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饶舌——论张岱小品文中的饶舌句

2022-03-23 12:59陈哲群
天中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饶舌模件小品文

陈哲群

优雅的饶舌——论张岱小品文中的饶舌句

陈哲群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张岱的小品文中经常出现一种“饶舌句”,大多由两个或多个极相似的句子组成,使意义难于分辨。在以简洁为特征的小品文中,饶舌句的出现即是“展面”中的“刺点”。饶舌句形式相似相续,与雷德侯提出的“模件理论”正相符合。而其深层作用,则在于引导读者品味文章的细节,这正是小品文体意义的缩影。抛开宏大主题的表现,小品文以对细节的记录,表达了生活的本真面貌。

张岱;小品文;饶舌句;符号学;模件

一、小品文中的饶舌句

读张岱的文章,时常能与一种形式独特的句子不期而遇。在《陶庵梦忆》中便出现多次:

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鲁藩烟火》)[1]25

食之而知其坏者半。食之不知其坏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坏而无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阳和泉》)[1]37

西湖,田也而湖之,成湖焉。湘湖,亦田也而湖之,不成湖也。(《湘湖》)[1]62

湖西湖者,坡公也,有意于湖而湖之者也。湖湘湖者,任长者也,不愿湖而湖之者也。(《湘湖》)[1]62

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绍兴灯景》)[1]73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西湖七月半》)[1]84

以余而长声价,以余长声价之人,而后长余声价者,多有之。(《过剑门》)[1]92–93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楼船》)[1]96

种不死不已,死亦种不已。以故树不得不死,然亦不得即死。(《瑞草溪亭》)[1]102

在张岱的其他作品中,也不乏这种句式的身影:

能为史者,能不为史者也,东坡是也。不能为史者,能为史者也,弇州是也。(《石匮书自序》)[2]99

食而匿,则更之道不存。食而不匿,则更之道存。(《史阙序》)[2]103

人而虎者,山人以虎治之。虎而人者,山人以人治之。(《白岳山人虎史序》)[2]134

文人之学文长者,实多为文长所误。然学文长而全学文长之恶套者,则文长又为学文长者所误。(《柱铭钞自序》)[2]143

这些句子大多由两个或多个极其相似的分句组成。初读之下,简直令人头昏脑涨,只有静下心来细加品味,观其同一,辨其差异,其含义方渐渐浮现。这些句子文字往复,音律亦随之回环,无论视觉或听觉上都趣味无穷,不啻为一场视听之游戏、一座声形之迷宫。

数个相似的分句构成句组,形式上似乎与对举或是排比颇为接近,然而它又与对举或排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张岱的文章中,对举、排比不胜枚举,从《陶庵梦忆》中随意拈出几则如下:

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筠芝亭》)[1]16

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筠芝亭》)[1]16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祁止祥癖》)[1]55

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鉴湖如闺秀,可亲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眠娗羞涩,犹见其未嫁时也。(《湘湖》)[1]62

可以看出,对举、排比句式中各个分句的面目虽然也很相似,却因形式的整齐,表意更为直观清楚,而前引句子显然有混淆意义的趋向。这不禁令人起疑,差别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句子通常由实词和虚词共同组成,虚词起关联作用,构成骨架,而实词则填充血肉,表达实意。对举、排比句式中的各个分句所用虚词基本相同,框架固定,变换的是其中的实词,往往形成并列、递进等关系,如列表般一目了然。而前引句子则恰恰相反,各分句中实词重复出现,只通过变更其中的虚词,如增一“不”字,或者改动实词的顺序,以形成句组。这些句子常带有转折、对立的意味,却仅在文字上有细微差别,从而难于索解。不过,再次审读这些句子,便会发现它们表述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雕饰的文字下并不具备与其外表相称的深刻意蕴,但这类句子却在张岱的作品中屡屡现身,有时甚至被安排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显要位置(如《湘湖》《石匮书自序》)。那么,我们便有理由断定,对张岱而言,该句式的使用并非无心之举,而是一种有意的形式琢磨,是优雅的饶舌。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其称为“饶舌句”。

二、饶舌句的功能与原理

(一)功能:展面与刺点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种文体,小品文给人的印象通常以简洁为特征,语言洗练明白,流畅生动,最好做到“笔触要敏捷,不拖泥带水”[3]。而饶舌句的效果则与之背道而驰,就如一首乐曲中不和谐的音符,打断了阅读的进程,迫使读者的目光在此驻足,加以思辨后,才挥手放行。这种不守常规的写法,是对匀质化文本的破坏。用符号学的术语来说,即是展面上凸显的刺点。赵毅衡如此总结道:“刺点,就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就是日常状态的破坏,刺点就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4]饶舌句的出现,正刺激了读者兴奋的神经,调动脑力,共同参与作者设下的文字游戏。当我们冥思苦想之际,始作俑者张岱或许正得意地躲在暗处偷偷发笑。

