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的现象

2022-03-24 22:26张丹
雨露风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舞蹈弱化风格

摘要: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流传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产品,也是最能反映民族审美追求的艺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市场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种演出比赛层见叠出。民族舞蹈以独特的肢体动作、强烈的情感表达、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但是从某些舞蹈比赛中可以发现很多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的现象,如何正确掌握民族舞蹈风格和发展民族舞蹈成了艺术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民族舞蹈;弱化;风格;比赛演出

一、民族舞蹈风格的基本概念

歌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艺术方式,不一样的民族因生活生产方式不同,而拥有数以百计的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舞蹈是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民族内涵,并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升华为标志的艺术。在中国民族舞蹈中,常见的有藏族、蒙古族、傣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和汉族民间舞蹈等,各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动作动律和审美追求。

民族舞蹈的风格都具有以下6个特征:情节生动,很多民族的舞蹈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形象鲜明,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和劳动生产;技艺结合,民族舞蹈动作大多来自对劳动生产的模仿;借助道具,环境不同,劳作工具也不同,从而丰富了舞蹈动作;载歌载舞,音乐和舞蹈自始至终是分不开的,用于表达思想感情;借物寓情,例如各民族的巫术活动,会将内心情感寄托于大自然。以藏族舞蹈为例,最重要的是膝关节的运动,膝关节持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屈伸从而带动身体上肢做松弛的运动,藏族舞蹈的动作与高原劳作、宗教礼仪习俗有关,身体多为前倾的状态,表现奔放、含蓄、热情、厚重、虔诚的感情,此外,藏族舞蹈的风格还体现在他们伴唱的旋律中[1]。

二、民族舞蹈风格对舞蹈编创和表演的作用

(一)民族舞蹈编创中风格的作用

舞蹈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来自作品反映各民族实际生活,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们合情合理的审美感受。对于观众来说,观看民族舞蹈节目一方面是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愉悦,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民族舞蹈表演来了解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舞蹈编创本身就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编创民族舞蹈作品与编创其他舞蹈作品更是不同。首先编舞者要对其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准确掌握民族舞蹈的突出特点和风格性,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民族舞蹈的风格是具有特定时代的风格性,及编舞者凭借自己的舞蹈创作实践编创出具有个性化的民族舞蹈作品。

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和服饰,对一些劳动动作进行夸张化。步伐幅度大,肢体动作沉稳有力,朴实的动作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幸福生活。抓住民族舞蹈的突出特点进行编创,动作抑扬顿挫,快慢有放,点线结合,对比鲜明,这些动作组合起来,就将民族舞蹈的风格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民族舞蹈作品,不需要复杂的动作技巧和空间调度,在简单中透露出一种不平凡,在民族生活舞蹈的基础上,用真实、朴实无华的动作展现出人们的生活,再将主题动作进行发展和丰富,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性[2]。

(二)民族舞蹈表演中风格的作用

表演舞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舞蹈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活动,优秀的舞蹈作品只有通过观众的鉴赏,才能达到改造社会、教化人心的作用,最终获得艺术价值。民族舞蹈的风格性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实质就是让观众通过欣赏风格性的民族舞蹈,领会民族文化和风俗。例如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对马情有独钟,因此蒙古族舞蹈动作豪放,经常模仿马的姿态等;藏族也生活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藏族舞蹈步伐厚重,膝关节律动极其重要。

舞蹈表演能够营造出空间感和流动性,而且具有间歇性的停留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享受。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舞蹈动作感染和影响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表达了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作为表演者,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舞蹈演员对舞蹈风格的把握尤为重要,表演者需深刻理解民族舞蹈,用心灵感受民族舞蹈内在的文化内涵,增强演员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表演方式,提升表演能力,通过肢体语言带给观众精神冲击,使观众从情感深处对舞蹈表演产生认同感。

三、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的现象

(一)“荷花奖”中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的现象

“荷花奖”是一项全国专业舞蹈评奖活动,目的在于鼓励优秀的舞蹈作品和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者,从而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稳步发展,从创建以来已成为中国专业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奖项。

当今社会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和满足,舞蹈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也发展起来。舞蹈商业性演出是舞蹈艺术能够走进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很多新现象和问题。以“荷花奖”舞蹈比赛为例,有给人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同样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作品。

“荷花獎”近年来的部分作品令人影响深刻,《高原女人》《天边的红云》等都准确把握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风格浓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与此相反,也有一些不太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同小异,一些作品和部分舞剧的片段有很多雷同的地方,缺乏创造性。个别节目中用了很多高难度的翻腾技巧,运用杂技元素和热闹大场面的编创方式,遮挡住了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让人觉得寡然索味,使舞蹈作品成了一副空壳。为了追求精彩的视觉效果,一些作品的舞蹈演员服饰华丽,颜色过于鲜艳,不符合民族民间当地的文化风俗,舞蹈服装不仅是角色的标志,也是时代的说明。在《花花儿》这部作品中服装就很得当,演员行走时服装衬托出演员的端庄优雅,当演员舞动裙摆时,隐藏在裙摆下鲜艳的裤脚露出来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完美地贴合了作品的名字,此外,还丰富了民族语汇,创新了回族舞蹈头部和手部的动作,具有创新性,使人眼前一亮。

