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反思与建构
——以C高校为例

2022-03-23 13:58:46徐频频盛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巢湖民歌区域

徐频频盛 霞

(1.巢湖学院,安徽 合肥 238024;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于此,区域音乐资源进高校才逐渐引起各位学者的重视,其中独具特色的有《开发区域民间音乐资源构建地方高校特色声乐课程的探索》[1]一文,它从挖掘和保存民间音乐中的经典曲调入手,进而探讨如何调整声乐教学观念,将这些经典曲调融入地方高校声乐课堂之中,从而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声乐课程,并最终致力于地方文化的建设。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探讨——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2]一文。当前以区域音乐资源进高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为数不多,但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论述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如管建华先生的一系列文章——《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3]《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和意义》[4]等,由此可以看出,当下从不同角度对区域音乐资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进高校”的研究日益丰硕。

因此,21世纪以来,安徽省多所高校也开始将当地区域具有特色的音乐资源引入其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如“凤阳花鼓”走进滁州学院、“泗州戏”走进宿州学院、“徽州民歌”走进黄山学院、“五河民歌”走进蚌埠学院等。区域音乐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但是,目前对安徽民歌进高校的研究成果仍在少数,如《高校声乐教学的地域化特色建构——以安徽为例》[5]等,而以“巢湖民歌进高校”为研究对象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则更少,如《巢湖流域乡土音乐的高校传承模式探索》[6]等。巢湖学院(简称“巢院”)坐落于安徽省巢湖市,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肩负着开展巢湖民歌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使命。于2016年开始,巢院便开始努力探索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创新,将当地民歌融入其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产、学、研一体为目标。

一、促进区域音乐资源课程体系的整体化

区域音乐资源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融入已有课程体系之中,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与其他课程形成一个同心圆,让学生能在这个同心圆之中去书写自身的“文化身份”,所谓“‘文化身份’意味着某种文化只有通过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才能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这种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也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7],同时也是当地人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基奠,而文化身份也正是在这种课程体系的整体化之中生成的。

(一)区域音乐资源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可开设与当地相关的区域音乐相关课程,并与其他音乐主干课程互相融合,形成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是各高校音乐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巢院在2016年开设《巢湖民歌》课程,该课程将力求通过具体巢湖民歌作品演唱、欣赏、分析处理以及实践教学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熟悉巢湖民歌演唱基本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巢湖民歌演唱表演能力,在课程组教师指导下进行舞台实践,为从事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巢湖民歌》课作为该校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于大二年级上学期,该课程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整个音乐课程体系中的。在该课程之前,学生先修《中国音乐史》课程,后续对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三者先后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本土和整个中国的民间音乐形成循序渐进的纵深式学习。

(二)区域音乐资源课程体系新模式

“传承人进高校”和“传承人进课堂”在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十分流行,安徽省内诸多高校都已经将其常态化。如:徽州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操明花定期走进黄山学院开展表演、讲座和教学活动,当涂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陶小妹同样定期走进当地中小学且已经培养出多批不同年龄层次可以独立表演多首当涂民歌的青少年。其实这一形式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在各高校开始进行,但当时受制于传承人文化程度较低,普通话不够标准等原因,仅以传承人进高校进行专场演出这样比较单一的形式进行。

自2016年起,巢院艺术学院邀请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进到高校课堂对该校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进行巢湖民歌教学。巢湖民歌在当地形成了巢院专业音乐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双重培养”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音乐教学和民间音乐传承之间的桎梏。同时,多年的传承人无法有效地将其擅长的非遗文化以专业语言和方式传递出去,针对这一瓶颈,巢院巢湖民歌课程团队诸多音乐教师以在其中充当媒介的方式使得这一障碍得以解决。

巢院在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尝试有: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和文化专家的团队教学模式。以徐频频老师开设的《巢湖民歌》课程为例,对巢湖民歌历史发展、体裁分类、表演方式和传承现状进行讲授,并在此基础之上邀请传承人李家莲定期开展现场教学和讲座,采取口传心授式教学,对巢湖民歌的发声特点、润腔方式和肢体表现等进行示范和讲解,最后带领学生们走向田野开展实践采风调研;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接受合肥新闻联播节目组专题采访、报道;邀请民歌研究会专家进行专家讲座。非遗传承人新模式之“新”并非新在时代,而是“新”在思维的转变。区域音乐资源传承人和专业音乐从事者之间本身就存在既定的差异,而专业音乐教师在其中恰恰扮演的应该是“纽带”的作用。当地高校音乐教师对本地区域文化具有先天的亲和感,对本地的区域性音乐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能力,当地文化专家又从另一个更高的维度讲述对区域性音乐资源的认知。巢院这一专业教师、传承人和文化专家团队教学模式,对地方各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二、推动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编写的系统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安徽各地文化界人士也开始了有关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编撰工作。其中相关区域音乐资源编撰成书并出版的有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徽剧音乐》《五河民歌选》等。巢湖民歌方面有安徽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巢歌研究》和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巢湖民歌风韵情》等。除此以外,安徽区域音乐类非遗的相关出版物还有歌曲磁带、光盘和相关研究性文集等。