文本中的刺点往往能起到调剂节奏的作用,使人兴味陡增。小品文的主体通常为叙事、写景、摹物,而以抒情化的笔调贯穿全文。其中,昙花一现的饶舌句,则大多承担了议论的功能。展面衬托刺点,刺点升华展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作者的匠心独运下,常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活泼生动,趣味盎然。饶舌句置于开篇,别具一格,凤头之称当之无愧。置于结尾,则能画龙点睛,余味悠长。由此看来,张岱的写作功力当真了得。

(二)原理:模件造物

现实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不可能存在。我们不妨对饶舌句的渊源略加探讨。

建筑学家王澍在考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时,曾发现一条“符合中国任何地方人类智力的某种根深蒂固的组织原则”[5]138,并将其命名为“相似性区别”。在论文《时间停滞的城市》中,王澍多次提及一幅绘制于清末的城镇地图“豸峰全图”,并以此为例进行阐发,如图中出现的几座祠堂,就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足以令人觉得是一座同样的建筑重复出现,但仔细观察,便会在出檐深浅、门的形制等地方发现差别[5]146。这段表述移用到饶舌句,简直是天衣无缝。

其实,不只是语言和建筑具有共通性,也许更应该说,“相似性区别”是中国文化诸门类所共享的规则。正如建筑评论家金秋野指出,王澍体悟到的原则,即是德国艺术史家雷德侯所说的模件理论[6]20。雷德侯在其经典著作《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中这样定义道,规定有限的基本构件,以不同的方式装配拼合,便能创造出一系列整体相似、细节不同的单元,变化无穷无尽。这些标准化的构件,即是“模件”[7]。雷德侯认为,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汉字,正是一个标准的模件系统,笔画组成偏旁,偏旁组成单字,单字组成文本。少量的笔画、偏旁,组合之下,竟形成了容量将近五万的庞大字库。不止如此,雷德侯还将这一理论用来分析中国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一切事物,青铜器、兵马俑、陶瓷、丝绸、建筑,甚至文人绘画。由此形成的艺术作品,往往于细微处见胜,如《兰亭序》的20个“之”字,各不相同,妙趣横生,可说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参照模件理论,饶舌句的各个分句之间整体类似,仅有少量的文字差别,相似相续,正是中国文化的模件化精神在语言上的表现之一。

三、饶舌句的文化内涵

(一)体味细节的意义

饶舌句契合了中国艺术“模件造物”的规律,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根源。如果要剖析该句式形成的内在推动力,则应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切入。

作为一种优雅的文字装饰,无缘无由反反复复,饶舌句的出现,实质上是文章形式不断锤炼发展的结果。作者对语言精益求精式的讲究,促成了纸面上的游戏。其幕后推手,正是小品文体自身的要求。学者们对中国画小品的看法在文学上也同样适用:“内容的有限选取,可能使画者着力于艺术语言本身,有利于淋漓尽致地展示中国画笔墨的本意。”[5]56

更进一步说,饶舌句的意义,便在于一组相似相续的句子,以其细微的差别磨锐读者的感官,将注意力引导至文章本身的细节,享受阅读的欢愉。从这一角度看,饶舌句式正可说是小品文体的缩影。

如果说饶舌句提示人们关注文章的细节,那么,小品文所表现的便是生活的细节。篇幅的长短不仅仅是体量上的差别,更传达出对世界之观想方式的不同。符号学家对折子戏的探讨在此颇具提示性。上文提及的建筑学家王澍曾在《八间不能住的房子》中“实践”其建筑上的“小品主义”,并于结尾引用了李幼蒸对昆曲的分析[5]63。无独有偶,赵毅衡在《无邪的伪善》一文中也表述了相似的观察,即17世纪以后,折子戏的演出成为常态,完整的曲目已少有人问津。戏曲形式完整的背后,是其内在逻辑之完整。文本的逻辑结构,往往承担着价值判断与道德教化的任务。唱词、科诨等一连串的细节犹如血肉,依附于文本结构这一骨架之上。赵毅衡认为,折子戏的盛行,表明人们对局部的兴趣压倒了其与剧情全局之间的联系[6]18–29。篇幅的精简,造成逻辑的断裂,文本已无力承担重大主题的呈现,转而解放了表达的自由。伦理架构退居为背景,观众所关心的不是什么道德的说教,只是此刻舞台上的热闹与耳目的欢娱。

