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铁球 胡 进 朱渝铖 宋忆雯 李 萍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率先基本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是推动共同富裕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任务,也是嘉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嘉兴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仍面临诸多瓶颈问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等收入群体抗风险的脆弱性益发凸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破局困境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2017年,国家统计局将中等收入标准设定为三口之家年收入10~50万元人民币。为契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目标,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作为测算依据。2020年,嘉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群体(按三口之家计算,下同)占比70%左右,20~60万元群体占比25%左右。嘉兴居民收入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段,呈现高集中度特征。其中,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20万元的中低收入群体占比近50%。这类群体刚迈过中等收入下限,具有一定脆弱性,由于其占比较大,是最值得关注和最要稳定提升收入的中等收入群体。而5~10万元低收入群体离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差距不大,如果提高该类群体收入水平使其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则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上升约18%,因而5~10万元的低收入群体是最有潜力、最有希望进入中等收入的群体。
本文把家庭年可支配收入5~20万元群体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主要包括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高校高职毕业生、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六类群体,各群体增收面临的主要短板分析如下。
1.技术工人:收入不高、技能不强。近些年来,嘉兴技术工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实际增长仍然有限。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企业初次分配往往向所有者和管理者倾斜。《嘉兴市2021年企业工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嘉兴劳动者平均工资报酬为83540元/年,而劳动者工资报酬的中位数(67880元)低于平均值,表明嘉兴占较大比重的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偏低。从劳动力能力结构看,工业发达国家初、中、高级比例一般为15:50:35,而嘉兴为40:30:30,初级技能人才占比相对较高。
2.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风险大、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增收的主要问题是创业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其抗风险的脆弱性更加凸显。在被问及创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时,38.9%的自营人员认为是融资难,需要政府部门帮助放宽贷款融资条件。而且农村居民创业相较于城市居民更有天然劣势,往往面临着资金规模小、资金获取途径单一、政策知悉度不高等问题。
3.高校高职毕业生:技能不匹配、留嘉率低。目前高校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障碍。调查显示,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用人企业需要再次培训”。此外,本地高校高职毕业生留嘉率偏低。比如,目前嘉兴学院毕业生留嘉率只有35%左右,与2025年的50%目标差距较大。全市高职学校每年毕业生5000人左右,而留嘉工作仅2000人左右。
4.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收入和保障不稳定、社会认同度低。当前,嘉兴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网上代购者、网店经营者等)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资性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社会认同度低等。针对新就业形态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显示,有86.1%的受访者未签订劳动合同,80%没有缴纳工伤、生育、失业保险,90%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56.9%没有缴纳养老保险,50%没有缴纳医疗保险。
5.进城农民工:技能欠缺、社会保障不足。随着“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步伐的加快,农民工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需求出现不匹配现象。在被问及当前在提高工资性收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56.8%的农民工认为是自身职业技能欠缺,难以胜任更高收入工作。同时,对于还未实现市民化的农民工来说,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无法充分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转移性收入增加困难。
6.高素质农民:传统农业效益较低、增收渠道不宽。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单个小农户群体的经营净收入增加难度较大。目前嘉兴农保率高达84%,耕地种粮面积占比大,粮食考核任务重,而且有好米无优价,大米价格明显低于上海松江等地,种粮比较效益低问题突出。同时随着“非农化”“非粮化”深入实施,退耕农户收益也在明显下降。
1.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目前工资性收入仍是嘉兴城乡居民主要收入来源。2016~2021年间嘉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3%~64%之间,年均增速7.77%,略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7.8%)。工资性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2020年,嘉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万元/人,与全省16.7万元/人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劳动生产率又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素质。2020年嘉兴劳动力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22.4%,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比例高达60.8%。同时,受“低小散”整治等影响,农村居民的创业就业难度加大,工资性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2.经营净收入:增速最低。嘉兴城乡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在2016~2021年间年均仅增长3.88%,远低于可支配收入7.8%的年均增速。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4.16%,较2016年下降2.9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10.09%)不到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21.98%)的一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嘉兴城镇第二、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主、个体经营户的经营净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随着“低小散”整治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嘉兴部分农村家庭经营迁往外省,部分转到本地企业打工,很多自营人员转产转业,家庭自主经营增收有所趋缓。
3.财产净收入:占比偏低。2021年嘉兴城乡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比为7.5%,仅比2016年上升0.49个百分点,且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4.18%)不到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9.57%)的一半。目前嘉兴财产净收入主要集中在红利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两项,约占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的90%以上,农村居民的50%以上。土地是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近年来村集体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支配空间越来越小,加上产业升级和企业转移,过去村集体经济靠出让土地、物业租赁、建厂收租等形式获得的财产净收入减少,农民固定资产租赁收入下降。而且随着嘉兴大规模土地整治基本完成,建设用地征用速度放缓,土地征占用等补助收入也在大幅减少。
