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题中之义

2022-03-24 15:48杜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农业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明确地把“农业高质高效”当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要求。

一、怎么理解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核心是“高质高效”,对此仍有深化认识的必要。韩长赋(2018)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六个“高”:产品质量高(绿色优质、多样化农产品供给)、产业效益高(产业融合)、生产效率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经营者素质高(高素质农民、有吸引力的职业)、国际竞争力高(价格优势、品质优势、服务优势)、农民收入高(小农户也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六高”反映的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同侧面,但将其综合起来看,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政策的根本目标从“二目标”向“三目标”的转变。

“二目标”是什么?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政策长期坚持和追求的两个根本目标:第一个是要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稳定供给(粮食安全隐含其中);另外一个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者收入的提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下,这两个根本目标都是一直被强调的。但是中国农业发展到了2010年后,过去那种长期以资源(土地和水)和工业品(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持续投入来支撑的农业增长和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必须全面向绿色转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政策目标实际上逐渐发生了一个明显变化,即由“二目标”向“三目标”转化,就是在继续强调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者收入这两个根本目标增长的同时,增加了第三个根本目标,也就是要保持农业可持续性的目标。

农业可持续性的基本思想是指施加于农业生产资料(土地等)上的任何技术措施,如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技术的使用,既不对农业生产资料及产品质量本身也不对农业以外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也就是农业没有或少有负外部性,从而使得农业作为一个总体,成为可以连续和重复的过程的一种状态。一些省份存在严重的耕地质量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是农业不可持续性。

因此,不管农业如何发展,发展的结果都能够稳产保供,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同时也能够保持农业可持续性,这就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追求的三个目标。这体现的是目标、效益和竞争力三位一体的统一。

二、怎样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世界农业发展实际来衡量,中国农业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它用世界较少的耕地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这个成就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目标还有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更高的标准来看,瓶颈和短板约束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组织方式,仍然还是小农户为主的格局。小农户是客观存在的,“大国小农”是短期内不可改变的事实,但这不可改变的事实背后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说其效率和效益相对低下的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用肥和用药过量的问题,就是在小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出现的,由于这种小规模过量的用肥和用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二,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尽管粮食连续十多年持续增产,已经达到了6.5 亿吨以上的供给能力,但粮食进口量仍然在增加。2020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超过1.4亿吨,2021年1—10月粮食进口量已经达到1.3亿多吨,逼近2020年全年的水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过去所讲的粮食安全战略,即要保障口粮的安全,但现实情况是在粮食进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包括小麦和稻谷在内的口粮进口总量近些年也在增加。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其核心在于粮食安全的压力仍然存在。

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总量上升,消费质量升级,我们要保持国内粮食等基础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资源环境压力仍然巨大。其中,耕地资源压力最大,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下降。

第四,随着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保本增收的政策空间收窄,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恶化,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持续增收目标实现难度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紧密。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有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支撑,同时农业现代化目标也需要通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抓手和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体两面”。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农业作为特定产业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化,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改善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就农业现代化本身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演化具有“八化”的特征:生产主体规模化(或者叫集约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包括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都是传统机械化的延伸)、生产方式标准化生态化(农业绿色发展)、生产运作资本化(包括金融进入农业)、产品销售品牌(标准)化、产品延伸加工化、产业形态融合化。加工和产业融合,俗称农业“接二连三”,都是产业链经营和农业多功能化利用和开发的具体表现形式。农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和演化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规律运行的系统。

我曾形象地将这“八化”称之为中国农业“兴”字形的现代化。“兴”字的一横就是规模化、机械化,“兴”字上面三点分别是标准化生态化生产、资本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兴”字下面的两点代表“接二连三”,分别代表加工化和产业融合化。

用发展的眼光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继续沿着“兴”字形农业现代化路径发展的同时,还需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与时俱进地不断补足短板。就当前的实践看,需要解决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服务化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问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在南方,比如湖南,洞庭湖平原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可能高一点,但再稍微往南一点,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业机械化率仍然较低。但山区和丘陵地带又是我国重要的广义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些地方怎么办?现在提出来要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推广宜机化改造,把山区和丘陵的宜机化改造跟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这将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是农业数字化推广问题。数字化作为广泛应用的最新互联网技术,用来改造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和装备,可以推动数字经济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这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意义重大。最近在山东、浙江的一些地方,数字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这些地方的实践看,农业数字化在“减肥减药”“减劳降本”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成效比较突出和明显,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农业绿色化路径问题。绿色化已经上升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的第三大目标。2016年中国出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也成为最大亮点。但农业绿色发展在平衡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的需要、提高农业绿色技术可及性及经济性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农业功能化开发利用问题。农业不只是农产品的生产,体现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农产品的有限价值。农业与其他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广义的乡村价值。农业和乡村价值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下一步“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着力解决农业和乡村多元功能和价值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开发手段和技术等问题。

