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3-23 15:57陈艳琴
教育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段红色阶段

●陈艳琴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深挖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有益渠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浴血奋战中共同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中流淌的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深深烙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传承在代代中国人的基因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理想信念拼搏奋斗。

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历久弥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各类思潮激荡碰撞,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熏陶人、激励人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凝聚思想、正本清源,引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奋斗。将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的思政一体化建设充分融合,与时俱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精神,有利于不断激发新的文化活力,拓宽文化传承途径,传承红色血脉。

(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

思政课是对各阶段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引导各阶段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其思想防线的重要阵地,思政课堂肩负着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国民政治素质的重大责任。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和铸魂育人的显著优势,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是开展各阶段学生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1]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爱国英烈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开拓进取、决不放弃的责任担当意识,大量红色故事和典型事迹为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撑和鲜活的教学范本。

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是提升各阶段学生思想认知、夯实其政治素养、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通过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将多样的红色资源分解融入至思政教育体系,为各阶段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给养,有助于帮助各阶段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实现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各学段应打破壁垒,树立系统思维,深刻掌握各学段学生的教育重点,统筹教学内容。其难点在于各学段思政课的相互协调衔接,实现教学层次阶段分明,教学内容螺旋上升,精准施策,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红色文化载体多样、虚实结合,内涵丰富、深浅有别,蕴含着强烈的道德认知和深厚的情感力量,不仅对各学段学生都具有感染力,更为关键的是恰好满足了不同学段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接受程度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不同学段教学深度的梯度化需要。红色文化为各学段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衔接载体,为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将红色元素分层次贯穿至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当中,将极大提升各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困境探析

(一)学段认知的差异性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在年龄、阅历、认知、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小学阶段,学生对各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世界的认知尚处在萌芽阶段,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均有限,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时期。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并逐步建立,身心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和是非观念增强,对事物发展变化逐步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思想认知逐步向成熟过渡,这一阶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学生身心稳定成熟,逐渐形成自已的价值观体系,对事物和大是大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并为逐步迈入社会实践积累更为丰富的心理经验和思想认知,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时期。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需要充分尊重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和接受水平,把握其思想认知的差异性和各自特殊性,针对各学段学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2]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需要在把握整体方向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因阶段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红色文化教育贴合各学段学生学龄特点和生活实践,逐步提升各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教学衔接的薄弱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进程,需要综合各学段学生学龄、认知等差异特点,统筹教育教学资源,做好各阶段的整体规划和衔接过渡,然而当前各学段在教学衔接性方面仍较为薄弱。在教材编写方面,由于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材由不同主体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多注重不同学段学生的学龄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化,未能结合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将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整合,导致各阶段思政教育在内容体系上存在重叠或断层现象。在实践教学方面,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各学段相互独立,缺乏相互间的合作及互动衔接,加之一体化交流平台的缺失,各学段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匮乏,直接造成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当中对相邻阶段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较低,对各阶段红色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掌握不足,甚至存在同一内容在各阶段重复讲授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另外,从各阶段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来看,其思想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在施教内容和施教方法方面,均应结合相邻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动态调整,做好对各阶段红色教育内容的延伸拓展,上下承接,然而当前红色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过程中,各阶段施教方法缺乏灵活性,学生学习效率和连贯性程度不高。

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将红色教育融入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在尊重各学段差异性的基础下,划分教学内容体系层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确保教育内容螺旋上升、自然衔接;同时,应打通各学段间互动沟通的渠道,增进相邻阶段的教学了解,促进红色文化贯穿各阶段思政教育始终,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三)融合方式的单一性

红色文化资源有多样的体现形式,或存在于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中,或流淌于字里行间的红色书籍中,或陈列于庄严肃穆的红色博物馆中,或深藏于斑驳古朴的村落田野中,这些形式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厚的范本资源。对各种形式的红色资源加以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将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增强对各学段学生教育的吸引程度。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多停留于纸面,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一是施教空间多局限于课堂当中,缺乏对各类形式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较少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纪念馆、深入乡间村落实地体验,以亲身感受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4]二是施教方式以照本宣科为主,重理论讲授和应试知识传输,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将传统红色教育内容与国际形势、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阶段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难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内涵。三是施教媒介局限于书本,未能整合信息化资源并与新媒体渠道打通,导致红色资源融入思政一体化的形式缺乏吸引力,内容缺乏创新性。加之教育教学当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反馈方面的正向引导,学生难以对红色文化精神形成生层次内化和反思,最终造成红色教育流于形式。

(四)地方红色资源的势微性

红色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蕴含的强烈情感力量,有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虽然多数学校都有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其中红色文化教育的渗透程度仍显不足,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的地方特色和地缘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加之信息化时代信息成爆炸式增长趋势,人们的关注焦点分散且多样,各类文化资源鱼龙混杂,地方红色资源呈现出势微性。

