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葛群
作为浙江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近年来,兰溪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企业冠名班联合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在“浙江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浙江立新珠宝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产学研一体的企业教学点,构建了融合·融通·融智的“企业学校”模式,着力培养黄金首饰设计与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立新教学点获得了多彩课堂省赛二等奖、省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学生设计的首饰作品在各类比赛、展览中斩获佳绩,兰溪本土首饰设计与制造的艺术工匠逐渐成长,有效推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学校”模式主要做法
融合教学和生产场域,夯实课程学习
转变专职专岗育人观念,以工促学。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要求教师拥有师傅的意识和视角、思维和能力,多使用和企业相关的工具设备模型、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实践或理论的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带学生到车间再学习、再实践,从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首饰设计与加工的技术要领。
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以岗导学。高一高二四个学期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比例为4:6,即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企业师傅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安排企业观摩和实践,第三个学期实行每周一天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企业课堂,占学期课时的20%,第四个学期实行的定岗实践课程占学期课时的25%。教师根据企业机器设备类型和规格自制创新教具,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织链机模型的装配。
项目课程轮岗轮训,以趣激学。每两周一个岗位设定模块,第三个学期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梯度分离,实现各岗位阶段性轮训,并以成效检验技能掌握程度。结合机械加工专业人才三个梯级分类,学生通过轮训获得专项岗位的实践技能和认可度。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学生按照自身意愿和专业可塑性进行细分岗位的选定,参与专项岗位选拔。第四个学期,双师协同指导学生完成专项岗位课程的学习。
融通课堂和车间岗位,革新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转换学习场域。“企业学校”模式融合体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分配,以人才培养与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核心线索,覆盖管理机制、平台搭建、课程改革及企业的用人机制等各方面。立新教学点的学生在企业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首饰设计与制造学习使用的是目前最前沿的设备和技术,技能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明确“为了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双师双岗”互聘共用师资。“企业学校”模式的教学任务由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带教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立新教学点设立了理论教师和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岗位,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给学生以灵活学习和实训的空间。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横向联合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车间课堂”适配工作岗位。学生在“企业学校”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课任务由师傅带入生产车间进行实践,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岗位的适配性进行调整。珠宝设计、珠宝生产制造、自动控制化设备操作、珠宝鉴定、数控机床、电子电工、珠宝营销、精密瑞士进口电火花机操作、外贸英语等专业技术能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适应当下工作场所的需求,胜任岗位。
融智学生和学徒身份,实现岗位对接
真实的崗位任务,强化技能学习。“企业学校”的学生在中职段前一年半的时间里以兴趣小组为学习共同体,每周3个半天,在师傅带领指导下参与企业课堂,即实岗实战。根据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在学生自愿、企业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企业在暑期安排学生勤工俭学,强化学生技能的习得。
对口的专业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在企业的教学班级中,学校依托企业的环境与资源,将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珠宝设计与营销等专业课程建立在模块化的结构上,重新定义课程材料,以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企业技术工人需求助力,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四方共赢。
企业化的生活管理,提升职业素养。“企业学校”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深度融入企业的生活化管理元素。在遵循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向企业化管理模式改进。引导学生在就餐、内务整理、语言沟通、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企业的文化。
协同保障共同体稳健运行
厚植企业教育责任。立新科技在前期斥资500余万元用于建设教学场所,3年来,立新教学点招收机械制造和黄金设计共7个班,近300名学生,有效破解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困境,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进一步提升中职供给质量。其中,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
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育人共同体。校企合作单位与行业协会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参与,“学校+产业园区”“专业+企业”“实训基地+企业车间”“课程+工作岗位”四维多边的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政府搭桥、校企共建、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深度参与“引企入教”改革,推动学生企业学习和实习的规范化、制度化。
多元评价“兰艺匠人”。校企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过程进行考核、结果进行评价。积极加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如家长、学校、师傅、企业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同时,师生、师徒间互评工作同步开展,全面建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校企合作培育的人才真正做到对口就业、为企所用、支撑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企业学校”模式改革成效
初步形成“企业学校”兰溪模式。德技并修的双元学习场所,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相关联,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改革模式,联动课堂和车间岗位,融通学生和学徒身份,产学研一体化提质培优。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探究实践、解决问题,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学了即能用。教学融入真实体验,让理论课不再枯燥,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学校”的兰溪模式逐渐成形。
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适配度。融合·融通·融智的“企业学校”,联动企业和学校,通过教师、师傅的双师双岗引领,学生对课本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清晰牢固,在“课堂—企业—课堂—企业”的循环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和能力;“基础专业知识—初级实践能力—对口的专业知识—适配的实践能力”的递进式课程设置,将课堂与生产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引向深入,实现了校企共育人才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配度。
促进了教师跨越式成长。“企业学校”的建设,使参与模式改革的教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专业认知领域。促进了教师专业实践圈的拓展,从理论课堂向企业实战跨进,更利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和企业师傅的实时沟通交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确立教学目标,有效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并融入企业文化进行教学。成长在“企业学校”的教师在省市比赛中屡获佳绩。
融合·融通·融智的“企业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建立制造业、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可信承诺;促进劳动力的稳定,以利于专业技能的积累与创新;形成良好的本土技能生态,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为行业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创新提供可供参考的兰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