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中心小学 马盼盼
“双减”政策的落实推进了“双减”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打造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课堂,因此,有必要在“双减”理念不断贯彻的背景下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整合应用。
“双减”政策指的是通过降低学生的课外辅导压力,同时减少作业数量、提升作业质量,从而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让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实现自我成长。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双减”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双减”理念的本质是减负提质,既要降低作业数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其中,信息技术及其所依赖的互联网资源,就是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主要是采取讲授式、灌输式教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而且教学流程固定,机械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而且缺乏一些趣味性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也没有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充分开发,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略显不足。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例如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同时能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
“双减”理念的本质是减负提质,要求教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而教学资源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学资源充沛且质量高,那么教学活动的收益就会明显提升,反之,教学质量便会相应下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轻松搜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教学实践中,使语文课堂在充沛的教学资源下具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初,学生往往难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配合媒体设备,设置一个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或者故事图片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更快速地进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在授课期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出现走神、开小差等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影响,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置一些趣味性语文小游戏,在课堂授课期间点名让学生起立完成小游戏,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又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走神的情况,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现阶段的许多教师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应用信息技术,从整体上来看,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教师大多只是借助信息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并用多媒体设备将课件展示出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浅,未能将信息技术与知识内容有效融合起来,也未能借助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拓展。因此,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信息技术并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的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教师虽然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较高,但是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依旧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大多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这种情况实际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教师依旧秉承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因而会选择一些较为保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依旧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而非引导。同时,由于教师仍未形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导致在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部分教师在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的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嘻嘻哈哈、不守纪律,这表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并未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做好课堂秩序的引导和维护。同时,教师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失衡,与学生过度靠近,可能让学生意识不到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活泼与严肃的统一,既不能过于严肃,导致课堂失去活性,也不能过度放纵学生,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因此,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前文提及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期间存在应用不深入、应用表层化、应用形式化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较为保守,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观念方面的转变和革新,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同时意识到“双减”理念的本质是减负提质。只有明确这一核心理念之后,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双减”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的结合。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经常被用于各科的教学指导,而建构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通过先进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解构,而后在解构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把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而这也是与“双减”理念下的减负提质契合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建构主义理论和“双减”理念结合起来,并用于指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如讲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产生疑问,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展示真实的草地,让学生明白由于光线和人类视觉的因素,才会出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真实之感。
教师应当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到学生才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能在语文课堂上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例如,在设计语文问题的时候,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存在差异,故而设计不同难度的语文问题,而后在课堂授课期间,让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高难度的语文问题,让普通学生回答较为简单的语文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语文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提升。在设计问题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融入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时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可以针对三首古诗分别播放相应的视频,而后让学生思考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三首古诗内,《元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容易理解,分别是欢度春节和怀念亲人,而《清明》所表达的情感则相对复杂,教师就可以让语文基础较好、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在联系清明节活动的基础上,分析《清明》背后所寄托的情感。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应当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为指导,同时明确“双减”理念减负提质的核心要求,才能做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前文提及“双减”理念的本质是减负提质,而课堂教学资源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有必要在“双减”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做好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与整合。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用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一些名师课堂讲解,也包括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学习资源。例如,当要利用问题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但是不知道如何设计语文问题,如何在教学活动中穿插语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上网搜集其他名师有关问题教学法的教案、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材料,从而找到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灵感,并做好问题教学法教学方案的设计。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时候,这一单元的四节课均与四大名著有关,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从这一节课延伸出去,通过网络下载94版《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片段。而除了草船借箭之外,诸葛亮还有“借东风”“空城计”等经典故事,也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延伸,既可以通过饶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前文提及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在课堂授课期间只能简单借助PPT讲解课本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在未来的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除了基本的PPT、PS之外,还应当掌握Videoleap、InShot、剪影等视频剪辑工具,能顺利借助这些视频剪辑工具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课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向语文组的其他教师求助,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时及时求助同事,从而化解信息技术应用期间遇到的障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学习平台搜集教学资源,包括Bilibili视频、知乎、学习强国等软件,这些学习平台上有众多解读专业知识的博主,教师可以将此作为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
此外,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时候,要做到以课本内容为主体,在明确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网络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成以课本为主体、以网络资源为补充的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教学活动必须保持其严肃性,才能使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学习,认真对待课本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在信息技术辅助下采取的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方法的根本应用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游戏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语文教学小游戏,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而应当是为了教学而游戏,游戏教学法应当是教学的工具,而非目的。教师要分清教学的手段和目的,以信息技术及新型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的减负提质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纪律,进而推进教学管理的有序开展,避免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引导而非强迫和压制,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借助启发性话题、开放性话题,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课本知识上。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教师可以从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分享自己看过的有关“历险记”题材的电影或者文章,并分析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这时候有学生分享自己看过的《地心历险记》,讲解主要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电影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学生分享完成之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期间以“历险记”为话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并鼓励学生起立回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既能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避免师生互动过少,又可以避免学生太过放松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化解问题,应对课堂授课中出现的临时情况。只有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下,信息技术才能与各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本文从“双减”政策及“双减”理念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观念、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课堂秩序和教学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背景下实现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