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曾嘉怡
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回信中提到:“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面貌。”[1]“新安旅行团”当时推行的“小先生制”,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普及大众教育而首创的一种教育理念、方式、制度和运动。时至今日,“小先生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非但没有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反而以“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公众眼前,继续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机赋能。本文旨在阐释“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变迁历程及宗旨任务,强调现阶段开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积极探索与“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相契合的实践路径。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为论述何谓“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梳理“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来龙去脉之余,要把握“新时代小先生”对“小先生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便清晰界定“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宗旨任务。
20世纪30年代,正是举国上下饱受外敌欺凌、奋起反击以图生存之时。陶行知因受到国民党当局通缉而被迫逃亡日本。虽然举步维艰,但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没有因此而放弃。当时中国因战乱不止而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呈现一片破败景象。为攻破义务教育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文盲数量众多等种种难关,陶行知致力于组织普及教育运动,思考“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2]。为推动普及教育事业在全国各地取得显著成效,更好地进行乡村工学团试验,陶行知在1934年1月28日出席“一·二八”淞沪抗战两周年纪念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在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孟家木桥儿童工学团(随后更名为山海工学团)中推行以“即知即传”为根本原则的“小先生制”。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当年在艰难处境下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组织形式,致力于通过改变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小先生制”这种新思路、原则和方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教育普及重任。陶行知在实地践行“小先生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5条在普及教育中颇有实用意义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即知即传、非班级常规、开门教人、与生活连在一起教、要有指导和考核。[3]在陶行知的积极倡导下,“小先生制”攻破传统教育的重重难关,正式问世仅仅11个月,就已经在我国覆盖19个省和4个特别市,宜兴西桥、晓庄佘儿岗、淮安之新安等地方都有“小先生”活跃的身影。除此之外,“小先生制”引起牧泽伊平、户塚廉等日本教育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在印度和新加坡等国也受到当地人的关注和重视。
但实际上“小先生之怀胎是在十一年前”[4],始于1923年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陶行知受到长子陶宏教次子陶晓光读《平民千字课》的启发,将其称作“连环教学法”,即由家中识字者教不识字者,“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随后陶行知将次子陶晓光教陶母读千字课的情景拍成照片发表出来,用以宣传、促进平民教育运动。在此基础上,陶行知结合南京晓庄佘儿岗儿童自动学校、张健舌战马莱、宜兴西桥工学团、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等典型实践案例,承认“小孩既能教小孩,也能教大人”,逐渐意识到“小先生”的重要性,提出“小先生”肩负着普及教育的新使命。这些证据表明“小先生制”并非来源于近代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公益会教师兰卡斯特开创的“导生制”。正如陶行知所言:“大同学教小同学,英国人老早就干过了,与我们这次所发起的运动是毫不相干的。”[5]
由此可见,陶行知的“小先生制”起源于自身的长期实践探索,是近现代中国本土化原创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普及运动,其内涵、形式、价值和影响等远非当年实施范围和产生影响都极为有限的英国“导生制”可比拟。“新时代小先生”作为当前正蓬勃开展的“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核心主体,更是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下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迎来巨大变革,“双减”政策持续推动基础教育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缓解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余,需要贯彻落实家校社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现代社会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结合,彰显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独特优势。“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先行,作为一种实践新模式,正在试图为全球基础教育治理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乃至智能社会转型。这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陶行知面对的教育形势迥然不同,因为当时中国还在艰难地从农业社会奋力走向工业社会。虽然“新时代小先生”和陶行知在20世纪提出的“小先生制”一脉相承,在具体内涵上借鉴和吸取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三大基本原理之精华,但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网络中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现阶段的“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以“新时代”为宏观背景,以“即知即传”为根本原则,以“教人去教人”为实施方法。“新时代小先生”犹如一根根流动的电线,取代将知识占为私有、当作传家宝或者进行商品售卖的“守知奴”,适应基础教育变革趋势,通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四通八达地延伸至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而“真实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6]。
在目标定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7]。截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8],进入普及化阶段,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至2.67%[9]。陶行知生活的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很落后,“住在乡间的人民约占百分之八十五,估计有三万万四千万之谱”[10],文盲率高达95%,即便到陶行知生活晚期也仍占90%。显而易见,陶行知首创“小先生制”旨在攻破当时中国面临的普及教育难关,以贫苦大众为教育对象,心系教育数量,以实现自己“教育为公”“文化为公”的鸿鹄之志。“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孕育于中国教育发展新格局,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聚焦教育质量,和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初见成效的“双减”政策携手并进,共同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添砖加瓦。“新时代小先生”在自身素养与能力上有两点具体要求:一是主动培养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11],将“六力”融入实践活动中;二是积极发扬“即知即传”精神,坚持“教人去教人”理念,将所学知识和能力通过语言和实践教给他人,而且鼓励其他学生也成为“小先生”,共同促进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在活动形式上,目前“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形成的活动标识包括“六个一”,即一个会标、一套制式服装设计、一套小牌子、一面旗帜、一份荣誉证书、一条横幅和一条绶带。会标是“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标志,借助“两圈一核”、中英并用设计的方式体现“即知即传、六力兼有”的活动理念,并与“生活·实践”教育的会标设计相互衔接。具体而言,将体现“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三交叉圈层放在会标的中间,以体现虚实三个二的“六力”“六原理”,上面一个圈下面两个圈,三足鼎立,略微交叉而成,体现“核心”理念;外围圆圈上是半圆状中文“新时代小先生”,外围圆圈下是半圆状英文“新时代小先生”,不过外围不是完全圆圈,而是两边断开,意为开放发展、无限可能。制式服装设计统一在生活、实践与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理念下组织“新时代小先生”实践活动,并根据行动类型进行个性化定制,为参与活动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提供多套服装。与此同时,在行动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带有“六大原理”“六力”“小先生”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小牌子,以及带有“新时代小先生志愿服务队”标识的旗帜。除此之外,横幅和绶带会根据“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实地践行中的任务类型和活动主题加以灵活调整。