(二)游戏笔墨的风气

文章与戏曲形式有别,但同受时代风气吹拂,各自之变化规律可互相发明。不妨将小品文置于文学史的进程中予以考察。一方面,按照刘大杰的说法,北宋时,欧阳修、苏轼等人继承唐朝古文运动,倡导“文道兼营二者并重”,一扫骈四俪六的华靡之风。而自提出“文以载道”的周敦颐至二程、朱熹,理学家渐渐“走到文学无用论和载道说的极端”,文章之学被贬低为道德教化的附庸与工具[8];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文笔之辨的提出,象征着在原道宗圣以外,文章形式之美也成为众多文士的毕生追求[9]。即使在“载道”之说的压力下,士大夫们从未放弃对写作技巧的锤炼。乃至最迟到明代,文坛已逐渐涌现出一种游戏文章的风气。

白谦慎在《傅山的世界》中指出,晚明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却成就了文化的多元,艺术亦因之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丰富性”[10]8–13。在思想家王守仁的心学、李贽“童心说”的鼓吹下,个性的流露张扬为时所尚,而奇异的作品往往被视为独特人格的外在表现,甚至成为品评内在人格的唯一依据。尚“奇”的风气一时大行其道,艺术家标新立异,争奇斗妍。激烈的竞争之下,“新新无已,愈出愈奇”[10]14–25。在这种环境下,脱胎于公安、竟陵派的小品文便应运而兴。

历史学家罗志田在《行路与作文:兼及史学表述》一文中以行路喻表述,见解颇为精辟。他说:“不论是否学术性的写作,从来有两种倾向,一趋简明,一尚婉转。”[11]即强调写作一要尚线索的清晰,一要重细微处的精致。在理学家眼中,文章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是通达、表现道的手段,自须“一条正路直去”[12],以赶路抵达目的地为要紧。小品文则因其文体短小之便,彻底摆脱经邦济世的功能,可以“不拘格套,独抒性灵”[13]。这便如可供人缓步徜徉、流连赏景的曲折小径,甚至是迷宫岔道,游戏其间,亦无不可。

(三)缅怀故国的方式

将目光转回张岱,大明国祚延续近三百年,一朝倾覆,国破家亡,漂泊无依,唯以著书发泄心中之痛。作为一名士子,张岱撰写《石匮书》,无疑是以“载道”为志业,鸿篇巨制,藏之名山。而小品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则是通过另一种私人的方式来缅怀前朝。如同戏曲演出以局部取代全局,张岱在这里抛开了以逻辑建构来解释得失兴亡的企图,任凭逝水年华在心头笔下一幕幕涌现,“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1]9回忆,可说是小品文的另一个名字,“几乎所有写意小品最终都是在回忆状态中完成的”[5]56。普鲁斯特以为,过去的浮现,是从一小块马德兰点心的香味开始的。常常是一处微不足道的细节,能在不经意间撩拨心弦,在脑海中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回忆合奏。对张岱而言,“繁华靡丽,过眼皆空”[2]111,大梦初醒,过去的琐事,点点滴滴浮上心头。离开一切功利目的后,这些碎片式的回忆文字,可能更接近生活本身。毕竟,如王澍所言:“如果超越我们思想的短暂文化特征,深入其自然的基底,生活世界之于个人,不过是一堆混乱的感觉。”[5]63正是看似琐碎的细节,照亮了大多数平淡无味的时刻,允许我们在对人生做理性探索的间隙,也可以感性地体会生活的乐趣。感触细节,消除束缚,饶舌句指向了文章本身,而小品文中则浮现出生活的本来样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得意之作,在部分教学楼内,过道曲折回环,错综复杂,往往令人迷失方向。其实,这种源自园林曲径的设计,和饶舌句的作用一样,令徜徉者放弃任何功利性目的,专注于生活的细节。透过迷宫般的走廊,或是饶舌式的语句,我们看到的,或许就是生活的本真。

[1]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M].马兴荣,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张岱.张岱诗文集[M].夏咸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 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M].温洽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4]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9.

[5] 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金秋野.凝视与一瞥[J].建筑学报,2014(1):18–29.

[7]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

[8]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13–319.

[9]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

[10]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1] 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38.

[12] 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69.

[13]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7.

Elegant Rap: Research on Zhang Dai's Essay Writing

CHEN Zheq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 kind of “rap sentence” often appears in Zhang Dai's essays, which is mostly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very similar sentences, making the meaning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us forming a word game. In the essays characterized by brevity, the appearance of rap sentence is the “punctuation” in the “show”. The similar forms of rap sentenc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ule theory” put forward by Lothar Ledderose. Its deep function is to guide readers to taste the details of the article,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the sty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ketch. Leaving aside the performance of grand themes, the essay expresses the true face of life by recording the details.

Zhang Dai; essays; rap sentence; semiotics; modules

I206.2

A

1006–5261(2022)06–0100–05

2022-04-16

陈哲群(1993―),男,江苏溧阳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饶舌模件小品文
伺服卡模件更换时负荷突降原因分析
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地址自动识别方案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大家的小品文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
DCS过程控制站内IO模件地址重叠识别方法