技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通过影视绘画、着装饮食、电子产品等多种途径不断渗透和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多元化、多样化,追求标新立异、极端个人主义等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如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冲击巨大,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甚至模糊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界限,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兼容并包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质,并不排斥西方文明中的先进优秀成分。然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不意味着无视不同意识形态的边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实质、特点和机制,及其对我们实施的西化、分化策略。当前西方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冲击,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引起足够警觉和重视。

2.新媒体管理制度不健全冲击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单一,实效有限。虽然目前重视互联网教育,但是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和信息技术快速更迭,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互动性、时效性、便捷性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优势,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思想交流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监管措施不到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权威性,给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弱化了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话语权。例如,互联网便捷的信息发布功能方便了信息传播,拓展了信息发布渠道,但也带来了不同价值观整合的困扰,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力。个别公众号为博取高阅读量,以娱乐化形式解读社会时事和历史人物,歪曲事实,同时也存在某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恶意向公众传播不实信息,抹黑领导人的现象。这一切都给舆论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拓展、阵地坚守、话语构建带来了困扰。

3.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而队伍建设则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一环。目前,高校中仍存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认识不足、结构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等不适应国内外复杂现实和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客观矛盾。个别高校重学术研究轻意识形态教育,或者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欠缺,并未将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流于形式。近期不断有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或者师德失范事件被曝光,说明了个别教师本身就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更无法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

4.忽视了综合国力竞争中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性。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涉及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经济发展、国际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科技创新和技术新突破、军事力量等热点问题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及其重要性则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在另一条无形战线上,围绕着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的扩张和抵制、输出和封锁、扼杀和维护也刀光剑影,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和搏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失去了人的因素,缺少了民族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没有了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各种竞争都是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如果不能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不能认识到其在维系民族凝聚力和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就会不断弱化,我们就会在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融合和冲突中无法保证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

(二)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点领域,“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教育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国内政局的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关系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教育的战略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力量和促进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主题,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对立冲突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当今世界除了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外,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也暗流涌动。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日趋凸显。“高校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更要肩负起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责,为在国际社会中继续践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7]意识形态教育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关系我国的立国之本,必须警惕多元社会思潮的涌入带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桥头堡,高校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政治凝聚力,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提供有效精神支撑,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潜在的危险。

2.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正确办学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8],文化教育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9]。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也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壮大。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的一系列精确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我国高校主流价值观遭到西方思潮多样性冲击和挑战的情况下,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不会偏离正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沿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行。

3.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这体现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必须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极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探寻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诸多复杂情况,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环境,能否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关系高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质量、立德树人成效,也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从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形式、教育队伍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一)在转变理念中将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转变理念,坚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把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作为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政治基础。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就是社会主义大学与过去一切统治阶级所倡办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规定,就是人民性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12]。这也是我国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行政治定位、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稳步前进的重要依据。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人民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3]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诉求就在于始终不变地坚持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并把人民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最高价值体现。

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场所,这意味着意识形态教育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工作中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将政治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为此,一是要强化领导意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把牢办学正确方向,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让高校师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研判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理论背景、生成逻辑、发展特征及趋势,以达到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目标。三是要树立以高校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高校师生心声相统一,把服务广大师生同教育引导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既守住了政治性的“根”,又抓住了人民性的“魂”。

(二)在凝聚共识中将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表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坚持高校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不动摇,绝不是搞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禁锢和封闭的意识形态体系。尤其是在当下利益要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整合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

高校作为思想的产生地和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坚持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通过一元主导来引领多样存在,否则就会犯下严重的历史性错误。为此,一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主导辐射意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守护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灵魂,坚决抵御、批驳各种庸俗、低俗思想和错误思潮,筑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坚固堡垒与坚强阵地。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共识。大学阶段是培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黄金时期,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和道德实践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三是要积极推动多种意识形态的交流对话。在对话中要把握好原则和尺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同时还要有包容的气度与魄力,做到求同存异。四是要认真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四史”学习坚定教育对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包容不等于纵容,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的过程中,要积极动员高校师生学习“四史”,充分汲取历史“养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坚定红色理想信念。

(三)在与时俱进中将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实践性,需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要从党的百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中寻找智慧,更要向新时代、新形势看齐,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高校是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地方,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迅速的特征,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内容与方法也必须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为此,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寓理论于先进文化根脉之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能死抱书本,空洞说教,要及时更新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校情校史的实策实招。同时也要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并形成价值共识,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二是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将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思政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同时,努力探寻专业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元素融入点,从而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三是加强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延展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立体化传播空间。高校要大力开展多元化网络载体建设,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意识形态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四是着力构建工作部署与工作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高校要将工作部署作为基础,工作落实作为关键,实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常态化,有效发挥顶层设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刚性倒逼作用。

(四)在协同配合中将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坚持协同配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既离不开专业分工,也离不开协同合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4]这一方面既揭示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指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多条线、多部门的协同推进与精准发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忽视人的作用,高校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积极构建社会、高校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大格局。为此,一是要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协同联动机制。高校内部的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紧紧围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这条主线,各负其责、各尽所能,通过合作创新、资源共享、方法互鉴等方式形成强大合力。二是要探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加强要素整合,提升协同效果,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三是要建立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探索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学生由情感认同转向价值认同。四是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党政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进行全面整合及科学管理,科学规划工作分工。教师队伍既要凸显自身的角色定位,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发挥好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和党政工作队伍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监督,同时也要始终保持工作的敏感度和方向的正确性,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