现阶段开展的“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为生活性和实践性,将生活与实践相结合,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教育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12];二是公益性和教育性,鼓励“新时代小先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能力,在服务中奉献爱心与传递正能量;三是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新时代小先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凸显他们在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使其在主动学习和自觉行动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实现知行合一;四是民族性和世界性,既要扎根中国大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采取“教人去教人”的实施方法彰显“小先生”立志远大、追求真理、爱国奋进、不怕艰苦等精神特质,也要走向世界舞台,以更加包容的心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观、中国心、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步伐向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棘手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依旧存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三大方面的脱节。在此背景下开展“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既有重要性、必要性,又有紧迫性和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教育改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13]鉴于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在全国各地试点推广“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有利于让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感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走出封闭的学校、参加各种实践探究活动。“手持现代文明钥匙直叩之下,纷纷开关启门”[14],让儿童青少年都成为“新时代小先生”,主动走进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彰显学生主体的完整性。
“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15]对“小先生”来说,好好学习固然重要,但绝非学习就能成才。让“小先生”在学习之余发现生活的美好,引导他们在参观博物馆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心,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中理解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在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中形成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双减”政策持续深化推进的背景下,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让“小先生”在学习之余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兴趣爱好,从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中均反复强调,我国需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6]。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主体、新力量。[17]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恰恰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措施,注重培养“小先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将“即知即传”作为学生运用“教人去教人”实施方法的根本原则,继续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三大脱节”问题。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于“小先生”而言,就是帮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和课外培训中解放出来,然后奔赴美好生活、创造美好人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双减”政策推动基础教育生态重构,为开展“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提供新契机。“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通过组织内容以及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小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其中,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实现“知行合一”“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19],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20]因此,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契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又要顺应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国情”和“世情”的统一。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之际,“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正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格局整体性变革的时代需求,可以为“小先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实践调研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在资源共享中搭建家校社政的协同育人模式,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筑起的高墙,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所都当作实施教育的场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突破教与学的时空界限,继续为我国基础教育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2]为培养满足社会各领域需求的栋梁之才,“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遵循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成为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载体,鼓励“小先生”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外,作为“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巩固的助推力,也有利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深厚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3]与此同时,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在西方学术文化仍占有强势地位之际,亟须改变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的被动状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24],“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以“新时代小先生”为核心主体,汲取陶行知“小先生制”之精华,继续为我国基础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学习和继承陶行知最好的办法是发展,发展是对陶行知“小先生制”最好的继承,真正的继承不是表面的、形式的继承,而是全面、再生、创新性的阐述。[25]“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既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当今乃至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是基础教育实践新模式,既有利于推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体系朝向纵深发展,也能在实践推广中强化理论指导,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通,彰显新时代陶行知“小先生制”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只有赓续中国教育传统、扎根中国本土的教育实践才能有效解决中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双减”政策撬动基础教育领域大变革,“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恰恰在此新机遇中孕育而生,成为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创新成果。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小先生”,在阐释为何开展“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之余,需要探索与之相契合的实践路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基性工程,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核心任务和战略选择,对基础教育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试行的一种实践新模式,为实现儿童青少年“五育融合”带来全新助力。对“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进行宏观规划,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可以为其在全国各地顺利实施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进方向、凝聚群众力量。