4.转移净收入:城乡差距明显。2021年嘉兴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14.46%,比2016年上升2.57个百分点。在转移净收入中,近年来嘉兴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较大压力,市本级每年养老保险基金赤字约12亿元左右,并呈持续扩大趋势。同时,城乡居民的转移净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社保覆盖群体的保障标准尚不均等,城镇居民人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依然数倍于农村居民。2021年嘉兴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为农村居民的3.02倍,而且前者同比增速(17.64%)还高出后者(14.4%)3.24个百分点。
一是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可以开展“50万产业工人培训计划”“50万技能人才引育计划”,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工匠”的发展梯队,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借鉴台州做法,联合高校推行技工全周期培养,提高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二是推进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针对嘉兴工资性收入较低的问题,可以推进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实施“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将技术、贡献等要素作为薪酬和福利协商的重点内容,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行全面督查,确保技术工人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相适应,工时薪酬与工时生产率同步提高。三是制定“一企一方案”路线图。借鉴上海做法,完善国有企业正向激励体系,注重“一企一特色、一企一方案”,鼓励各企业按照自身特点开展技能人才增收工作,政府提供服务清单,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打通技能人才培养和增收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一是进一步降低创业和经营成本。实施“50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计划”,谋划建设市场主体服务应用场景,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师资、创业导师“三库”和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创业成本、经营成本和各种税费,减少失败风险。二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落实普惠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比如对“先征后返”税收优惠政策,可缩短返税时间,避免因跨年度、跨季度因素,造成中小微企业资金链过度紧张甚至断裂,提高减税支持的时效性;向上争取相关改革试点,结合行业利润率、利润额、资产周转率等不同特点,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税基、税率,增强减税支持的合理性等。三是破解融资困难。针对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融资困难问题,加快构建以嘉兴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龙头、县(市)级担保机构为骨干的担保机构体系,逐步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费率降至1%以下。建立小微“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优化由创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免担保贷款审批程序。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谋划“创富贷”———创业免担保一件事。
一是合理设置专业学科和课题体系。针对在禾高校专业设置中用人单位缺位,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人才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将企业和用人单位纳入高校专业设置专家组,构建一个政府、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完备的学科设置体系,并引导高校结合本地产业,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入职技能培训。一方面,加强学生毕业前的职业道德、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岗位技能培训,并推动高校与地方人社部门联合打造学生毕业实习供求信息平台与就业培训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毕业后在入职企业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目前大学生主动离职率高,大部分企业无法从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收益保障而缺乏积极性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补贴来鼓励企业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并引导企业通过制定富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规划来增强新大学生员工的归属感和就业稳定性。三是完善学生留嘉激励政策。实施“50万大学生引育计划”,针对在禾高校毕业生留嘉比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比如学习湖州经验,对来嘉开展实习实训的高校高职毕业生,给予每月1000元/人的实习实训补贴等。
目前,各地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以依托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建设,积极向上争取相关的重大改革试点。一是试点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用工权责不明晰、工资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探索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可参考上海特殊劳动关系规定,给予新业态从业人员受法律保护的休息休假、高温补贴、加班补贴等劳动权益;推行新就业形态企业“承诺+信用”管理模式,确保员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将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最低工资保障范围。二是试点完善社会保障政策。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可以试点放开其参加各类社会保险限制。比如,针对外卖骑手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职业的问题,可以参照建筑领域单工伤项目参保模式,要求平台企业为外卖员统一参保。三是试点完善技能培训政策。针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探索构建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积极争取将新就业形态的职业(工种)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清单,并通过发放教育培训券、培训费返还等方式降低其培训成本。
一是加强农民工群体的全生命周期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嘉兴农民工职业技能欠缺,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基于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未来教育场景,加快建设嘉兴特色开放大学体系,根据农民工职业生命的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精准化、持续化的培训补贴政策。二是促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可以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镇常住人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以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办义务教育问题为例,可以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综合评估就读人数、学位供给数、财政支出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可行、着眼长远的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全员培育。针对嘉兴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农民全员培训制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精选各类培训主题,继续办好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推进嘉兴南湖学院联合嘉兴农科院共同组建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并在各县(市)设置分院(校),加大农创客和高素质农民定向培养力度,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拓宽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针对传统农业效益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的问题,可以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提高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实行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带动经营主体发展康养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针对农民财产净收入偏低的问题,可以创新分配机制,实施“50万农民变股民培育计划”,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新增的集体经济收入追加量化为成员股权,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分红收益,并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参与标准厂房建设的村集体或国资企业出台奖励政策。
