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主要的群众工作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工作方法。“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新华社调研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谆谆教导,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工作者作风的重视。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近些年,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真正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使记者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新疆第五师双河市机关报《北疆开发报》要求党员记者把下基层采访当成必做的功课,建立党员基层联系点,真正走下去、沉下去,和职工群众交朋友,与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而采写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文章,把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师市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为师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同时,建立党员联系点,人人服务到基层,推进了该报“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并获“全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职责使命要求。党员记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深入广阔农村、工矿企业,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与职工群众站在一片土地上,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采撷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的朵朵浪花。不仅寻找闪光点,还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写他们的“急难愁盼”。唯此,才能真正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让正确思想引领人心,让真理温度融化人心,让高贵品质改变人心,实现记者的感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的感情融为一体、共同升华。同时要与职工群众交朋友,同他们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有困难多反映,有信息多交流,有线索多提供。只有这样,才能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信息交流的桥梁,搭起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心灵沟通的平台,筑牢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情感交融的纽带。
信息化在为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情感距离,使新闻产品概念化符号化数字化呈现,失去了冒着热气的生活味。从面对面采访,到电话和微信采访,采访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新闻采访态度的转变,其实是群众观念日渐淡漠的另一种表现。只有在新闻发生现场,只有在新闻当事人中,才能撰写出直击人心的文字,才能拍出震撼心灵的画面。那些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感受,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只有从基层群众中才能获得,否则,语言是苍白的,画面是空洞的,是没有任何根基的。同时,过度依赖电话、网络,会影响报道客观性,甚至在无意识中出现“假新闻”。《北疆开发报》编辑部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建立党员联系点、人人服务到基层的工作机制,积极应对发展新形势,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很好地履行职责使命,践行“走转改”“三贴近”,用脚力丈量热土,用眼力观察世界,用脑力思考判断,用笔力书写时代,更好服务职工群众,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层既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的富矿,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源头,更是新闻工作者的根系所在。失去基层,离开群众,新闻工作者将变成无鱼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才气、灵气都会变得枯竭,最终会失去读者,丢掉舆论阵地。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查实情、动真情,才能遇到最感人的故事,才能获得最鲜活的新闻,才能写出最生动的语言,也才能最终为读者呈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盛景,从而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
为使活动取得实效,《北疆开发报》进行了充分动员,在党员记者中开展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活动,切实弄明白了,“为了谁”——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方向;“依靠谁”——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所在,同党的其他工作一样,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上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和沃土,失去人民群众,我们也将失去力量和灵感;“我是谁”——记者是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必须深入基层去服务群众,成为群众知冷知暖的贴心人、解决问题的热心人、无话不谈的知心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记者与百姓“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打通新闻采访“最后一公里”,让“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问形成的理论思考转换成推动新闻实践的巨大动力。
每年年初,根据党员实际情况,将师市各基层单位划分为42个联系点,采用报社安排或个人自愿联系的方式,使每个党员分别建立3个联系点。每人每个月到联系点服务3到5天。采编人员到联系点后,全面了解联系单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到重要新闻宣传报道及时有效、不偏不漏;帮助联系单位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帮助通讯员修改稿件,协助联系单位向省级大报大刊刊发稿件;协助联系单位撰写申报重要典型材料,宣传报道各类先进典型;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体现“走转改”,使基层单位满意,职工群众满意,让他们感觉到记者就在我身边。
无论谁的联系点有重要新闻、重大系列报道任务,或者需要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等,报社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协调能够胜任工作的编辑记者团队,与负责联系点的党员同志一道,到联系点去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每周五的周会上,值班领导通报本周采编人员到联系点采访和工作情况,提醒下周到联系点的具体任务。每月第一个周二的“七个一”评选会上,通报上月每人到联系点工作的次数和完成任务的结果。年底,每人对一年内联系点工作情况进行书面总结,总结工作中的亮点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来年基层工作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党员记者深刻认识到,从事党的新闻舆论媒体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每位记者结合自身专长,联系下基层的各点,如,农牧团场、工矿企业、学校社区等,切实反映基层的丰富经验和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时代英模、道德楷模、创业典型,用科学知识教育人,用先进典型激励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做到稿件来自基层,素材来自一线,故事源自百姓,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通过建立联系点服务到基层活动,一年中记者采写、发表了1000多篇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其中有分量、有影响的稿件达300多篇,推出了20多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40多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以及30多名各级劳动模范,推出了《一人戍边 全家守边》《三封来信》《双层全覆盖》等有重大影响的稿件。同时,报纸“七个一”获奖好策划32件、好通讯18篇、好消息14篇、好言论21篇、好图片28组、好标题16个。
在开展党员记者联系点活动中,《北疆开发报》除满足本报大量用稿外,9名党员记者平均每年在《兵团日报》刊发稿件200篇(幅);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刊发稿件达2000多篇,凸显了党员记者引领作用,树立了一级党委的对外形象。
通过开展党员记者联系点活动,建立了覆盖广泛的新闻线索网,基层通讯站、党员记者联系点的单位、服务对象都积极为记者提供重要新闻线索,来自基层的富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同时报社被评选为“全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集体”,马文同志获兵团第五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沈志君同志获全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个人和全国地市报第二届“十杰”青年摄影记者。
《北疆开发报》通过开展党员记者联系点活动,真正让党员记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思想认识问题,增强了党员记者政治家办报意识,转了作风,改了文风,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