在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未能专设模块,红色教育内容在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多数学校的思政课堂中,红色文化教育至多只作为个别课程环节存在,讲授也过于笼统,其课程占比和内容的深入渗透均难以保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带而过,缺少对红色文化的深刻感悟。更为严重的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和家长缺乏自主地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缺少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难以对地方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形成一脉相承的认识与感悟,造成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根基不稳固,进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渗透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整体规划,充分尊重各学段差异

将红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不同学段教学主体的差异化特点,应规划好各学段教学安排和方式选择,教学重点明确,内容安排深浅结合,明确红色教育在各学段应达到的教学目标,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思想发展阶段,实现红色教育的精准性。

在小学阶段,应重视道德情感启蒙,借助红色故事中的典型事例,红色动画中的人物,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塑造其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精神、担当意识的初步认知,在其内心埋下爱国爱党的种子,为下一阶段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5]中学阶段,应充分凝聚思想,借助红色经典影片、近现代历史事件中的典故等,引导其深入思考红色故事典籍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形成对历史事件演进脉络及影响的自我认识,增强其爱国情怀和道德意识,为下一阶段形成正确价值观积累理论知识。大学阶段,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探索、对红色文献的阅读反思、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认知,增强其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由于传统教育阶段大中小学各学段相对独立,学段间纵向沟通互动较少,未能形成贯通式一体化教育,因此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在各学段间形成教育合力。各学段学校及教师应当树立合作沟通意识,搭建沟通互鉴常态化机制,互学互通,加深对全阶段和相邻阶段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学段作出有针对性、递进性的教学安排。同时还应兼顾教育的一体化、连贯性,以分阶段促进目标促成整体目标的达成,提升红色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的教育成果。

(二)聚焦教材,充分凸显层次渐进

现阶段,教材仍是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主要脉络呈现,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进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教材这一重要载体,充分体现教育的衔接和连贯。

在教材编写环节,应当积极寻求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和突破点,不仅要充分考虑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教学层次的递进性,也要树立统筹规划意识,增强教材内容间的关联度和衔接性,防止各阶段教材间的交叉重叠或遗漏断裂。小学阶段,增加对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内容的融入,奠定情感基调;中学阶段,增加对上下承接性内容的融入,夯实道德素养;大学阶段,增加对使命担当等升华内容的融入,提升家国情怀。在教学实践环节,各学段教师应充分对本阶段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同时梳理研读各阶段教学重点,探索各学段教材的相似性和差异化,对相邻阶段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充分掌握,在教学当中有计划地对知识内容的重复点作摘取,对衔接空白点作必要补充和过渡,对浅显内容作拓展延伸。[6]既要有意识地与相邻学段教学内容相衔接,又要在相邻学段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保证红色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的连续性。此外,应当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汇集红色教育资源和教材素材,为优秀教学资源提供汇聚渠道,便于各学段教师高校便捷地获取与红色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信息、借鉴优秀教学经验。

(三)丰富形式,充分打通多元渠道

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多以知识单向灌输、照本宣科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单一固化,缺乏对多元教学资源和渠道的灵活应用,直接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度不高。[7]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应打破单一的思政课授课模式,统筹运用各类媒介资源,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多样化,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易于接受且感兴趣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一是充分结合新媒体手段,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生营造身临绝境的氛围,激活感官体验,在红色氛围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此外,还可探索红色红文化教育的云课堂等虚拟红色文化教育阵地,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优秀红色文化作品,打破教育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以科技激活红色教育新活力,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二是充分利用戏剧表演、故事演说、合唱朗诵等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红色文化故事进行诠释,引导学生在表演当中充分感受红色人物身上的红色品质,红色故事中传达出的红色精神,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和实践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线上与线下联动,赋予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深度,实现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层次挖掘。四是积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领学生深入红色革命根据地、访谈红色人物、走进红色纪念馆,走进乡间田野挖掘红色故事,并结合调研报告、讲座交流、研讨座谈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内化理解。

(四)增强融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需充分发挥和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梳理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红色元素,将其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亲切熟悉的氛围里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是在教材编写或授课内容安排中,应有意识地收集地方红色文化资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分析,汲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红色内容充实教材,融入地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当中,使思政课不再生硬遥远,而是赋予它亲切的生命力和厚重的说服力。同时,加深各学段学生对本地历史、红色文化的理解,借助丰富翔实的素材在思政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8]二是各学校应加大与地方红色文化宣传部门的合作交流,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主动为各学段思政教学内容及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优秀素材,积极为学生参观探访等提供实践机会,强化教学效果,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外部助力。

猜你喜欢
学段红色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红色是什么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红色在哪里?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追忆红色浪漫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