为推动“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从完善顶层设计入手,发挥政府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彰显“以规划、引导、监督为内容的‘服务型政府’”[26]的责任担当,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和完善契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新时代小先生”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协调机制,既做好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也做好家校社的融合推进,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27],加强统筹协调,调动相关主体之间的积极性,凝聚多方力量,广泛动员基础教育阶段的“新时代小先生”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在理论基础上,“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关论述,传承与创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精髓。要特别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实践育人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阶段在全国各地试点先行“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科学指南。“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无论是宗旨任务中的具体内涵、目标定位、活动形式,还是路径探索,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实践育人指示精神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向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提出殷切期望,叮嘱他们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8],在强调实践性之余也要在丰富而鲜活的实践活动中提炼出契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原创性教育理论体系。在规章制度上,完善制定“小先生”报名选拔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度,报名选拔坚持班级内部民主讨论和轮换制原则,考核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法,对“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实施过程及其成效进行考核评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事。”[29]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的指示精神,既承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为“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宗旨任务提供思想启迪。基础教育是带有公共属性的专业活动,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力量参与[30],特别是政府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等指导和支持。在全面规划设计“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多元复合协同治理模式的显著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特色。
首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落地,不是弱化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凸显其在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需要在政府行政部门构建的教育体系、制定的教育标准等宏观调控下,细化、优化和创新各项具体举措,协助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采取团队形式,培养“新时代小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自觉接受政府外部监管的前提下,“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要协助学校提升内部自治能力,以培养高质量的“新时代小先生”为核心增添本校办学特色。在学科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环境氛围、校训班规、硬件设施等方面,既要符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要结合学校教育传统和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任务类型进行适时调整,既凸显统一性又强调多样性。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31]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朴素而又真诚的话语,道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古代有孔融让梨、王泰推枣,近代有陶晓光教陶母,“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家风家训馆、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孝道主题公园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然后在“即知即传”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将“家事”上升到“国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当然,政府行政部门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家庭教育帮扶和指导讲座、家长学校网络课程等多种渠道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时代小先生行动”也要借此机会走进千家万户。
最后,整合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32]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的背景下,“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通过和政府行政部门、共青团和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搭建活动平台,鼓励“新时代小先生”走进社工站、街道或居委会、救助站、福利院等社区服务站点,主动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释放社会活力之余,也为自身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条件保障。历史遗址、革命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山林、草场、湿地等生态教育基地……都是开展“新时代小先生”实践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当前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中,“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需要将社会蕴藏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从而打通我国长期存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发挥不同场域的教育能量。
为推进“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细化任务分类,始终以培养“小先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性行动”“学科教学性行动”“公益服务性行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对“小先生”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培养更强调“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在实施行动中相应地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试图破解各育“彼此分离”的顽瘴痼疾。