相关资料较丰富。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专业的地方音乐专用教材出版。据笔者实地田野调查得知,徽州民歌传承人操明花和当涂民歌传承人陶小妹长期深入当地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其所采用的教材皆为自行整理装订的乐谱册甚至是手写本。这些自行整理的教材仅仅只是记录了当地音乐类非遗的乐谱,其历史发展、音乐特征和表演方式等内容仍然是靠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字叙述。其实根据安徽各地目前已经出版发行的乐谱集、研究型文集和相关学术论文,针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编撰专门的区域音乐类非遗教材并非难事,但因为多年来高校对此缺乏足够关注以及专业音乐教师的教学体系和非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故而久未落实。

(一)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编写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之中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级。“三级课程体系的提出为校本课程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因此各个学校开始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意味着在知识转型的背景下,本土性知识的意义已经日渐凸显,学校应该积极将本土地方特色知识以及资源,融入到学校音乐课程的建设之中……而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媒介”[8],因此,高校也必须跟紧脚步,为区域音乐资源的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虽版本众多却大同小异,皆是分章节对中国各区域和各时期的传统音乐进行表面性介绍叙述,其中涉及当地传统音乐的部分也只是教师多些讲授而已。其中对区域音乐资源的教学是浅尝辄止的,实践甚至是缺乏的。本土校本教材的编撰绝非仅仅服务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特色化需求,更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让教材中的内容充分指导学生的实践,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逐步形成区域音乐资源教学与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切实服务于区域音乐资源传承传播和文化建设。总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编写的“过程就是开发、选择本土性知识中具有教育价值的那一部分,并将其转化为教材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通过对本土性知识的发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本土的文化和历史,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并将其传承下去,最终达到在学生熟悉的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9]。

(二)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编写的方式

一般而言,作为教材的使用,需要具备下因素如“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系统掌握各种能力与熟练技艺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与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10]。因此,在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的编写中也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使其更具备知识性、系统性以及认识性。

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的编写首先需要融合周边可利用的一切音乐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然后结合时代性以及地方性于一体,以具体目标为方向进行展开。总而言之,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的编撰,需要以现有的素材资料为基础,由相关学者进行整理,再由传承人进行补缺和修改,最后由专业教师再以专业文字进行重新编写并将其中的非音乐本体内容如舞台表演、音乐教学等内容赋予专业叙述。形成专家学者、专业音乐教师和区域音乐资源传承人共同撰写的模式并申报校本教材。

巢院自2016年开设《巢湖民歌》专业必修课开始,便已经着手校本教材工作。课程指导团队教师主持编纂针对该课程的教材,按照巢湖民歌的历史发展、音乐形态、表演特征和地域区别的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教学逻辑进行分章分节编写。其中特别对区域音乐资源中的难点如“行腔特点、润腔方式和方言把握”等内容重点编写,并且对各位知名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均有介绍。

三、鼓励区域音乐资源课堂教学的“专业化”

区域音乐资源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巢湖民歌它“诞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世界之中,是直观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它是释放生命的方式,是交往实践的方式。文化传统与巢湖民歌相互交融,文化在歌中交织,传统在歌中呈现。巢湖人从出生便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习得巢湖民歌,而巢湖民歌也通过这种方式一代代得以不断传承”[11]。这里所谓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并非要剥夺区域音乐资源的生存根基以及本身特色而将其“异化”,而是在保存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通过新的方式来将其进行表演以及传承。与此同时,这里的“专业化”也蕴含着民间艺人表演的“专业化”,他们是民间音乐的“代言人”,他们的表演相对而言理所应当是最为“专业”的。

(一)区域音乐资源的“专业化”表演

区域音乐资源进高校演出相关活动历来已久,如:安徽省徽京剧院每年都举办省内甚至周边省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巡演。传承人进高校演出是原汁原味的非遗表演,让年轻的学生群体零距离感受到平时少有接触的地方传统文化。巢院每年都会邀请巢湖民歌传承人在该校演出,并且近年来还以配合专业教师和当地文化部门专家的现场讲座,解决了非遗文化和时代鸿沟和传承人方言表演的理解障碍。如:2019年6月,安徽大学邀请灵璧“周家班”举行《中国元气——周家班》专场演出和研讨会,为安徽大学的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唢呐表演。平时只能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唢呐的学生们首次近距离亲身感受到该传统乐器文化的魅力,笔者曾亲身参与该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时候仿佛离当今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并非非遗文化与时代不符,而是学生们平时几乎无法接触和欣赏到这些艺术文化。所以传承人进高校的实际作用与意义是超出人们的预期的,诸多实例证明,年轻的学生们对非遗文化充满着热情。

(二)区域音乐资源的“专业化”改编

新中国建立后,诸多作曲家开始给很多地方民歌和戏曲音乐进行改编和编配钢琴伴奏,使地方民歌不断融入专业音乐的范畴,形成区域音乐资源专业化。伴随许多地方民歌和戏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音乐资源专业化趋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比如根据沪剧《罗汉钱》中选段改编的声乐歌曲《燕燕做媒》和杨霖希编配伴奏的五河民歌《摘石榴》等。近年来安徽省的作曲家们也不断对安徽各地区民歌进行专业化改编和编配伴奏,其中就有巢湖民歌《巢湖好》和《十里长冲好风光》等曲目。

