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在新征程中的引领作用研究①

2022-03-24 05:13李宇轩
关键词:建党征程中华民族

李宇轩 高 策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一、引言

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精辟、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意境深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推进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既讲怎么看,也讲怎么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忘历史,重视当下,方可着眼未来。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探索中国道路何去何从的人民照亮了道路。毛泽东也谈道:“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社会主义在俄国的成功、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中国一再受挫,让中国人民的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自此“南陈北李”擎旗掌舵,五四左翼骨干积极奔走,同盟会“老革命”去“旧”迎“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队”,开启了革命浪潮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始终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确立了救国忧民、强国富民的伟大目标,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重大关头,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还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握这个意义特殊、影响深远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应对挑战,把握大势,方能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3〕,伟大建党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清醒剂”。“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4〕。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里程碑”,那么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更加“美好的蓝图”。为实现这一光明前景,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这种满怀热忱的初心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之以恒的追求。

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嘉兴南湖红船,伟大建党精神就此诞生。至此,伟大建党精神伴随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革命之路,中国面貌也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在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遭遇过迫害、屠杀,遇到过困难、绝境,但都能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究其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浴血奋斗,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保家卫国,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平稳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兑现了建党之初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实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向“从无到有”的转变,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掌握“两弹一星的”核心技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大力发展经济作为国家重要任务,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昂扬饱满的姿态迎接“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5〕,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维护党中央统一领导的各级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四、彰显文化价值,新征程中伟大建党精神永葆朝气不褪色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6〕建党101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端,我们应始终坚持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引领价值。“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力量来源,更是支撑起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革命观、价值观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建党精神永不过时。伟大建党精神历经101年的传承发展,始终保持生机盎然,正是因为其已经融入中国精神与文化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始,先后衍生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形成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又厚植于中国传统精神与文化的土壤之中,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特质和文化价值。

五、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党和国家建设全过程全领域的“有力武器”

(一)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

精神上如果“缺钙”,远比身体得病危害更大。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补足精神之“钙”,运用强大的精神武器武装自己,党的事业才能披荆斩棘,赢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是新征程中诱惑更多,危机更多,困难更多,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就要求全党必须筑牢精神上的篱笆,打好思想上的预防针,提升理论素养,扎实理论功底,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行得正、坐得直。

(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创新党的建设新思路

“十四五”时期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国家治理效能提出了新要求。而这些都离不开党的建设。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法宝”,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关乎党的存亡接续和民族兴衰。101年来,我国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困难、新挑战,坚持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走好新征程中的赶考之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9〕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已经开启。70多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进京赶考”,70多年后“十四五”规划开启伟大新征程,走好当下的“赶考之路”迫在眉睫。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培养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才能确保走好新征程中的赶考之路。

(四)坚持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的安康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0〕坚持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进一步提升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五)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机结合,保证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泛泛空谈”。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经过不懈努力,国家的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始终践行建党精神,全心全意为民造福,把实现国家富强的大任始终扛在肩上。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六、结语

综上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凝结了一代代革命先辈的智慧形成的党不断突破困难的重要法宝。在“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中仍闪耀着时代光芒。精神是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不倒,国家可兴、民族可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百余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伟大建党精神仍是永不过时的经典,应将伟大建党精神奉为指引党和国家奋发图强的圭臬,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行各业,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明灯”。

猜你喜欢
建党征程中华民族
一个人的征程
新征程,从春天出发
《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在京盛大举行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