首先,要立足家庭教育的“家庭小先生”,主要学习并开展“日常生活性行动”,让学生在处理个人日常生活事务中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树立自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观念。此外,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随时随地、善于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捕捉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家庭小先生”具体包括“收纳(整理)小先生”“清洁小先生”“卫生小先生”“劳动小先生”等。
其次,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生活小先生”和“教学小先生”。“生活小先生”主要通过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技能,形成必要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感恩心、责任心等正确价值观,具体包括“烹饪小先生”“烘焙小先生”“缝纫小先生”“卫生小先生”“应急小先生”“安全小先生”“低碳小先生”“园艺小先生”“茶艺小先生”“木工小先生”“金工小先生”“理财小先生”等。“教学小先生”主要学习并开展“学科教学性行动”,将已经习得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传授给他人,在“即知即传”过程中强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小先生”可以细分为“语文小先生”“思想品德小先生”“历史小先生”“地理小先生”“外语小先生”“数学小先生”“物理小先生”“化学小先生”“生物小先生”“科技小先生”“演讲小先生”“琴艺小先生”“棋艺小先生”“书画小先生”“体育小先生”“情绪管理小先生”“心理辅导小先生”“创造(创客)小先生”等。
最后,要涵盖社会教育的“社区小先生”,主要学习并开展“公益服务性行动”,在兼顾公益性和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担当。“社区小先生”主要包括“文化馆小先生”“图书馆小先生”“博物馆小先生”“艺术馆(美术馆)小先生”“名人馆小先生”“科技馆小先生”“科普小先生”“环保小先生”“湿地保护小先生”“托管服务小先生”“研学基地小先生”“开心农场小先生”等。
将上述三种类型的“新时代小先生”作为核心主体,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与之相契合的“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细化行动任务分类的前提下,既可以彰显出“新时代小先生”的独特魅力,也能增强“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试点先行中的执行效果。在日趋成熟的行动中,鼓励儿童青少年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小先生”,做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小先生”,做手脑双挥、知行合一的“小先生”,做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小先生”。
为确保“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继续朝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示范引路、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方式,在一些敢于作为、勇于探索的地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整合运用优质教育资源,率先组建一批“新时代小先生”试点示范区、实验校、园、基地。通过业务培训、专人负责、标准化支持等相关流程,以专业群团组织为主体,充分发挥知名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一线教师及其管理人员、家长委员会代表、社会公共教育场馆负责人等人力资源优势,采取各地联动的形式,构建契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推广实践的体系。各地试点先行要持续推动“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走向更加科学、更加美好、更加兴旺的新境界。
除此之外,“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在上述已经进入发展正轨的实验学校或者从事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工作的高校里面,创建一批能够彰显本校特色的“新时代小先生实践队”。学校要依托优质资源,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周边或者社区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开展不同类型的“新时代小先生”实践活动。“新时代小先生实践队”作为主要践行者,可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以团队合作方式在校内外开展种类丰富、内容深刻的调研、志愿服务活动,让“小先生”在“破除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沉闷空气”[33]中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在“即知即传”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促进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新时代小先生实践队”作为一种试点先行的研究团队,可以为开展“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提供有益参考。“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实践模式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校制宜、因效制宜、因人制宜地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在全国各地试点推广“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基础上,需要有意识地为儿童青少年搭建实践教育成果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在讨论中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行动的持续深化提供良好范例。另一方面,可以在分享中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将提炼为理论成果,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生动形象地呈现“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进展成效和标志性成果,需要全方位全过程记录“新时代小先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细节,促进活动成果的可视可传播化,通过活动照片、讲解视频、主题手抄报、折叠书和宣传册等手段,突出强调行动特点、重点、亮点,为社会大众理解、学习、效仿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依据,积极发挥行动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全国各地的普及程度和知名度,在为儿童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之余,也要根据各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定期组织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拓展专职教育人员的知识广度及其深度,提升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群体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时代小先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34]。与此同时,“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要重视和强化第二课堂建设,在大手牵小手过程中增进“大先生”和“小先生”的联结耦合,鼓励“小先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与传授活动,督促“大先生”把关第一课堂的课标方向和课程内容,努力实现新旧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融通。
“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可以广泛运用网络化、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导向正确、科学专业、覆盖全面的研究成果传播机制中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应,既可以搭建自媒体平台传播“新时代小先生”在实地调研中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可以向《中国教育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期刊积极投稿,介绍与“新时代小先生行动”有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试点推广“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还可以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家长委员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利用“新时代小先生家校社共建群”“新时代小先生校长群”“新时代小先生联盟社群”等传播渠道,系统有效地使其转变成助推“新时代小先生行动”顺利实施的重要驱动和有力支撑。
在加快推进“新时代小先生行动”在我国铺开落地之余,也要努力开拓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要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关论述。在战火纷飞中以抗日救亡为责任的“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小先生”实践活动案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中国青少年故事,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影响有影响力的群体,推进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与此同时,“新时代小先生行动”要强化国际思维,进一步通过举办海外展览,学习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