此外,在观看“荷花奖”舞蹈比赛时,发觉一些作品刻画的人物性格太统一,不是美女帅哥就是英雄伟人,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很多作品是以现当代审美创作出来的,一味地趋向于相同的审美追求。舞蹈作品《孔乙己》中人物的刻画就很新颖,以小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描绘舞蹈作品,观看完让人回味无穷,风格性突出。像这样的民族舞蹈的精品,应该通过网络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认知。

最后,在“荷花奖”舞蹈比赛中,一些编导仅为了满足自己创作的快感,运用了很多编舞技法,创作出轻浮的、无文化内涵的、快餐化的、视觉化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很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难以在人民大众中产生关注点和广泛性影响的根本原因。很多编导的作品更多的是呈现帅哥美女、高超的技术技巧、华丽的服饰,缺少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文化底蕴、风格韵致之美、民族传统的历史活动中的舞蹈风格和作用的表达,改头换面,就好像是酒宴歌舞一样沦为粗枝大叶。

(二)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的原因

为了让观众喜欢,部分舞蹈演出和比赛用那些高超的技术技巧博人眼球,使舞蹈作品商业化,失去了民族舞蹈的朴实和风格韵味。各个民族的舞蹈起初是为了自娱自乐,或为巫术礼仪活动,在民间的表演者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夸张的技术技巧在民间较为少见。这样的行为会使观众对民族的文化认知产生偏差,也使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发展受到阻碍。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舞蹈编舞者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不论是严苛的体察,还是表达情感的陈述,或者是哀其不幸的挣扎,都应当是对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根本,这才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基本与出发点。编舞者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编创时,既要遵循民族文化的轨迹,又要保证选材新、手法新、舞蹈语言新,在表现自己独出心裁的看法时,也要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符合社会的审美需求,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独特性是网络信息的主要特征,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一方面能将优秀的舞蹈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使舞蹈的艺术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渲染和宣传;另一方面,人们在媒体导向的盲从下,失去了甄别信息的能力,不知不觉就混淆了信息,本来张扬个性的舞蹈艺术在盲从和无知中被丢弃和遗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舞蹈作品就经不起反复欣赏和传播,所谓的民族舞蹈就不再是令人信服的艺术作品,快餐式的舞蹈艺术在猎奇的欢呼声中被掩盖,从而失去了民族舞蹈的灵魂[3]。

四、关于改善民族舞蹈风格弱化现状的建议

作为表演者来说,应当扎实技能,提升审美能力。舞蹈表演者应当要彻底地深入和研究舞蹈作品的内在含义和精神,逐步深入体验作品情感。作为舞蹈演员,需每天练习基本功,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扎实的基本功是准确把握作品艺术风格的根本和基础。舞蹈表演者的文化修养越高越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所以表演者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多观看优秀节目,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用心去感受各个民族的信仰,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舞台表演实践,演员丰富的表演经验也能帮助表演者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风格性。

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当强化示范,适当引入情感。在舞蹈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引领,假设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承载和寄托,在学习动作的同时,要体会各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最后,在課堂中,要提炼出各个民族最典型、最突出的动作元素和动律,对这些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这些动作为切入点,逐渐把握风格韵味。此外,教师的教授也极为重要,舞蹈教师标准、投入的动作示范,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最直观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模仿教师动作的同时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情感和神态,从而更好地掌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

对于人民大众来说,要尊重民族文化,提升情感共鸣。普通人在观看民族舞蹈作品时,在欣赏舞蹈形象的同时,也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艺术形象,虽然只是浅显地了解民族舞蹈,但对于人们认识各个民族具有积极作用。欣赏民族舞蹈时,观众要用一种平静、尊重民族文化的心态,充分领会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要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平时可以走进剧场,切身去观看舞蹈作品,树立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正确认知。

五、结语

在舞蹈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尊重开启了对民族精神认知的序幕。不管是舞蹈教师、学生、演员、编导还是普通大众,都要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努力去传承民族文化。对待民族舞蹈文化,不能采用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放弃民族的独立性,而是要强调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大众的民族自信心,也关系着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从而面向未来和更长久意义上的繁衍和生长。

作者简介:张丹(1997—),女,汉族,甘肃酒泉人,中南民族大学舞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田,李平.风格与禁忌——民间舞创作与个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陈鸿.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仝妍.现代性与大众化——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民族舞蹈弱化风格
不同弱化槽结构安全气囊盖板性能仿真分析研究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英语单词的弱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