自2016年,巢院每年会以年级为单位举行一场巢湖民歌课程改革实践音乐会,在每场音乐会中,不仅会邀请巢湖民歌传承人独唱和与学生合作表演,同样会以现有经过作曲家改编的巢湖民歌以钢琴伴奏或是器乐合奏、伴奏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巢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师的努力下,还自行为一些他们在实地采风中收集到的巢湖民歌编配伴奏和现场表演,比如在2021年12月巢院举办的“南巢风情”巢湖民歌专场贺岁音乐会中,由该校作曲理论教师王佩琦编配伴奏根据巢湖民歌改编的扬琴三重奏《大湖之美》和钢琴四手联弹《姐叫情哥你放心》,以及徐频频老师编配伴奏的混声四部合唱巢湖民歌《一对斑鸠》。巢院对巢湖民歌的创新改编尊重该区域音乐资源的原始传统,在此基础上充分融入专业音乐中的作曲技巧,声乐技术和表演方式,有效地拉近了传统区域音乐资源和专业音乐之间的距离,使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毫无阻碍地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巢湖民歌乃至更多区域音乐资源的表演和传承传播中。

区域音乐资源专业化使专业从事音乐行业的业内人士有了更多发挥创作和表演的选择与空间,客观上也极大地增强了音乐资源的专业性、欣赏性和表演性,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样得到了有效提升。专业化的区域音乐资源文化充分融入了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成为该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环。

四、加快区域音乐资源研究成果的理论化

2021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12]。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应将当地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引进学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当地区域音乐资源传承人也应亲身参与到学校相关课程的构建、相关教材的编撰和相关科教研项目中来,并将其教学、科研和教研等工作成果有效转化,切实为当地区域音乐资源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一)区域音乐资源研究的需求与优势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目前,区域音乐资源的传承(实践)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且通过多渠道对其进行传承,如巢湖民歌的传承人传承、各大中小学教育传承基地的学校传承以及巢湖烔炀群众艺术团一类的社会传承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巢湖民歌在理论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果积淀。早前,各位学者的目光多集中于区域音乐资源的音乐形态研究之中,随着后现代理论的不断发展,已有不少学者从诸多不同理论角度对区域音乐资源展开研究,如朱玉江的《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习得模式的现象学思考》[13]以及《从泥瓦匠到非遗传承人——大别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余述凡艺术生涯侧记》[14]等文分别从现象学以及口述史等方面展开研究。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化的探索,地方高校本身具备足够的教学和教科研硬件设施以及充足的专业教师群体,并且教职工群体中不乏大量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其同时具备人才、物资、平台和熟悉度等诸多优势,当地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构建区域音乐资源和音乐专业建设一体化环境。如巢湖巢院已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并在此机构专门下设“巢湖民歌传承基地”,集众人之力开展巢湖民歌教学、教科研和传承传播等工作。《巢湖民歌》课程早已被认定为巢院一流课程,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一流课程。巢院“巢湖民歌传承基地”与巢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联手开展巢湖民歌传承多种活动,目前正在联合申报巢湖民歌口述史研究及巢湖民歌大型慕课,这些工作既对当地区域音乐资源文化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又给该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

(二)区域音乐资源研究的教科研成果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独立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各大院校已经开始建立当地区域音乐资源数据库,安徽省以安徽大学为中心,陆续收集整理全省各地民间歌曲建立数据库。到目前为止,安徽大学已经出版发行《徽音传天下》视频数据库和谱集册等,同时对近年来该校教师和研究生对安徽各地民间音乐的相关研究课题和论文进行统一整理。巢院利用自身各方面优势承担了一系列教科研课题,如褚春元《音乐与舞蹈学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徐频频《巢湖学院开设巢湖民歌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徐频频《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庐剧的研究》;马磊《巢湖民歌的传承—以跨界唱法促进巢湖民歌传承的探析》;郭华《专业评估引领下非遗文化特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王佩琦《基于巢湖民歌现代化下的音乐作品创编研究》等。截至2021年底,巢院共承担了国家、省(部)、市、校级地方传统音乐研究课题50多项,彰显了巢院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

五、结语

中国区域音乐资源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有效利用区域音乐资源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去思考的。目前,将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与区域音乐资源融合,是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乃至全国美育教育中不断探索的新发展和新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应在对本地区域音乐资源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相关资源与优势,促进区域音乐资源课程体系的整体化、推动区域音乐资源教材编写的系统化、鼓励区域音乐资源课堂教学的专业化以及加快区域音乐资源研究成果的理论化等方式,依托教师、传承人、各位专家学者及各传承基地不断落实“产、学、研”的相关措施,加快区域音乐资源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构建,从而形成多重互动的音乐专业教学新模式。区域音乐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此不仅希望巢湖民歌越来越好,也希望各地域区域音乐资源能在新的场域(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得到有效传承。

猜你喜欢
巢湖民歌区域
巢湖颂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