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探索

2022-03-23 22:27:16何兴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互联网+德育

何兴安,王 霞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昌平 102206)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类正式步入互联网时代,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主流,与之相对应,互联网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德育工作,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资源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层面的内容成为高校德育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语言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共享同一教育资源,从而扩大了德育的覆盖面,实现了德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互联网+”提供了高校德育的新方法。“互联网 +”时代使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效果不佳。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互联网的虚拟性淡化了老师的身份限制和“教育——受教育”的色彩,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互联网的直观性更为学生提供了集影、音、文于一体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全面、现代,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手段。互联网的超时空性,更突破了以往德育只能依靠课堂的局限,极大拓展了高校德育的时空边界。

3.“互联网+”增强了高校德育的效果。互联网的即时性,使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需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开展交流、疏通和指引,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互联网的交互性,使老师可以同时和多名学生互动,而一名学生也可以同时和多位老师进行沟通,加强了德育的互动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帮助彼此在网络平台上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使得教育者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引导,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互联网的可存贮性、可复制性、可下载性,更延长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提高了德育的灵活性。

(二)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互联网+”使“任性”成为大学生的新常态。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了不同种族、国家及地域的人们思想观念的交流和共享,同时也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广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提供了机会,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理想信念动摇、政治观念模糊、民族观念淡化等,导致了其思想上的“任性”。互联网的匿名性,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极易导致人们的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造成行为上的“任性”。互联网的虚拟性,使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形成双重身份、双重人格,造成精神错乱与人格分裂,引发其心理上的“任性”。

2.“互联网+”使“充电”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新常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个体的信息拥有量已不再与年龄、资历、学历挂钩,而是与谁更快更多地掌握互联网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原有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特别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文化入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洞察力,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心、敏感性和鉴别力。针对大学生日益提高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不断增长的知识储备量,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互联网知识学习,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拓宽知识范围,完善知识结构。针对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性和学生不断觉醒的主体意识,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学会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以文明的言语引导学生、以人格的力量征服学生、以健康的行为指领学生,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互联网+”使“创新”成为高校德育的新常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有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德育的时空,但是也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骚扰、信息渗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打造绿色教育环境,对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机制的构建

(一) 抢占制高点,构建 “互联网+”高校德育协调机制

一是明确组织机构,建立两支队伍。首先,要建立一支由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队伍,负责制定全校德育工作方针,完善全校德育规章制度,协调全校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实现全校网络资源开发、整合、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德育工作的统筹。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自身技术过硬的管理队伍,通过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和引导、网站更新和维护等方法来保障德育工作的实施。二是明确教育内容,保证教育实效。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实施教育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建设,指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校大学生优秀的品格。并且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前沿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德育工作的形式内容。三是明确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互联网并不是脱离现实社会存在的,高校大学生网上行为会和线下行为产生联动,在加强网上德育工作的同时也要结合线下德育工作。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中,应加强线上线下的结合,做好线上教育的宣传与线下教育的具体管理,做到线上线下两种教育方式的互补,实现“互联网+德育”的合力。

(二) 打好主动仗,构建“互联网+”高校德育监管机制

一是健全校园网信息监管制度。高校领导及职能机关需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贯彻落实,严格对网上舆论进行监督,对网上违纪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健康使用的宣传,制定校园网络使用的规范化制度,为高校校园网信息监督的具体执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健全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加强高校网络流入信息的监督机制,对违法信息以及违法文件等违法信息进行标记,有违法信息流入高校立马进行净化,阻止违法信息的流入。同时追踪违法信息来源,并把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在源头对违法信息进行铲除,斩断违法信息的传播途径,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环境。三是健全互联网心理异常监测机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互联网心理健康测试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四是健全互联网预警机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掌握高校网络动态,实时掌握网络舆论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及时发现网络上存在的潜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把暴露的隐患及时解决。通过提前研判及信息掌握,让危机及隐患消弭于无形。

(三)抓住主阵地,构建“互联网+”高校德育引导机制

一是推动高校网站建设,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高校要紧紧抓住主题网站这一网络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高校主题网站进行主旋律宣传。同时以互联网为线上渠道进行宣传,协调线下进行活动组织举办,再以线上网站进行活动总结进行二次宣传。活动主题以歌颂祖国、提倡科学、党性学习等主旋律为主,做到通过网络实现价值输出。二是推动网络社团建设,加强学生自律意识。高校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以学校社团组织的形式推动网络社团建设,以网络为核心纽带来引导高校学生文明上网,积极反馈网络不良信息,同时加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教育工作。三是推动交流平台建设,加强教师主导作用。高校应当利用学院微博、班级微信群、学院短视频自媒体、学院各类公众号等交流平台,在内容上输出正能量价值观,在作用上发挥桥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四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育人效果。高校应当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宣扬推广学校校训、校风、院风、班风,使校园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得到认同,以此推动“互联网+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有效互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校园文化教育性的作用。

(四)汇聚正能量,构建“互联网+”高校德育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德育方向引领的政治保障机制。高校必须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人才培养“三问”,全面加强党对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发挥党的政治保障作用。二是完善德育队伍建设的人才保障机制。高校应当协调构建强政治、精技能、严纪律、正作风的三支队伍建设,即“互联网+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互联网技术保障队伍和学生自律组织,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人才保障机制队伍。三是完善德育平台建设的阵地保障机制。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加强德育的教育平台、公开平台、警示平台、互动平台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牢牢占据“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四是完善德育安全防范的安全保障机制。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和大学生群体的自律作用,并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构建德育工作的安全防范机制,为“互联网+”高校德育工作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 提振精气神,构建“互联网+”高校德育评价机制

一是设立指标体系,发挥导向作用。评价是德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各级领导机构要立足学校实情,结合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本校“互联网+”高校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实际效果、特色与不足等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监督、导向作用。二是建立专家队伍,发挥指引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指引作用,建立德育工作专家队伍,队伍应该由学校党委牵头、各院系参与、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着眼全局,实事求是,确保“互联网+”高校德育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突出结果运用,发挥激励作用。对于德育工作评估的结果,高校应当合理地进行运用,充分发挥结果的激励作用。对于结果优异的,应当进行奖励;对于结果较差的,要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应按要求制定并落实整改方案,针对凸显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塑造榜样和典型,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效果。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明显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实惠轻理想、社会公德缺失、个人修养不足的特点,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的隐性影响也不容忽视。面对这些弊端,高校德育工作者切不可因噎废食,只有明确“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并构建 “互联网+”高校德育的协调机制、监管机制、引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互联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