加快构建共富型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开展各类重点中等收入群体专项调查,在住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动态跟踪中等收入群体收支变化,建立“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一是加强中等收入群体扩面监测。对三口之家可支配收入10~50万、20~60万元的群体进行收支数据监测,了解不同人群就业和收入等信息,围绕收入增长面,收入水平中位数、收入五等分,经营成本率等指标进行月度动态监测,精准测算中等收入人群比例,为其增收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加强对低收入人群收支监测。对三口之家可支配收入小于10万元,特别是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临时救助等群体进行跟踪统计,了解低收入群体家庭劳动力、就业行业、工作性质、政府发放补贴、技能培训及刚性支出等信息,按照不同层级对困难群体进行划分,为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长和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跟踪监测。充分发挥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部门统计监测体系。实行牵头部门责任制的统计监测,比如产业工人群体以市人力社保局为牵头部门,高素质农民群体以市农业农村局为牵头部门等。牵头部门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快建设本部门重点群体的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群体结构变化、收入水平变化的动态跟踪监测分析,推动精准施策。
根据各县(市、区)的基础特色,聚焦“四个一”分批开展扩大中等收入重点群体试点,即围绕1个重点群体、形成1个试点方案、出台1个支持政策、编制1个改革清单。如南湖区主要依托嘉兴学院、嘉兴南湖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高校,围绕高校高职毕业生群体开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试点工作;秀洲区主要依托全国城乡融合试点区先行区和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县建设,围绕高素质农民群体开展试点;嘉善县主要依托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等高端科创载体及嘉善科研人员群体结构数据库,围绕科技人员开展试点;海宁市主要依托相对发达的民营经济,围绕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开展试点;海盐县主要依托“就地城镇化”全国样板就地建设,围绕进城农民工开展试点;桐乡主要依托桐昆、华友钴业等大企业,围绕技术工人开展试点;平湖市则围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开展试点。
主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紧紧围绕影响“扩中”的堵点难点进行集成式创新和专项试点。
1.开展旨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遴选一批开展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工作的试点企业,突出对技能人才的肯定与尊重,不断创新强化“业绩与能力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可借鉴北京做法,在收入分配结构设置“技术技能津贴”,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决定高技能人才薪酬标准,比如企业首席技师可享受与企业总工程师同等薪酬待遇等。
2.开展旨在促进农民财产净收入增长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21年嘉兴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比值为3.66,远高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补齐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短板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而有效激活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是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的重要途径。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在全市域范围内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制度、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制度、集体统一利用宅基地制度和城乡住宅用地平等开发制度,探索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更加充分的权能。可借鉴绍兴做法,实施宅基地“三权三票”制度改革,同时采用有偿收购和等价置换、土地银行等多种方式,整合碎片化土地资源,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鼓励多村联动,将闲置土地集中连片入股入市,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3.开展旨在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的公共服务减负集成改革试点。系统梳理基本公共保障各项目的待遇确定与调整方法,进一步缩小群体间基本保障待遇差距,提出明确进度表和相应政策,并拓宽和细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内涵。一方面,将“婴有所启”列入基本公共服务,将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生育津贴制度,促进婴儿优生优育,帮扶低收入和贫困家庭0~3岁婴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将“逝有所安”也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口老龄化加深背景下人民群众普遍的新诉求。同时,进一步扩大大病无忧可报销范围,试行基本医药费用个人责任封顶制,解决社会成员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进一步完善大病医疗相关报销政策,对已达到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条件(目前为自费1.5万元)且依然处于治疗期需要连续报销的患者,第二年可直接享受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政策,而不再每年重新达到报销基数后才可享受;进一步完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将包括农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就业者纳入职业伤害风险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并在社会救助制度中增加就业激励因素等。
4.开展旨在破除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障碍的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试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嘉兴常住外来人口193万,其中来自安徽的最多,达到33万多人。加大对上争取,在安徽选择一个地市,比如外出打工人数相对较多的阜阳市或安庆市,与嘉兴一起开展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试点。重点是建立一个统一市场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省交易和调配,并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嘉兴提供跟外来人口增长所相适应的教育、住房资源,实质性推进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的实施。比如两地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教育券制度,政府发放“义务教育券”,安徽学生可持教育券到嘉兴入学抵扣部分学费,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动与财政资金的流动相一致。
5.开展旨在减少城镇相对贫困的负所得税改革试点。“负所得税”在国外已有先例,四川率先进行了试点。借鉴其做法经验开展相关的改革试点。对纳税起征点以下低收入者实施负所得税政策,参考个税比率对其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给予补贴,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红利惠及起征点以下低收入者。还可对一定收入门槛之下的人口实施“劳动奖补”政策,即只要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就对增收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增强其劳动增收积极性,克服“养懒汉”问题。考虑到嘉兴居民收入申报、核查体系尚未完善,负所得税政策的引入,可先以发放记账记名的定向消费券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