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论道
为什么聚到一块儿,就愿意吃辣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现在城市里所流行的这种吃辣文化是城市移民文化饮食的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大规模的移民聚到城市里以后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东西。这意味着要从本地、本土、本乡的情景中脱离出来。
比如说你来自潮汕,潮汕有大家族还有宗族的关系,那么你离开了潮汕地区,来到了广州,就进入了一个移民的场景里,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所以需要怎样呢?
你需要建立社会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建立社会联系的关键点就在于吃。
同学也好,朋友也好,或者是同乡也好,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而这个联系的产生就需要大量的外餐。
移民为什么喜欢外餐?一方面是由于他家不在这儿,他没有一个在家吃的环境;另一方面,他需要建立社会联系,需要大量的外餐来跟他人发生关系,建立社会网络。
大量的外餐需要相当大的花费。这时候外餐会选择稍微廉价的就餐环境,而大量的辣味菜馆为什么能够廉价呢?
因为它利用了工业化的食材和中央厨房的调味,它能够做得比较廉价。为什么这么说?
时鲜的东西是最昂贵的,它需要非常短暂的处理时间和成本,没有仓储和物流上的优势。
所以,在大城市里,那些冷冻的,或者经过中央厨房调味的食品,能够做得相对便宜一点,这是一个辣味廉价的来源。
所以辣味、廉价和移民大量的外餐需求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城市移民饮食文化。
城市里的辣味菜,真的是来自那些移民原生的地方吗?比如,四川移民或湖南移民带来了辣味菜?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菜肴是被这些移民在城市里重新发明的,它代表的是城市的特征,是一种城市移民的饮食文化和城市移民的身份认同。当我们把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会发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区隔。
当我在跟本地人做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问那些老广州人,你们吃不吃辣?他们说,我们一点辣都不吃。
我说,真的一点辣都不吃吗?于是我走到他们厨房里去看,发现有辣椒酱。
我觉得奇怪了,又不吃辣,家里为什么还有辣椒酱?而且辣椒酱明显是刚刚用过,还是吃一点辣,为什么强调自己不吃辣?
他说,其实不怎么吃,就是买一点,有时候调一下味,用一下。
但是,我发现一点,不吃辣其实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他强调自己不吃辣,强调的是作为广州人的身份不吃辣。
实际上,我问了很多老广州人,传统的广州小摊,很多时候台面上也会放辣椒酱,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辣椒的调味,不能说一点没有,可能比外来的人吃得少一点。
他一定強调自己不吃辣,甚至是在强调一种身份。实际上,强调自己吃辣也变成了一种身份,一种移民的身份和移民的认同。
城市吃辣的风尚变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变成了年青一代的身份认同,可以跟相同年龄或者是相似年龄段共享同一种食物,而不可以跟长辈共享这个东西,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年龄差得太多,我们身处的场景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