五是农业共享化目标构建和实现问题。农业共享化是着眼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提出的,核心问题在于农业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理分配。这其中尤其要关注的是如何让那些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农业生产者随着农业增长不断提高收入的问题。

六是农业服务化的目标和定位问题。突出问题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与农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农业服务作为一个产业与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关系。无论是在小规模东亚模式的农业当中,还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的农业当中,农业生产服务都是必需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使是美国那样的公司化、企业化规模很大的农场,也不能够把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所有资料都内化到农场内部来。这是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诱因。尤其在我国,由于小农户暂时还不能退出,但是掌握在小农户手上的那些生产资料又要被动员和利用,在土地租金较高而导致流转受限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托管等农业生产服务,对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不能试图以农业生产服务治农业长期发展之“百病”,更不能以此阻碍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载体

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适宜的载体。小规模农户的家庭农业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需要强调的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培育出适宜的主体也是十分必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年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由一系列市场主体也包括农业生产者这个主体构成的。就农业生产主体而言,从培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载体要求出发,把适度规模、专业化从事农业的家庭农场作为核心来对待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家庭农场是核心?从我们前些年承担的农业部家庭农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家庭农场是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要求的。研究表明,家庭农场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参与者和助推器,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的有效提供者,是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示范带动者,是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还是为周边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供给者。无论是从数据看还是从现实看,家庭农场往往既承担着生产主体的功能,同时也承担某些生产服务的功能。

综合看,中国农业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经营效益,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质量、效益、竞争力”三个维度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都必须培育形成这样一支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这支队伍兼具生态自觉意识、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他们能够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自主发展能力强,区别于传统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符合上述队伍特征和要求。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承载主体角度看,要花大力气培育家庭农场以及那些虽不叫家庭农场但具有家庭农场功能和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队伍。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产业发展规律相结合

农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密切。我曾将乡村产业(除了在乡村的制造业)形象地称为“六头”经济,包括地头经济(种植业)、猪头经济(当然也含马牛羊畜牧业)、树头经济(花果林产业)、水头经济(水产养殖业)、石头经济(过去开采,由于生态保护、碳排放、碳中和的要求,正逐步退出农业农村产业范畴),还有一个是基于上述所有产业基础上的、近年来在乡村产业里面发展十分火爆的新的人头经济。由此可见,“六头”经济大都可纳入广义的农业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延伸到绝大多数乡村产业,具体就农业高质量发展而言,它自然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与魂。

包括农业在内的乡村产业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已经整体“由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主导,向既重视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又重视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产业化和乡村价值深度开发”转变。这个重大转变,使得乡村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发展具有了一些新发展规律,或称之为新发展趋势。

第一个规律或趋势是人越来越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大生产力。任何乡村产业的发展和振兴都必须要注意到人,都要有乡村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否则这个产业不可能存在也发展不好。李小云在云南河边村做的乡村建设实验,把人头经济的规律发挥到极致,那个地方可能本身离城市比较远,离主流的消费人口也比较远,但能够做到那么大,很好地诠释了人越来越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大生产力的规律或趋势。

第二个规律或趋势是乡村产业发展形成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流通半径的扩大与更广泛的消费者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空间才能够扩张,价值才能够增值。把很远距离的产品销售给城市,实现远距离生产的产品与城市居民需求的结合,是一种长链化的追求。但事实上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有短链化的食品概念,它是指把当地产量不大的产品在当地经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当地消费。

第三个规律或趋势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适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化,实现由单纯的卖产品向既卖产品也展示产品生产过程的转化。正常情形下,中国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了买方市场的时代。买方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者选择产品最主要的是依据产品质量与品牌,但从根上来说,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可能更集中于所买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据品牌这一产品质量的表征。这一点是基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以及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要注意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适应这样的要求。

第四个规律或趋势是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产业经营效益的高低。农业专业化提高效率,更要通过融合化来产生效率、追求效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效益形成以后,还有一个怎么去分享的问题,要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于分享。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个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的形成十分重要。一些地方在实践中让在地的居民直接通过资源入股的方式使其成为产业的生产者和投资者,与外来投资结合,这样的利益分享机制是一种很好的、值得推广的方式。

第五个规律或趋势是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和绿色铸造为乡村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基因和灵魂。

这些包括农业在内的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规律和趋势,当然也是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充分重视和尊重的。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